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榮,方 忠,陳偉雄
(福建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350108)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經濟、科技與文化的交融日益突顯,文化創意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進一步優化福建省創意產業區域布局,是優化福建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立足福建豐富的文化和智力資源,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加強工業制造、金融體系、文化市場傳播等配套體系建設,帶動區域科技、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將進一步增強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核心競爭力。
創意產業又稱文化創意產業,最早由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1998)提出的。目前,國際上不同國家或地區對創意產業的理解各異,而且統計口徑略有區別。但國內專家和學者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文化創意產業,或創意經濟,是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力,推崇創新、強調文化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作用的新興理念、思潮和實踐。其核心是文化與經濟融合、文化與科技融合;本質是使文化活動產業化,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基本特征是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是提升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的兩大引擎。
本文以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結合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我省創意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區域布局的重點應主要集中于制造業設計創意、數字服務創意、文化傳媒創意、建筑設計創意、咨詢策劃創意和休閑消費創意等六大領域。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消費需求日益增強,文化創意產業快速增長。目前,福建省優化文化創意產業區域布局的基礎已較為堅實。
1.政策支持。在世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國家大力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背景下,福建省文化創意產業的區域布局調整面臨良好的外部環境和難得的戰略機遇。福建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在《關于加快福建省創意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優化創意產業布局……充分發揮區域特色產業集聚效應,逐步形成重點突出、特色明顯、帶動力強的海峽西岸創意產業空間布局”,“通過5~10年的努力,以福州、廈門、泉州等沿海中心城市為創意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形成若干個整體優勢明顯、區域特色鮮明、產業集聚突出、充滿生機活力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創意產業集群。”2009年4月公布的《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圍繞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對加快文化產業集約化、集群化、規模化發展,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進行了具體布局,并進一步提出優化文化產業區域布局的思路。這一系列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為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的福建省優化文化創意產業區域布局提供了良好契機。
2.經濟基礎。近年來,福建省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發展,經濟總量不斷壯大。2012年全省生產總值19701.78億元,同比增長11.4%;工業增加值由2007年的3896.76億元增加到8644.19億元,年均增長15.4%。實施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相關政策,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6%。經濟質量不斷提升,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55元,同比增長12.6%;農民人均純收入9967元,增長13.5%。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2年三次產業的比例為9.0:38.8:52.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76.47億元,同比增長4.2%;第二產業10288.59億元,同比增長14.6%;第三產業7636.72億元,同比增長8.5%。文化傳媒、現代商貿等產業不斷壯大,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文化消費持續擴大,居民家庭消費性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所占的比例不斷上升;發展環境不斷完善,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逐步下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科技成果運用能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消費總量的增加和消費結構的升級,為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的區域布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產業支撐。從統計數據看,近幾年來福建省文化產業發展速度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全省GDP的增長速度。201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約為5.0%,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約為13.1%,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如表1)。

