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細平
心理護理對急性創傷患者家屬心理狀態的影響
黃細平
目的調查急性創傷患者家屬心理狀態及心理護理的效果。方法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創傷患者家屬在心理護理干預前及干預后一周進行自我評定。結果創傷患者家屬SAS及SDS評分與國家常模及標準值相比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心理干預前后SAS及SDS評分相比也有統計學差異。結論創傷患者家屬存在有明顯的焦慮及抑郁情緒,心理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家屬的焦慮及抑郁情緒。
創傷患者家屬;焦慮;抑郁;心理護理
隨著社會的逐漸發展,創傷所導致的危害不僅沒有減少,在致死性疾病中的地位反而有逐漸上升趨勢,其中車禍、暴力斗毆等所致的軀體創傷比例逐漸上升。突如其來的軀體創傷,特別是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創傷,對患者及家屬都是一種嚴重的精神刺激,可能導致患者家屬出現各種焦慮、恐懼、悲傷、抑郁等心理障礙,而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況在患者治療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可能影響患者的情緒及治療康復進程[1,2],因此了解患者家屬相關心理情況變化,予以及時健康教育及疏導,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的康復。
1.1一般資料 本文調查選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因外傷住院患者家屬127例,其中男53例,女74例,年齡在18~65歲,平均(42.3±12.6)歲。與患者關系:配偶42例,父母40例,子女30例,同胞15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5例,中學(包括初中、高中)44例,大學及以上48例。家屬均是患者直系親人。
1.2方法 對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為確保調查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由經過培訓的護理人員進行調查。分別在入院當天(未行干預前)、心理護理后(干預治療后)一周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127例患者家屬進行評定,在調查員充分講解問卷中各項問題后調查對象自行填寫調查資料。共發出調查問卷254份,回收254份。
1.3心理護理方法 通過面談、講解等方法對患者親屬進行心理護理,時間間隔不限,在一周內完成以下內容:①了解親屬所關注的問題,包括病房的相關配套設施、患者病情進展等,給予相應的指導。②通過勸解、疏導、鼓勵及安慰等方法,幫助親屬樹立治病的信心。③對患者親屬所表現的情緒反應給予心理支持。
1.4統計 采用 SPSS 12.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分析采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從表1看出,創傷患者家屬在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前后SAS標準分均數與國家常模相比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前SAS標準分均數相比的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干預前后SDS得分與標準值相比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前SDS得分相比的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創傷患者家屬SAS和SDS得分比較
注:①SAS國家常模(37.23±12.58),SDS標準值0.5;②*SAS干預前后與國家常模比較,SDS干預前后與標準值比較,P均<0.05。③#SAS干預前后比較,SDS干預前后比較,P均<0.05
急性創傷多表現為突發事件,對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軀體傷害,部分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絕大多數患者家屬沒有心理準備,導致出現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改變[3,4]。本調查研究表明急性創傷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及抑郁的情緒障礙,大多數家屬在得知患者受創傷后均表現出煩亂、恐懼、抑郁、頭暈、失眠、食欲下降、坐立不安等情緒反應,患者病情越重,表現越明顯,部分可能出現憤怒、攻擊性語言等反應。出現上述情緒源于患者家屬急迫要求對患者病情及相關治療措施的了解[5]、治療疾病帶來的經濟壓力[6]、需要承擔更多的家務、家庭角色改變[7]等。女性家屬焦慮情緒表現比男性家屬明顯,而男性家屬抑郁情緒較女性明顯[8]。女性往往承擔更多照顧患者的工作,女性配偶可能面臨要照顧子女及對未來經濟負擔的擔憂,這些常常使女性家屬更加容易出現焦慮情緒。而對于男性,可能還需要承擔來著社會的壓力,需要背負更多的責任,多數男性患者在面臨患者創傷及上述事情后都表現的沉默寡言,容易出現抑郁情緒。而家屬的消極情緒改變可能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及預后[9]。
