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急性白血病化療期間真菌感染的臨床探討
李超
目的 探討伊曲康唑治療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期間真菌感染的臨床療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間, 本院診治的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根據隨機數字法, 將其分為對照組(常規治療)和觀察組(常規治療基礎上, 加用伊曲康唑), 每組各40例, 對兩組真菌感染率及不良反應進行觀察和比較。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真菌感染率明顯降低, 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期間, 兩組都沒有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結論 伊曲康唑治療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期間真菌感染的療效顯著, 不良反應少, 值得臨床推廣。
急性白血病;真菌感染;伊曲康唑;臨床療效
對于急性白血病患者, 化學藥物治療是目前最基本的治療方法, 大劑量免疫抑制劑應用后, 患者免疫功能會出現大幅降低, 抵抗力明顯下降, 當中性粒細胞降至0.5×109/L以下時, 就會并發真菌感染[1]。本研究中,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間, 南陽市中心醫院診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 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伊曲康唑, 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間, 本院診治的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根據隨機數字法, 將其分為對照組(常規治療)和觀察組(常規治療基礎上, 加用伊曲康唑), 每組各40例。40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25例 , 年齡 21.0~50.0歲 , 平均年齡 (32.0±5.0)歲 , 其中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30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8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發作2例;40例觀察組患者中, 男性患者14例, 女性患者26例, 年齡20.0~52.0歲, 平均年齡(31.0±5.2)歲,其中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29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8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發作3例。兩組性別、年齡、白血病類型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 給予化學藥物治療, 及相應對癥處理, 而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 于第1~2天, 靜脈注射200 mg伊曲康唑注射液, 2次/d,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及化療效果, 決定用藥時間。一般情況下, 療程為2周, 待癥狀消失, 影像學結果明顯好轉后, 改為每天口服0.4 g伊曲康唑膠囊, 療程為2周。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兩組真菌感染率及不良反應, 進行觀察和比較。真菌感染判定標準[2]:痰檢、糞檢均可見菌絲、孢子, 部分真菌培養至少2次陽性, 并且為同一菌種, 或者具有典型真菌感染的影像學特點。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 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 計數資料率的比較, 采用卡方檢驗, 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真菌感染率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真菌感染率明顯降低, 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真菌感染率比較[例(%)]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過程中, 兩組患者都沒有出現惡心、嘔吐、皮疹, 以及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
急性白血病患者大劑量化學藥物治療過程中, 多數患者都會出現以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減少為主的骨髓抑制現象,此時機體免疫力明顯降低, 容易繼發感染, 真菌感染就是比較常見的感染類型之一, 并且其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急性白血病患者化學藥物治療后, 中性粒細胞、白細胞數量大幅降低, 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大劑量激素沖擊療法, 以及中心置管的留置等因素, 都會增加真菌感染的幾率[3]。所以,做好急性白血病化療期間的真菌感染防治工作, 對于患者的預后, 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伊曲康唑作為新型三唑類抗真菌藥, 具有廣譜抗真菌作用, 通過抑制麥角固醇合成, 破壞真菌細胞膜, 增加真菌細胞膜的通透性, 真菌細胞破裂后, 內容物外溢, 從而殺傷真菌細胞, 發揮抗真菌的藥理作用[4]。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期間, 容易并發真菌感染, 影響患者的預后質量, 增加病死率。所以, 需要根據患者體內疾病生物學特點, 聯合化學藥物, 進行個性化治療, 對于中性粒細胞減少, 或者中性粒細胞缺乏患者, 進行適當隔離, 減少感染, 如果條件允許, 可以進入層流病房, 并動態監測血象情況, 及時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提高中性粒細胞水平。另外, 需要合理應用抗生素, 預防性應用廣譜抗生素時, 對于疑似真菌感染患者, 可以預防性進行抗真菌治療。對于大劑量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沖擊治療或者反復化療患者, 應加強營養支持、提高免疫力等對癥治療, 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減少感染率。
本研究中,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真菌感染率明顯降低,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期間, 兩組都沒有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總而言之, 對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期間, 一旦發現疑似病例, 盡早確診, 盡早進行抗真菌治療, 提高患者的預后質量。伊曲康唑治療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期間真菌感染的療效顯著, 不良反應少, 值得臨床推廣。
[1] 邵劍峰, 林茂芳, 鐘永根, 等.急性白血病患者醫院真菌感染的臨床分析.中華醫院感染雜志, 2007, 17(1):29-31.
[2] 王秀梅, 梁元碧, 黃飲蓉.急性白血病化療后細菌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治療策略.四川醫學, 2008, 29(9):1143-1145.
[3] 路瑾, 盧錫金, 鮑立, 等.初治急性白血病誘導化療期間侵襲性真菌感染臨床分析.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09, 29(3):256-257.
[4] 湯屹, 劉文勵, 孫漢英, 等.急性白血病大劑量化療肺部真菌感染研究分析.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 2009, 17(3):382-385.
473000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