表1 2004~2012年福建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情況
4.文化傳承。福建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早在4000多年前,八閩先民就在福州創造了具有海洋文化特征,可與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曇石山文化。福建閩南的僑臺和海絲文化、閩西的客家文化和革命老區文化、閩北的閩越文化和朱熹理學文化、閩東的畬族文化、閩中的三山和船政文化、媽祖和莆仙文化,以及曇石山、武夷山、土樓、琴島、飲茶、閩菜和惠安女等人文景觀多姿多彩、爭奇斗艷、各領風騷。這些底蘊深厚、獨具魅力的文化資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主體、載體、空間和氛圍。
第一,有利于發揮區域文化資源優勢,促進文化資源優化配置。文化創意產業要有獨特的產業定位,要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在全省范圍內對文化創意產業實施合理布局,有助于充分利用具有地區特色的文化資源,發揮區域文化資源優勢,有效促進資源整合,形成對各種文化資源的吸納能力和輻射能力,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的優化組合。
第二,有利于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組織結構,實現規模效應。當前,福建省文化創意產業還處在發展初期,組織結構上存在著產業集中度低、規模效益差、產業關聯度低等問題,優化文化創意產業區域布局有助于促進福建省文化創意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能夠為企業的兼并、收購、聯合、重組提供有利條件,從而加快資本集聚進程,推動產業縱向聯合和橫向聯合,提高產業關聯度,實現規模經濟和產業融合。
第三,有利于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升福建綜合競爭力。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不斷推進,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外部條件和內在動力已經具備。合理的區域布局是文化創意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按照產業布局優化的要求,各地區在結合資源稟賦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選擇具有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有利于更好地將文化創意轉化為巨大的社會財富,帶動其他產業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升福建綜合競爭力。
近年來,福建省文化創意產業已取得較快發展,但總體而言,發展還很不平衡,尚未形成各地區之間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格局,主要還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出現同構化、低度化趨向。目前福建省各地市文化創意產業結構大同小異,地區優勢不明顯,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現象較為嚴重。一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存在著“虛熱”現象,盲目圈地投資、重復建設屢禁不止。二是產業低度化現象突出。當前福建省文化創意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主要還是集中在傳統的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文藝演出業、文化旅游業等方面,而諸如動漫游戲業、廣告會展業、創意設計業等新興文化業態不多。傳統文化產業生存競爭狀態欠佳,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科技含量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第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地區差距持續擴大。福建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以福州、廈門、泉州等地為主,其它地區發展相對滯后。從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來看,2012年福州、廈門、泉州三個設區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預計均突破200億元,占全省文化產業比重超過20%,而寧德、三明、龍巖等其它地市還未達到50億元,相比之下存在較大的差距。從文化創意產業的從業人數來看,2010年廈門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約為12.26萬人,福州為15.39萬人,泉州為18.13萬人,而其它部分地市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還不到3萬人。由此可見,目前福建省各地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仍存在不平衡的狀況,而且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地區差距大于各地GDP的差距。
第一,各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文化創意產業是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和人才密集型產業,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著緊密的聯系。當前福建省區域差距較為明顯,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科技教育水平、人才集聚水平等各個方面。文化創意產業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甚至出現差距擴大的態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影響。
