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建省行政管理學會等單位承辦的福建省社科界2012學術年會“公共安全管理與福建跨越發展”分論壇近期在武夷山市舉行。本次論壇共征集到44篇論文。近百位來自全省各地的專家學者和黨政部門工作人員蒞會。與會代表主要圍繞福建跨越發展中面臨的公共安全形勢和任務、公共安全管理的難點和重點、新媒體下的公共安全管理新挑戰等問題,展開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探討交流。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實現福建跨越發展需要一個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近些年來,福建省公共安全形勢總體平穩、趨向好轉,事故災難和社會安全事件總量有所下降,但是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有所增加,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和部分領域的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一方面各類災害事故仍高頻發生,另一方面現代化帶來的系統風險開始釋放,在資源擴散和重新聚集之后,社會潛在風險增多,矛盾與問題凸顯,突發事件頻發,這些不和諧因素給社會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開始構成明顯威脅。
基于此,有代表提出了構建具有福建特色公共安全管理體系的若干建議,如認真落實福建防災減災工作,強化兩岸警方偵查協作,嚴厲打擊跨境犯罪和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等。多數學者在研究和討論中提到了大力加強公共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要通過大力加強公共安全文化建設,營造全社會參與的公共安全文化環境;在公共安全管理的諸多因素中,公共安全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公共安全管理具有持久的、潛在的影響,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
有代表強調了創建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公共安全管理體系的必要性。要積極把非政府組織如慈善會、愛心基金、保護協會等納入到地方政府的公共安全職能體系中去,實現社會所有力量共同應對突發事件。此外,公民個人作為突發事件的直接面對者,個人的心理素質、自救意識、應對方法等因素對突發事件的應對影響巨大。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的參與,加強對個人公共安全意識的重點培養,以減小公共事件的發生和破壞。
有課題組在其研究中提出要明確公共安全管理的路線圖、時間表和階段性項目任務。認為要本著“總體規劃先行、部門行業并舉”的發展思路,在公共安全管理的若干重點領域制訂未來5~10年發展路線圖,并制定明確的時間表,為“平安福建”、“和諧福建”、“幸福福建”、“美麗福建”做出必要規劃。同時以實施項目化管理為基本手段、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確保全省公共安全管理取得實效。
與會代表認為,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安全問題也日益增多,網格化城市管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其特有的管理模式和機制對城市安全與穩定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此模式下,城區被劃分為一個個的“網格”,這些網格成為政府管理基層社會的單元。通過加強對單元網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種監督和處置互相分離的形式,使政府能夠主動發現,及時處理,加強對城市的管理能力和處理速度,將問題解決在居民投訴之前。
還有觀點認為,社區是各類突發事件的直接承受者,社區居民更是首當其沖的災害影響者與應對者。通過了解我國應急管理框架下的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現狀,從整體性治理理論的視角出發,分析我國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面臨的困境,并為構建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的整體性治理模式提供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有代表提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要突出預防的地位、強調預防的作用。“預防勝于治療”,在安全穩定時期需要居安思危,在突發性事件發生時需要沉著應變,在危機解除后需要鞏固治效。不容置疑,“預防”的精髓應該貫穿于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過程的始終,如此才能避免危機的爆發或減少生命和財產損失,從而真正構建城市的公共安全。同時,城市公共安全的預防應當集“預案”、“預警”、“預控”和“鞏固”為一體,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過程的“三預一固”預防機制,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預防的功能和改進管理的效果。
有代表專注于公共安全管理的比較研究,認為我國不少城市對應急聯動體系建設作了許多實踐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通過對比城市應急管理的運行模式,總結了以南寧為代表的集權模式、以上海為代表的授權模式和以淄博為代表的分級管理模式,以及以美國紐約市為代表的危機管理辦公室指揮協調管理模式、以日本東京為代表的危機管理總監綜合協調管理模式和以英國倫敦為代表的“三位一體”應急管理模式。這些模式和機制,對于我國公共安全管理具有他山攻玉的功效。