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明顯的改善患者家屬的焦慮及抑郁情緒。本調查發現,經過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后,家屬的焦慮及抑郁情緒可得到明顯改善。盡管在統計學上不能達到國家常模及標準值水平,但我們發現大多數患者家屬食欲下降、坐立不安、失眠、頭暈等癥狀可得到明顯改善。相關研究發現,與患者家屬進行良好溝通,提供相關的信息咨詢及指導,給予安慰、鼓勵,患者家屬焦慮、抑郁、恐懼的情緒可明顯緩解[10]。部分家屬對急性創傷等危重疾病缺乏相關認識及對治療效果期望過高,當他們面對的情況跟預想的不一致時,容易出現煩躁、甚至抵抗等情緒,及早地進行地溝通及心理疏導可以有效消除不良情緒[11]。在患者住院后,應親切接待患者家屬,告知住院期間相關注意事項,及時辦理相關手續,在日常護理中,耐心教導家屬相關護理要點,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多與家屬交談,了解家屬的心理狀態。對于病情反復者,應多鼓勵,給予精神支持,盡量提供力所能及的需求。對于病程較長,存在較大經濟負擔者,可以協助聯系單位或相關慈善機構給予支持。
對于急性創傷患者,除了積極搶救外,同時要認識到患者家屬的情緒反應可能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及時與患者家屬溝通,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消除家屬對護理工作的疑慮,盡量解決患者家屬遇到的困難,充分發揮家屬的正性作用,以便積極配合我們更好地為患者進行治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 Tanya CE, Lisa JR, Renee DC, et al. Predictors of caregiver and family functioning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ocial support moderates caregiver distress. The Journal of Head Trauma Rehabilitation, 2002,17(2):155-174.
[2] Leske J. The needs of relativ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follow-up. Heart and Lung, 1986,46:189-193.
[3] 楊淑芬,呂慶友,李鳳香. 創傷后應激障礙病人親屬的心理護理. 護理學報, 2007, 14 (9):85-86.
[4] Norup A, Welling KL, Qvist J, et al. Depression, anxiety and quality-of-life among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 The acute phase. Brain Injury, 2012, 26(10): 1192-1200.
[5] 張毅,龐玉玲,王畫鴿,等. 重型顱腦外傷患者家屬需求調查. 西南國防醫藥,2008,18(5):775-776.
[6] Hall KM, Karzmark P, Stevens M, et al.Family stressors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two-year follow-up. Arcb Pbys Med Rehabil,1994,75:874-864.
[7] Tyerman A, Booth J. Family interventio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service example. Neuro Rehabilitation,2001,16:59-66.
[8] 李琦,閻成美,李蓉.重型顱腦外傷患者家屬心理狀況調查分析. 解放軍護理雜志,2000,17(1):1-3.
[9] 張曉靜,郭愛敏,高風莉. ICU患者家屬心理需求的調查分析及對策. 現代護理,2002,8(12):936-937.
[10] 王銳霞, 蒲亨萍, 蘇家瓊.創傷和非創傷病人家屬焦慮和抑郁調查. 護士進修雜志, 2006, 21(1):24-25.
[11] 田秀芹,祁華平.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家屬焦慮狀況的調查分析. 中國實用醫學,2011,6(25):236-238.
Theeffectofmentalcaretothepsychologicalstatesoftherelativesofacutetraumaticpatients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s of the relatives of acute traumatic patients and the effect of mental care.Methods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among the relatives of traumatic patients before mental care invention and one week after invention.ResultsThe average scores of SAS and SDS of the relatives of traumatic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normal with significant statistic differences. The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scores of SAS and SDS before and after mental care invention also had significant statistic differences.Conclusionthe relatives of traumatic patients have distinct anxiety and depression emotion and mental care invention can improve them.
the relatives of traumatic patients; anxiety; depression; mental care;
519020 廣東省珠海市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