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石伙 黃淵炳 江小蘭 劉艷秀 梁允強
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效果分析
陳石伙 黃淵炳 江小蘭 劉艷秀 梁允強
目的探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EN)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營養情況、神經功能恢復、并發癥的發生率等影響。方法選擇63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營養支持組32例和對照組31例,營養支持組給予早期EN治療,對照組給予腸外營養支持,輔以鼻飼牛奶、米湯等,分別于治療前、14 d、21 d抽取兩組患者的靜脈血進行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檢測,對照兩組患者感染并發癥的發生率,并進行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營養情況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14 d及21 d后,營養支持組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均高于對照組(P<0.05),總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兩組間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EN能改善急性腦卒中患者的營養情況,減少感染并發癥,改善預后。
急性腦卒中;早期;腸內營養;效果分析
營養不良在急性腦卒中患者中相當普遍,是影響卒中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意識不清或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礙而造成進食困難,是卒中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的最主要原因[1]。卒中患者多為老年人,常合并各種慢性病,在卒中發病前即有可能存在營養不良,發病后出現的認知障礙、精神癥狀、卒中后抑郁或胃腸蠕動減慢也會影響患者進食[2]。有報道腸內營養支持(EN)在減少感染并發癥和縮短住院時間等方面較腸外營養更具優勢,本研究探討在胃腸功能耐受的前提下,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選擇EN,有助于改善預后。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住院的腦卒中患者63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頭部CT或MRI證實為急性腦梗死或腦出血,于發病24 h內入院,無法自主進食,排除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顱內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以及嚴重消化道疾病。根據自愿原則隨機分為營養支持組和對照組,營養支持組32例,男21 例,女11例,年齡(67±12)歲,腦梗死21例,腦出血11例。對照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齡(69±12)歲,腦梗死19例,腦出血額1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病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營養支持組入院后進行病情評估,通過留置鼻胃管飼接受腸內營養支持治療(EN),采用整蛋白腸內營養制劑(能全力,紐迪希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500 ml,無不良反應時,于第二天增加至1000 ml,輸注速度為50~100 ml/h,熱量需求按20~30 kal/(kg·d)標準計算。或采用24 h泵注方式。對照組于入院后依病情可選擇留置鼻胃管,由家屬提供流質飲食,包括牛奶,豆漿,肉湯,稀飯等。在住院治療期間,所有患者均按原發疾病給予常規的藥物治療及相應支持對癥治療。
1.3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當天、治療14 d、治療21 d時,抽取兩組患者的靜脈血進行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檢測,并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同時記錄住院期間兩組患者各種感染并發癥: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腹瀉、壓瘡的發生情況。患者住院不足21 d者,行門診追蹤隨訪完成觀察內容。

2.1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無顯著性差異,治療14 d 后營養支持組的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NIHSS 評分均比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但兩組間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的感染并發癥情況比較 住院期間,營養支持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壓瘡及腹瀉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營養支持組的總感染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同一時段比較,P<0.05,P<0.01

表2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兩組治療前比較,P<0.05

表3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的感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急性腦卒中后常合并吞咽障礙,從而引起各種并發癥,如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壓瘡、胃腸道出血等,從而影響了疾病的康復,延長了住院時間,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經濟和精神負擔[3],Martineau等[4]發現,吞咽困難與患者的營養不良有一定的關系,重癥腦卒中患者通常處于昏迷狀態,機體處于高分解狀態中,患者的血漿蛋白水平會顯著下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大量分解后得不到有效補充,從而出現負氮平衡,體內免疫功能降低,危及患者的生命,對腦卒中患者采用EN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有效地改善胃腸道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腦卒中患者盡早恢復神經功能。
本研究顯示,EN減輕了患者由于營養不良等因素所致的貧血及低蛋白血癥,改善了機體的免疫機能,降低了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從而降低了住院費用。所以早期規范EN支持可滿足卒中患者的營養和代謝需求,降低感染率、病殘率和病死率,促進神經功能康復,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可作為臨床營養支持的首選手段。
[1] Ha L, Iversen PO, Hauge T. Nutrition for elderly acute stroke patients. Tidsskr Nor Laegeforen,2008,128:1946-1950.
[2] Gariballa SE. Malnutrition in hospitalized elderly patients:when does it matter? Clin Nutr,2001,20:487-491.
[3] SAPOSINK G, RAPTIS S, KAPRAL M K, et al. TheiScore predicts poor functional outcomes early after hospitalization for an acute ischemic stroke. Stroke,2011,42(12):3421-3428.
[4] Martineau J, Bauer JD, Isenring E, et al. Malnutrition determined by the 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nssment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s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Clin Nutr,2005,24(6):1073-1077.
527300 廣東省云浮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