有學者基于100個公共危機事件的案例數據采樣,以委托代理關系框架來看待公共危機事件中地方政府信息公開問題,分析了“慣性、問責與公開”框架下的地方政府公共安全管理行為研究。該研究以問責和慣性為核心提出地方政府危機信息公開行為影響因素的假設,并利用2009~2011年100個公共危機案例數據對假設進行檢驗。研究結果表明,問責是公共危機事件中地方政府信息公開與否的主要激勵來源,信息公開慣性顯著影響地方政府危機信息公開程度。信息公開相關制度、媒體環境變化并未對地方政府危機信息公開行為產生實質影響,原因在于危機事件問責與危機信息隱瞞問責強度之間的不對稱,以及政府強大的媒體管制能力。
有代表針對我國公共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認為加強政府公共安全管理能力建設應當從以下方面入手:開展公共安全教育,切實提高公共安全意識;加強公共安全基礎建設,完善公共安全防控體系;健全安全管理體制,落實公共安全管理責任;加強安全法制建設,堅持依法管理公共安全;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形成公共安全管理合力。
針對當前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的實際,有代表認為一些領導干部應對群體性事件的能力不強是個很重要的原因。要妥善應對群體性事件,領導干部需要具備多方面的能力。領導干部應對群體性事件能力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從多個途徑進行培養和提升。
有學者提出,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它以強大的影響力和獨特的互動性使一些突發事件迅速公眾化、熱點化。突發事件的輿情引導工作是整個應急處置體系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正確妥善地做好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輿論引導工作,可以有效控制危機的蔓延和升級,反之,就可能進一步激化矛盾,甚至引起更大更多的危機。
同時,有多個學者共同討論了微博在中國崛起及其對公共安全管理的挑戰和影響。認為現實中有些地方黨政官員,由于對新媒體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在突發事件特別是帶有人為因素的事故災難、社會事件的處置中,習慣于傳統思維,忽視對網絡輿情的積極回應和正確引導,而使自己處于被動的局面,不僅加大了突發事件處置的社會成本,而且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微博時代如何提高突發事件應對中的輿情引導能力,是地方各級黨政官員必須認真面對的新課題。
類似的觀點也認為,當前新興媒體的比重正在急劇增加,顛覆了傳統媒體的傳播規律,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格局,刷新了傳統媒體傳播的觀念。有效引導網絡輿情,首先要對其有正確的認識和正確的態度。網絡輿情既有負面功能,也有正面功能。引導網絡輿情的基本方略就是站在新興媒體時代的高度,深刻認識民意表達方式的新變化,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走進網絡虛擬世界“微服私訪”,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發揮傳統主流媒體的輿論領袖作用,促進網絡輿情正面功能的實現和負面功能的消除。
有代表討論了新媒體環境下的企業危機管理。認為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快、內容豐富、交互共享性強等特征,給企業危機管理帶來機遇,同時也面臨更大挑戰。企業必須客觀分析機遇與挑戰,學會在新媒體環境下從容應對危機,探索適應新媒體要求的從危機管理理念、預防機制、處理方式到后續管理的全過程的危機管理之策。
有學者通過分析福建省創新型企業加強知識產權戰略管理的現狀,闡述了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可以成為企業增強危機管理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認為知識產權戰略的缺失可能引發的企業危機,并通過對2011年度福建省創新型企業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從企業經營危機、制度危機、安全危機和競爭危機四個方面闡述可能誘發的危機類型。提出了加強知識產權戰略管理,增強企業應對危機的能力與對策建議。
有代表探討了高速公路突發事件應急決策問題。以2012年國慶的免收通行費為例,考察和界定了高速公路突發事件、更新應急決策理念、提高應急決策主體的素質、優化應急預案的動態性和靈活性、完善應急決策法治、強化屬地管理的責任等方面,以及高速公路突發事件應急決策的原則,探討高速公路突發事件應急決策,降低突發事件發生的概率,從而減少人員傷亡,保證出行安全。
也有代表考察了“三舊”改造中拆遷性突發事件的應對。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三舊”改造在全國各地紛紛開展。在“三舊”改造過程中,拆遷問題是一個關鍵環節,也是一個難點。其認為應通過明確政府責任、健全法律體系、完善相關配套機制、強化群眾公共安全意識的途徑來有效應對“三舊”改造中拆遷性突發事件。
還有人分析了輔導員在應對高校群體性事件中的作用。輔導員作為處在第一線的、直接面對高校群體性事件的基層管理人員,面對高校群體性事件日漸突起的形勢,必須從源頭抓起,切實提高預防和處置的能力,以確保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確保高校的長期穩定和發展。輔導員既要從思想上對高校生進行教育,提高其認識,還要建立監測系統,及時掌握信息等,從而有效控制高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