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愛先
(雷愛先,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地用處處長/責編 劉玉霞)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土地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空間載體和構成要素,大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30年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成效舉世矚目,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保護了生態環境。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加快推進,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管理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
(一)適宜大規模高強度開發的國土空間十分有限。人多地少、可開發利用土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適宜進行大規模、高強度開發的陸地國土面積僅占19%左右,且空間分布上呈現明顯地區差異。我國人地矛盾、用地矛盾主要集中在胡煥庸線以東地區。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了我國人口分布的分割線 “璦琿-騰沖線” ,即今黑龍江黑河至云南騰沖一線,通稱 “胡煥庸線”。此線與我國400毫米等雨量線、地貌分界線、文化分界線等基本重合,其西北、東南兩側的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多年大體上保持在6%和94%,該線西北側以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為主,是我國歷史上游牧文化區,生態脆弱區域居多,不適宜大規模開發和人口集聚,只能實行生態保護優先的 “據點式”開發;東南側以平原、丘陵、低山、水網地貌為主,有利于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既是我國傳統農耕文明發祥地,也是承載我國未來工業化、城鎮化的主要區域。但目前 “胡煥庸線”東南側已經承載了大量的開發建設行為,我國東部各省的國土開發程度已經接近或超過15%,深圳、廣州、蘇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以及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的國土開發程度已經超過或接近25%,高于英國英格蘭地區,日本三大都市圈、德國斯圖加特地區等,未來可用于開發建設的國土空間非常有限,部分地區已經達到生態控制的上限。
(二)統籌安排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用地的難度不斷加大。我國整體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同步快速發展階段。2010年全國城鎮化水平為49.68%,正處于30%至70%的快速增長區間,城鎮用地需求將持續上升。隨著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中西部工業化加速,各地對產業以及能源、物流和其他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需求依然強勁。區域發展規劃、區域發展指導意見和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的相繼出臺,以及各類開發區擴區發展等,都將導致建設用地需求上升。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現階段也需要一定規模的新增建設用地周轉支撐。按照 《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2006-2020年)》,要保護基礎性生態用地,到2020年,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和部分未利用地占全國土地面積的比例保持在75%以上。我國向國際承諾,2020年森林保有量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以上,2050年實現森林覆蓋率達到26%以上。《全國草原保護建設利用總體規劃》要求,到2020年,全國累計草原圍欄面積達到1.5億公頃,改良草原6000萬公頃,人工種草面積達到3000萬公頃。主要牧草品種原種繁育基地2.5萬公頃,良種繁育基地達到80萬公頃。《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提出,到2030年,全國濕地保護區要達到713個,國際重要濕地達到80個,90%以上天然濕地才能得到有效保護。完成濕地生態恢復工程140.4萬公頃,在全國范圍內建成53個國家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示范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生態改善等多方面的目標都需要落地,統籌協調難度進一步加大。
(三)用地粗放浪費進一步加劇土地資源供需矛盾。一是城鎮快速擴張,用地粗放,新城、新區建設呈現低密度、分散化態勢。據遙感影像對比分析,2006年至2009年,全國84個重點城市主城區建設用地規模從1.7萬平方公里擴大到1.9萬平方公里,新城、新區等城市組團從1萬平方公里擴大到1.2萬平方公里。其中,有10個城市擴張規模在35%以上。二是農村建設用地規模大、布局散,效率低。村莊建設用地中,空心村、空閑用地比重達10%-15%。三是產業用地效率不高。2010年,全國工業產出率較高的上海市產出水平為13.4億元/平方公里,僅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紐約和東京的32.7%和14.6%。四是部分交通基礎設施和高校園區等過度超前超標準建設,寬馬路、大廣場、大水景等形象工程屢禁不止。五是用地結構不合理。在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建設用地結構調整緩慢,農村建設用地特別是農村居民點用地并未隨人口減少而下降,1996-2008年間增長了771平方公里,導致農村人均居民點用地水平不斷加大,從193平方米增長到229平方米,城鎮和鄉村承載人口的能力差異在不斷擴大,從1.33:1擴大到1.71:1。
我國正處于加快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處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時期。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下,必須正確認識我國土地資源基本國情,統籌安排經濟、社會、生態各類各業用地空間,全面形成節約集約用地的整體機制。面對基本國情不可改變、發展階段不可逾越、生態文明必須推進的現實情況,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占地與生態文明建設用地需求,必須實施節約優先戰略,實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
(一)樹立節約集約用地的新理念。推行節約集約用地,首先要樹立新觀念、新理念,改變地大物博、取之不盡的國情認知,改變事不關己、我行我素的行為取向,改變土地利用乃派生需求導致、要發展得靠新地盤的慣性思維,通過廣泛宣傳、土地制度改革和管理創新,促使全社會在以下方面達成共識:一是“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特殊的人口和資源國情不允許我們走美國式的資源高消耗、空間蔓延的發展道路;二是牢固樹立土地資源利用整體觀、節約觀、效益觀和協同觀,將節地、挖潛、調結構的思想貫穿社會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方面,推動建設用地由外延粗放利用向內涵集約利用轉變;三是推動土地資源管理方式改革創新,力求由偏重數量管理向數量質量生態綜合管理轉變,由單純的土地資源管理向資源資產資本三位一體管理轉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不斷轉變。
(二)明確節約集約用地的總體思路。加強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管理,必須正確認識我國特殊土地資源國情和特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牢固樹立資源危機意識,秉承統籌安排和節約集約原則,全面建設節地型社會。在總體思路上,必須堅持當前與長遠相結合,在各類建設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保護基礎性生態用地的前提下,提供經濟社會發展必需的建設用地。堅持統一規劃、合理配置,完善國土空間開發布局,促進區域、城鄉、產業、生態用地結構優化。加快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堅持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協調統一,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利用效益和生態契合度。
(三)完善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新機制。加快推進 《土地管理法》等法律修改,完善配套法規和政策,從法律層面對 “規劃管控、計劃調節、標準控制、市場配置、政策鼓勵、監測監管、考核評價、共同責任”的節約集約用地基本制度進行明確規定,使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管理各項工作有法可依。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籌各區域、各業發展用地,科學確定各類用地總量及空間布局。逐步形成覆蓋城鄉和各類產業行業的建設用地使用標準體系,嚴格建設項目用地標準控制。實行有利于鼓勵節地技術創新和推廣的用地政策。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土地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基礎作用。加大土地利用監測監管和信息公開力度。進一步完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考核體系,拓展考核成果的應用領域,形成節約集約用地的激勵約束機制。
(四)構建節約優先的共同責任機制。節約集約用地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主體多、環節多、部門多,需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政府的領導是關鍵。因此,有必要將各級黨委政府作為當地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第一責任人,建立健全 “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