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費偉 李 松

1992年后,大批在政府機構、科研院所任職的知識分子,紛紛主動“下海”創業,產生了一批“九二派”企業家。
近日,安徽出臺《關于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允許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創業”的相關規定在網絡上引起熱議。如何避免公務員“下海”進行“權力尋租”等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公務員若要‘下海’,應先‘凈身’!”
“不能讓公務員端著‘鐵飯碗’‘下海’,既當官又掙錢!”
“公務員‘下海’能夠推動民營經濟發展。”
“公務員‘下海’可以為年輕人騰出更多施展才華的舞臺,促進‘新陳代謝’,也有利于減輕機構膨脹的壓力,為公務員實現人生價值提供多元的選擇。”
…………
近期,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出臺了《關于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允許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創業”的相關規定在網上引起了熱議。針對網民們的激烈討論,安徽省人社廳于7月15日回應,允許離崗“下海創業”的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針對公務員的政策是“允許提前退休或辭職創業”,未突破公務員法規定。
其實,鼓勵公職人員“下海”創業,安徽省并非孤例,在此之前,河南、云南、吉林、浙江、湖南、上海等地相繼出臺過此類文件,引發了群眾激烈的討論。
2008年,河南省商丘市出臺《關于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全民創業的若干規定》,政府出資數萬元至數十萬元發放給辭職經商的公務員。同年9月,云南省昆明市人事局出臺政策明確規定,對辭職創業的國家機關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除一次性發給相當于本人5年基本工資的辭職金外,工齡20年以上的,發給一次性獎勵金20萬元。2012年,吉林省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其中也提到鼓勵公務員從事創業活動,并為其保留2年職務。
“官員‘下海’,如果放在更長的歷史時段來看,并不新鮮。”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徐斌提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曾出現過兩次較大的“下海潮”,一次是在20世紀80年代,另一次是在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后的90年代。80年代中后期的那次“下海”更多的是公務員從政府,轉了下“身份”,到大的國有企業去任職。到了90年代初期,由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市場經濟的“大潮”一下涌了起來,提供了許多機會,這個時候有許多官員把單位里的職務辭掉選擇“下海創業”,另謀出路,并逐漸形成了一股風潮,產生了一批“九二派”企業家。
一潮未平一潮又起。如今,與公務員“下海”相對應的則是,一潮接著一潮的“考公”大軍。據悉,2012年公務員“國考”報名人數為123.4萬人,最熱職位招考達到4124∶1的比例,讓人感到驚駭。
既然公務員崗位如此之“俏”,為何現在政府還頻頻鼓勵公職人員“下海”呢?
安徽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獎勵公務員下海”的政策,是為了在資金扶持、人才支持、保障服務等多方面促進本省民營經濟的發展。據悉,在鼓勵公務員“下海”創業問題上,河南、云南、吉林等地政府也持類似觀點。
徐斌指出,現在政府鼓勵公職人員“下海”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現階段中央要求各地政府精簡機構,政府機構改革作為社會改革的一種,控制成本、減少震蕩是保證改革順利的基本點;二是這幾年市場經濟發展的態勢比較緩慢,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好像有點“涼”,有點“弱”,經濟相對進入了一個“低谷”,在這種情形下,有這么股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力量進去,為市場經濟注入一些新鮮“血液”和“活力”,對市場經濟發展可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三是公職人員自身由于其懂政策、人脈廣等特點,創業也具有一定的優勢。
而事實上,不論前兩次大規模的公務員“下海潮”,還是近年一些地方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公務員“下海”,除極少數人創業成功外,多數人卻折戟沉沙于市場,重新回到了原來的工作崗位,有的改行從事了其他職業。
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振宇認為,中國之前也已經有過至少兩次公務員“下海潮”。歷史證明,所謂的公務員創業,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利用原單位的公權力、利用原單位中積累的人脈來賺錢。