第二,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后。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文化管理體制包含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行政壟斷根深蒂固。各個地區自成體系,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把文化創意產業資源人為地分割成塊,造成產業結構趨同,缺乏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因此,現行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滯后是造成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結構趨同、行業惡性競爭、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的體制原因。
第三,政府主導下的城市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形式大于內容。目前福建各地在發展創意產業的過程中,大多將集聚區建設作為發展創意產業的主要手段,且多以政府主導規劃為主,雖然為城市創意產業提供了發展空間和政策保障,但是空間的集聚并未帶來內容的相應集聚。由于準入機制不健全,造成“搭便車”現象十分嚴重。一些企業進入集聚區并非是被集聚區的創意氛圍所吸引,而僅僅是為了享受優惠政策。這種形式大于內容的創意城市集聚區只會使得各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忽視了自身特色,進而使得文化創意產業區域布局更加不合理。
當前福建省文化創意產業的區域布局不盡合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短期內該局面還不可能迅速得到矯正,政府有關部門應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統籌協調,引導資源合理配置,進一步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的區域布局,促進其統籌協調發展。
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布局,加強區域間文化創意產業的整合和擴張,推進文化創意產業跨區域的分工協作,實現對各種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合理有序的文化創意產業區域分工和布局體系。福州、廈門、泉州等沿海中心城市經濟比較發達,發展環境優越,具備較為扎實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礎,可率先在全省建立文化創意產業綜合基地,發揮區域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和擴散效應,帶動全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漳州、莆田、南平、三明、龍巖、寧德等地區可依托當地文化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品牌和產業基地,重點建設影視制作、動漫、文化旅游、工藝美術等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增強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發展的聚集力、輻射力和競爭力。鼓勵各地根據資源優勢和文化特點,規劃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優化文化創意產業區域布局,以主要的中心城市為引擎,以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為主要載體,發揮集聚、孵化和推動作用,整合文化創意產業資源,發展富有福建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以文化創意為核心,吸收各類創意產業進入,有效整合設計、生產、銷售等環節的相關資源,打造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鏈。
1.以建設福州、廈門、泉州三大創意城市為引擎,發揮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福州是福建省省會城市,集政治、文化、金融、商貿于一體,在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具有現實優勢。作為全省文化創意產業的龍頭和窗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應當著眼于增強中心城市功能,展示現代化、開放性福州的形象和風貌,應既體現高檔次、多樣化、開放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和發展格局,又要保護傳統閩學,把歷史文化發揚光大。在產業發展上,立足于福州的產業基礎和文化資源優勢,立足于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的交流合作,加強資源整合和擴張,優先發展基礎較好的現代傳媒業、文化休閑娛樂業、文化會展業等行業;以福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軟件園)為依托,以應用軟件發展為基礎,重點推進動漫游戲、軟件設計、信息傳媒、工業設計、廣告策劃等創意產業發展;同時提升壽山石、脫胎漆、牛角梳等工藝品的品味和檔次,打造工藝美術品牌。廈門作為經濟特區,發展早、起點高,在國際上擁有較高的知名度,應充分發揮特區人才優勢和政策優勢。依托研發科技資源和高技術產業優勢,大力推進以工業設計研發、創意設計研發、軟件研發及應用、會展旅游、時尚娛樂消費、影視傳媒等為重點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將廈門建成獨具特色的“藝術之島”、“音樂之島”;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重點發展文化會展業、文化創意設計業、數字內容與動漫游戲、演藝娛樂業、傳媒產業等產業。在文化創意產業對外開放上先行一步,加強與世界著名文化傳媒合作,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管理經驗,提升產業競爭力,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民營經濟發達,應鼓勵和支持文化創意產業多渠道、多形式吸收社會資金、民間資本,把閩南文化發揚光大。依托泉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結合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整合創新、創意資源,形成一批以工業設計、時尚設計、休閑娛樂、文藝演出為特色的創意產業集聚區;現代傳媒業力爭實現集團化、規模化、現代化、市場化發展,打造新媒體,提升競爭力。
