摘 要: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隨著社會轉型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才交流服務機構越來越不適應社會對公共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促進政府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改革和發展,是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管理體制的必然要求。
關鍵字:人才交流;人才服務;改革;發展
1 引言
根據我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的有關規定,人才交流服務機構是指為了社會公益目的,主要從事人才交流、人才服務等活動的社會組織。我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國,同時也是一個人才資源大國,這就決定了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人才交流服務機構逐漸朝著多功能化方向發展,不但從事公益性的人才交流服務工作,還還從事部分市場監管等社會管理職能,在合理配置人才資源、提高人才就業率、維持人才市場合理秩序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應看到,隨著社會轉型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才交流服務機構越來越不適應社會對公共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促進政府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改革和發展,是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管理體制的必然要求。
2 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存在的問題分析
從1983年我國成立第一家人才交流服務機構至今的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已經擺脫了單純依靠政府推動的發展模式,而轉變為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化經營共同推動的發展。目前我國政府人才市場在人才配置中仍起到基礎作用,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各項人力資源服務功能不斷豐富,專業化人才市場培育不斷加強,并通過建立人力資源市場網站和人力資源數據庫等措施逐漸推動政府人才服務機構發展的信息化。但我們應該看到,在取得上述成績的同時,特別是在市場轉型的社會環境下,我國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發展仍存在著許多問題。
2.1 人才交流服務機構職能定位不明確
我國人才交流服務機構成立初衷是為社會提供公益性的人才交流、檔案管理等人才服務,提供人力資源交流平臺。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構的變化,一些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為了自身服務質量的提升或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開始向多職能化方向發展,并逐漸開始引進市場化經營方式。不同地區的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出現了不同的經營模式,像我國北方地區的人才市場主要是事業單位自收自支模式,南方地區則主要表現為完全企業化運作模式。還有一些人才交流服務機構沒能擺脫政府推動發展的經營理念,市場發展思路不明晰,導致服務水平低下。
2.2 人才交流服務機構過度市場化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國人才交流服務機構逐漸引進了經營性的管理機制,許多民營的人才交流服務機構也開始加入到人才服務行業中。這使得一些人才交流服務機構開始追求短期利益,將增收、創收作為日常主要工作任務。出現了對公共服務收費、收費名目繁多、沒有明確的收費標準等亂收費現象。一些本來屬于人事人才公共服務的業務無法做到公益服務,反而成為了一些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盈利創收的主要途徑。過度市場化嚴重影響了我國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服務水平。
2.3 地方分割現象嚴重
由于我國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統籌水平與人才市場主體之間存在著不對等性,這使得不同地區的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缺乏有效的溝通合作,各地在信息、資源等方面無法形成資源共享,直接造成人力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另外許多地方政府為了謀求局部利益,出臺一些地方性保護政策,使得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無法全面健康發展。
3 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發展與改革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服務與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對我國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改革與發展已經成了大勢所趨。
3.1 明確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角色定位
由于我國政府在市場中的角色轉變,使得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了諸多質疑,在新時期下,要明確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角色定位,使之與政府部門、市場經營實體嚴格區分開來。一方面要消除我國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行政化趨向,目前我國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存在著長期“官辦化”的特殊管理模式,這使得人才交流服務機構趨于“機關化”,在保證人才交流服務機構與政府之間的業務指導關系的前提下要對其進行獨立管理與考核,確保人才交流服務工作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要消除我國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市場化趨向。中國人才市場要走“企業化、規模化、專業化、國際化”之路,我國人才交流服務機構最終必須拆分成公共服務平臺和市場競爭平臺,這是相關改革的最終模式。
3.2 構建公共人事人才服務體系
為了能夠促進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公益性服務職能,協調各地區之間人才服務機構的共同發展、相互促進,需要構建公共人事人才服務體系。這首先要求政府要加大對人事人才公共服務保障性財政投入,同時人才交流服務機構自身要建立高素質的公共服務團隊,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其次要求建立統一的人才公共服務標準,建立并完善政府對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監管體系;再次要實現區域之間的人才協作聯盟,按照“資源共享、功能互補、深化服務、創新發展”的原則,完善合作機制,拓展合作領域,進一步完善區域人才市場體系建設。
3.3 探索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多種發展模式
綜合目前我國各地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發展模式大致可以分為整體改革模式、完全市場化運作模式、政企分開管理模式、業務外包模式等四種運作模式。整體改革模式主要是由人才交流服務中心承擔公共性服務職能;與其相對應的人才有限公司參與經營性業務。完全市場化運作模式主要是將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定位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以經營性業務為主,參與人才市場競爭。政企分開管理模式主要是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與人才市場分開運作,人才交流服務中心提供公共服務,人才市場參與市場競爭。業務外包模式主要是政府將經營性業務以外包的形式給民營人才服務機構管理,同時在一定形式上加強對民營人才服務機構的引導。各地人才交流服務機構要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經營模式。
4 結語
我國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在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承擔了艱巨的社會責任。進一步完善我國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角色定位,改革其發展模式使之適應不斷深入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我國人才市場的健康發展,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我國人才交流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高子平.政府人才服務機構的職能定位探析[J].中國人才,2012(4):210-214
[2]佟亞麗,張詠梅.新時期政府人才服務機構的發展與創新[J].人事人才,2008(2):8-9
作者簡介
楊靜(1983-),女,漢族,山東省無棣縣人,學士(文學學士),助理館員,主要從事檔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