“這種鼓勵政策在特殊時期,可在短期內產生刺激作用,但作為一種常態并不合時宜。”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沈友軍說,在市場經濟和公平觀念已深入人心的當下,再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公務員“下海”,有“制度倒退”之嫌。
公務員法規定,公務員辭去公職或者退休的,原系領導成員的公務員在離職三年內,其他公務員在離職兩年內,不得到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任職,不得從事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營利性活動。同時,《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中也明確禁止黨員領導干部私自從事營利性活動,尤其強調“不準個人或者借他人名義經商、辦企業”。
盡管法律有明確規定,但不少專家還是心存諸多疑慮。
疑慮一:穿“游泳衣”下海,既當官又掙錢,破壞市場經濟中的公平競爭。
沈友軍認為,公務員“下海”,表面看是回歸了普通公民身份,但在一定時期內,其在崗時所掌握的公共資源還會發揮作用,從而損害市場的公平競爭原則。
此前媒體多有報道,一些辭職的公務員往往利用以往掌握的公共資源牟利,比如,國資部門、發改部門的官員退休之后成為企業的獨立董事,實現權力變現等等,類似的情形屢見不鮮。
徐斌認為,如果公務員“下海”還是帶著“身份”下去,就意味著某種不公平。因為有了這個“身份”,那他和機關里的資源沒有斷,他下去經商的時候,和其他在市場經濟中沒有這層關系的商人競爭時,往往處于一種優勢地位,換句話說就是一種不平等的競爭。
疑慮二:帶編“下海”導致“吃空餉”泛濫。
現在許多公務員為了達到“吃空餉”的目的,假借“下海創業”的理由,申請提前退休的現象也日益嚴重。據報道,2012年四川、重慶、湖南等7個省份清理出“吃空餉”者達7萬多人,如果按每人年均消耗5000元至2萬元計算,公共財政要為這些“閑嘴”掏出3.5億元至14億元的冤枉錢。
此前,有媒體也揭露湖北十堰某機關公務員“下海”經商15年,單位卻一直保留其編制借機吃“空餉”,并用其虛報冒領的財政工資、津補貼及繳納單位的“管理費”10余萬元設立“小金庫”,用于少數人員旅游和消費。
此外,官員“下海”后兌現與企業間的“權力期貨”,即在位時為企業謀求利益,“下海”后則在企業中拿高薪,等等問題,必須警惕。因此,如何防范個別貪污受賄的領導干部利用“下海”創業的機會將黑錢洗白?如何防止某些公務員以“創業”為理由,達到“吃空餉”的目的?以及如何避免“下海”公務員留下的空缺職位,成為新的權力尋租空間等諸多問題,如果不能從機制上得到解決,“官員下海創業”無疑將會流弊叢生。

現任泰康人壽總裁的陳東升(左),“下海”前一直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
專家指出,要發展民營經濟,并不一定要去鼓勵公職人員“下海”,即便要鼓勵公職人員“下海”也要防范他們在離崗創業過程中的權力尋租和廉政風險,需要進一步的配套政策支持。
“即使公務員主動辭職‘下海’,也要明確劃分開‘權’、‘利’的關系。”汕頭大學法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鄢圣華說,首先要推行“回避制”。辭職后的公務員不能在自己的直系親屬擔任重要公職的地方經商,從源頭上堵死“官商勾結”。其次要明確“下海”的年限。有些職位的公務員即便辭職,一段時間內也不能經商,以此規避權力“期權化”。再次要實行“公開制”。將“下海”公務員的姓名、職務、年齡等信息公開,形成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的“陽光監督”。
當前,不少公務員選擇“下海”,實際是為了打開洗錢的“暗道”,針對公務員“帶病下海”的現象,徐斌認為一些“問題官員”選擇“下海”,本質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想以此逃脫法律的制裁,掩蓋自己的罪行。在這種情形下,政府首先要嚴把公務員的退出機制,不放過任何一條“漏網之魚”。其次,應加強實行公務員的財產申報制度,做到公務員財產的公開透明化。最后,要嚴加懲治“下海”的帶“病”公務員,完善責任追究制度,以此起到威懾作用。
“應加強對‘下海’公務員的監督,嚴厲懲戒行為不端甚至觸犯法律的公務員,同時要在創新和完善公務員管理體制上下功夫,如可以推行公務員聘任制,實行合同管理,從而形成‘人盡其才,優勝劣汰’的良好局面。”沈友軍說道。
此外,多名專家對公務員“下海”“吃空餉”的現象進行了回應。目前,查處“喂空餉”,主要靠單位自查自糾和群眾舉報,加大對“吃空餉”者的處罰力度,固然有一定成效。但從治根本、見長效的角度考慮,還需要正視“吃空餉”與“喂空餉”利益共同體的存在,從制度設計上推動人員編制、單位經費的透明化,引入社會力量加強監督,不斷壓縮“空餉”得以產生的空間;同時建立嚴格的問責機制,讓“喂空餉”者也受到嚴厲懲治,從源頭上遏制“空餉”利益流的泛濫,才能真正堵住“吃空餉”的漏洞。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規范退休官員出任新職,應該公開透明。當‘隱形權力’顯性化,退休官員的去向受到社會有效監督,經得起檢驗,質疑和猜測自然也就沒了市場。”徐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