2.以建設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為載體,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區域布局優化
(1)文化傳媒創意產業集聚區。加快推進福州、廈門、泉州文化傳媒創意產業發展,形成以福州為中心的文化傳媒創意產業集聚區。福州依托福建廣電集團、福州廣電集團、福建報業集團、福州日報社、福建出版集團、福建人民出版社等為龍頭的一批大型文化企業集團,主要發展以內容和技術更新為特征的廣播影視業、新聞出版報業和互聯網信息服務、廣播電視傳輸服務。加快網絡媒體、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電視等新型媒體發展,推動印刷業技術和設備更新,扶持重點印刷企業發展。廈門以廈門日報、廈門晚報、廈門商報、海峽導報等主流報刊為龍頭,加快報業數字化建設,實現向數字化出版、銷售、服務的轉型升級。繼續推進廈門音像出版社向影視動漫制作、出版、發行、光盤生產為一體的生產轉型。利用廈門市網游動漫產業優勢,積極扶持原創的、健康的網絡出版產品的創作和研發。實施廣播電視節目精品工程,將廈門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和海峽頻道、廈門衛視頻道打造成全國名牌頻道。泉州要利用和整合泉州晚報、泉州晚報·海外版、東南早報、石獅日報、泉州廣播電視報等眾多報刊資源,形成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打造1~2家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區域品牌報刊。加快泉州出版印刷業發展,重點支持在晉江、石獅和中心市區建設印刷工業基地,以園區為載體,積極吸引印刷設計、加工制作、倉儲物流等相關企業入駐。依托泉州廣電中心(集團),形成以廣播電視宣傳為主體、以廣告經營和網絡經營為支柱的廣電集團化、產業化的發展格局。
(2)動漫游戲產業集聚區。主要扶持福州、廈門、南平動漫游戲產業發展,重點推進動漫原創制作、網絡游戲生產、衍生產品開發等。加快發展一批有發展潛力和發展優勢的動漫企業,實現動漫網游產業規模化發展。以網龍公司帶動培育網絡游戲設計制作產業集群,以新月安利公司帶動培育動漫產業集群。加快推進網龍公司投資建設的“海西動漫創意之都”項目,為動漫游戲產業發展注入活力。建立廈門國家級動漫(動畫)游戲產業基地,培育一批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強、充滿活力、專業性強的動漫游戲企業和具有中國風格、國際影響的動漫游戲品牌。重點推進廈門動漫產業基地項目、廈門軟件園數字媒體公共技術平臺等動漫游戲建設項目。支持武夷山“創意動漫產業園”基地建設,推進武夷山實景動漫主題公園、南平武夷動漫館、武夷數碼動漫研發基地、南平創意(動漫)產品交易中心、閩北工藝美術設計與制作中心、閩北創意(動漫)產業人才培訓基地等項目建設。
(3)文化休閑娛樂產業集聚區。加快促進以福州、廈門為中心的閩中南文化休閑娛樂產業集聚區發展。以組建福建演藝集團為重點,發展一批直接面向市場的演藝文化企業,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加快發展以福建人民藝術劇院、福建大劇院、福州榕城歌劇院、金逸影視城、大眾電影院為代表的演藝文化,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品牌。依托廈門藝術劇院、廈門小白鷺藝術中心,發揮地方劇目豐富的優勢,積極推動藝術創作、生產、演出。精心修改復排歌仔戲《邵江海》《蝴蝶之戀》、高甲戲《阿搭嫂》、高甲折子戲《和諧春》、音樂劇《雁叫長空》等劇目,創新傳統劇種劇目,創作文化藝術精品。
(4)文化會展產業集聚區。充分利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廈門國際會展中心,依托福建的產業優勢,大力整合會展資源,創辦、培育一批重大的文化創意會展,形成以海峽國際會展中心為依托的海峽創意產業會展基地。依托“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廈門對臺出口商品交易會”等全國會展知名品牌,繼續打造廈門禮品展、中國廈門國際石材展覽會、中國(廈門)國際食品交易博覽會、廈門人居環境與住宅產業展示交易會、亞非拉手工藝品博覽會、中國(廈門)體育休閑用品博覽會、中國(廈門)國際醫藥保健品博覽會、廈門汽車博覽會、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一批專業展覽,推動廈門文化會展產業集聚發展。
(5)工藝美術產業集聚區。以福州閩興公司帶動培育工藝美術產業集群,主要發展以美術技巧制成的各種與實用相結合并有欣賞價值的造型藝術業,推動發展具有濃郁福州特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富有創意內涵的壽山石雕、脫胎漆器、漆藝產品、軟木畫、木根雕等工藝美術品的發展。泉州重點發展惠安的石雕、木雕工藝品,德化的陶瓷工藝品,豐澤的樹脂工藝品,市區的花燈、木偶雕刻等。漳州擁有一批聞名天下的傳統工藝美術品,如木偶、書畫、剪紙、民間刺繡、華安玉雕等特色工藝。利用工藝美術品的傳統性、地方性和民間性等特點,大力發展工藝美術產業,加強市場化運作,開展集約式經營,以工藝美術工業公司為龍頭與生產企業開展創意設計互動、產銷互動,達到創新設計、產銷和效益的良性發展。莆田依托工藝美術城等省級文化產業基地,整合集聚木雕、玉雕、石雕、金銀珠寶、民族民間工藝品等幾大行業資源,積極引導工藝美術企業實施品牌與創新帶動的發展戰略。加快油畫藝術產業發展,進一步打造“油畫村”,以“福建海西國際油畫藝術產業園”為基礎,規劃建設“海西文化創意產業城”,促進莆田油畫產業升級和實現規模效應。
(6)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寧德、南平、三明、龍巖等比較落后的地區應充分發揮本地優勢,重點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寧德應以世界地質公園的成功申報為契機,促進海峽西岸度假休閑旅游勝地建設,與泰寧世界地質公園形成東西互補格局,加快形成“東拓臺灣、西聯贛皖,南接珠三角,北承長三角”的海峽旅游市場格局,全面推進海西旅游業的平衡發展。南平是閩越文化集萃之地,應充分利用該區域蘊含的朱子文化、閩越文化、山水文化、茶文化等,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構建海峽大武夷旅游經濟圈。三明是旅游資源富集地,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被譽為“中國最綠省份的最綠城市”、“中國南方生態樂園”。“中國十大魅力名鎮”泰寧的大金湖是“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可謂山青水秀,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擁有一定的知名度。龍巖地處閩西,旅游資源豐富,以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永定客家土樓為代表的客家文化積淀深厚,以冠豸山為重點的綠色生態風光絢麗多姿,以古田會議舊址群為核心的紅色歷史舊址遍布閩西。要發揮客家文化、土樓文化、紅土地文化優勢,發展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努力打造新型的客家文化旅游產業。全面啟動客家文化生態園建設,從搶救和保護客家祖地文化這一優秀中華文化遺產的高度,以建設“永定客家土樓文化生態園”、“上杭客家始祖文化生態園”、“古汀州府文化生態園”和“連城民俗文化生態園”等為切入點,全面加強客家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弘揚工作。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結合福建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態勢,進一步優化福建省文化創意產業區域布局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成立創意產業發展指導小組,加強對福建創意產業的區域布局規劃工作,統籌協調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合理規劃功能定位準確、特色優勢突出的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基地和產業園區。切實加強宏觀指導和管理,為創意園區、創意企業提供從創意研發到產品生產、市場銷售等一條龍的服務。加快編制《福建省創意產業投資指導目錄》,為指導區域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提供依據。按照最新的國家統計標準,結合福建省實際情況,構建系統的統計指標體系,準確把握各個地區創意產業發展的總體水平、整體效益等數據,對創意產業發展態勢、經濟效益等進行綜合評價,為制定更加完善的產業政策和區域布局調整戰略提供可靠的依據。
根據福建各地不同的資源稟賦和基礎,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在優化福建創意產業區域布局的基礎上,推動福建創意產業的大發展和大繁榮。加快出臺一系列支持創意產業發展的稅收、財政優惠政策,不斷提高政府采購創意產品和服務的比例,支持研發創新、原創性產品、自主品牌等的發展。加強政府資金扶持和引導作用,設立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創意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重大創意項目的建設。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切實保護創意成果。加快建立以專利、商標、版權、商業秘密等為主要內容的知識產權體系。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打擊力度,促進區域文化創意產業協調發展。
人才是創意產業的核心資源,創意產業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尤其要重視創意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應加快建立創意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創意產業復合型人才。支持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省內重點高校有針對性地設立與創意產業相關的專業學科,為創意產業發展培養專門人才。加強校企合作,通過聯合建設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基地,大力培養既懂得創意研發設計,又精通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的高層次人才。注重引進國內外優秀創意人才,尤其要強調高端創意人才的引進,營造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環境和良好氛圍,造就高素質的文化創意專業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隊伍,有效解決創意人才不足的問題。
為更好地為創意產業發展提供各項公共服務,應通過建設網絡信息平臺、知識產權平臺、人才培訓平臺、投資咨詢平臺、展示交易平臺、研發設計平臺等,引導創意產業的集聚,促進創意資源的優化配置。而建設創意產業園區和創意產業基地,可以有效促進創意資源要素集聚,優化資源配置,集中高效地為創意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因此,各地應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和地區特色,將創意要素融入產業園區建設,打造集創意研發、生產配送、創新培訓、旅游參觀、銷售展示、文化傳播于一體的新型產業園區。同時,各地區應加快建設一批有特色、功能齊全、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大型創意產業專業市場,完善市場秩序,健全市場的進入和退出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使創意產業各行業內的企業都能參與到行業規則的制定中來。
打造區域特色品牌是占領創意產業發展高地的基本要求。依托各地區已有的人文、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基礎,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充分發揮品牌效應,促進區域資源的整合,提升創意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水平。在積極打造品牌的同時,還應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推動品牌走出福建,走向國內外市場,依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帶動創意企業的成長和創意產品的營銷。利用媒體、網絡等營銷途徑,借助福建省“6·18”項目成果交易會、廈門“9·8”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博覽會、展銷會平臺,通過舉辦各種文化節、旅游節等系列創意活動,提升品牌影響力,促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創意產品和服務的出口。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學習讀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福建省委關于制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福建日報,2010-11-26(1).
[7]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N].福建日報,2011-01-25(6).
[8]蘇樹林.福建省人民政府《政府工作報告》(2013年)[N].福建日報,2013-0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