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麗
子宮內膜癌復發的危險因素及診治分析
朱萬麗
目的探討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發生危險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2011年所收治的子宮內膜癌患者96例,對照進行婦科檢查,調查資料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研究。結果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在30.00%,兩組高危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重視高危因素,對高危人群定期進行婦科檢查,使患者早做診斷早日就醫,預防子宮內膜癌的發生。
子宮內膜癌;復發;危險因素;分析
子宮內膜癌又稱子宮體癌,是指原發于子宮內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其中絕大多數為起源于子宮內膜腺體的腺癌,因而稱為子宮內膜樣腺癌。為女性生殖器三大惡性腫瘤之一,高發年齡為58~61歲,約占女性癌癥總數7%,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20%~30%,近年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已趨于接近甚至超過宮頸癌[1]。子宮內膜癌的病程發展相對緩慢,臨床癥狀出現早,多數病例發現時仍為早期,所以手術治療效果好,預后相對較好。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2011年所收至的子宮內膜癌患者96例,年齡在30~70歲,平均為50.0歲;絕經前發病30例,絕經后發病66例。
1.2分組

表1 子宮內膜癌發生情況比較
1.3診斷方法 除根據病史、癥狀和體征外,分段診刮是確診子宮內膜癌最常用的方法。行分段診刮時,先用小刮匙環刮宮頸管,再進宮腔搔刮內膜,取得的刮出物應分瓶標記送病理檢查。B超檢查、宮腔吸管或宮腔刷采樣進行宮腔細胞學檢查、宮腔鏡檢查、子宮內膜活檢、淋巴造影、雌孕激素受體檢測等是常用的輔助檢查方法。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在30.00%,兩組高危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在子宮內膜上皮的惡性腫瘤,也稱宮體癌。為女性生殖器常見的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多見于老年婦女,80%以上的病例發生在50歲以上的婦女,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20%~30%。子宮內膜癌的真正發病原因迄今不明,但其發病的危險因素卻長期被人們注意。其危險因素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稱為“子宮內膜的三聯征”或“子宮內膜癌綜合征”。三者可能與高脂飲食有關,而高脂飲食與子宮內膜癌有直接關系。另外還與月經失調、初潮早與絕經遲、未產、不孕癥、多囊卵巢綜合征、卵巢腫瘤等有關[2]。
宮體癌以手術治療為主,以放射治療、孕激素治療及化學治療為輔。手術治療在子宮內膜癌的處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子宮內膜癌的標準治療仍然是經腹子宮全切術。幾乎所有宮體癌患者都需要手術治療,特別適合于Ⅰ、Ⅱ期患者。
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因地區、人種、社會經濟狀況不同而相差懸殊。發病率最高的是美國和加拿大,在歐洲則以瑞士和德國發生率最高。在亞洲,日本、印度等地區發病率較低。在非洲,除南非以外的絕大部分地區發病率相對較低。一般說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在經濟發達國家要明顯高于經濟不發達國家,且城市高于農村。子宮內膜癌發病率增高的可能原因有:①人類壽命延長使高齡婦女增多,即內膜癌高發年齡人群基數增大。②醫療保健知識的普及及診斷技術的進步,使子宮內膜癌能早期發現,確診。③外源性雌激素的廣泛應用。④患肥胖癥的人增多,這類人易患宮體癌[3]。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已近一個世紀。Cullen首次描述子宮體癌患者的治療選擇是經腹行子宮切除加雙側附件切除術。20世紀初隨著鐳療應用于臨床,單獨放療及手術加放療均用于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中。盡管研究結果顯示放療加手術對生存率的改善并不優于單獨手術治療,但研究者們大多認為全子宮切除術后3~6周加用放療是治療宮體癌的最佳方法。20世紀30年代中期,采用術前放療較為盛行,并作為標準持續了多年。20世紀40年代,由Jarert和Douglas首先倡導對可手術的子宮內膜癌行根治性全子宮切除術和盆腔淋巴結切除術[4]。這一根治性手術很快得到了其他學者的認可。但隨后的研究又發現根治性手術的5年生存率與其他治療模式相同,尤其是對Ⅰ期子宮內膜癌,根治性手術與單純性全子宮切除術加放療可產生同樣低的陰道復發率,因此,多數人認為根治術應作為Ⅱ期子宮內膜癌的治療選擇。
子宮內膜長期受雌激素刺激而無孕酮的拮抗,可導致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子宮內膜增生性改變,從正常子宮內膜發展為一系列的病理改變甚至不典型的增生(癌前病變)。雌激素的來源可以分為內源性雌激素,如來自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內膜癌常與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多囊卵巢綜合征、卵巢性索間質腫瘤等合并存在;外源性雌激素主要來源于單純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療,晚期乳腺癌中使用具有抗雌激素作用但同時具有微弱雌激素作用的三苯氧胺等,長期使用會導致子宮內膜增生,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逐步增加。
盡管大部分子宮體癌患者被認為是經歷了一個子宮內膜上皮內瘤變的癌前病變過程,但宮體癌確切的病因學還不清楚。大量的實驗研究及臨床資料提示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長期刺激及缺乏有效的孕激素對抗可能是主要病因之一,但是其發病機制有待進一步闡明。資料顯示,雌激素水平過高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中,有67%的患者有雌激素(ER)受體的表達,而雌激素水平正常者中,僅有29%有ER表達,而且依賴于雌激素的腫瘤趨向于低分級。
一般當患者知道自己患了癌癥后往往表現出消極的情緒,甚至達到絕望的程度,這對于治療非常不利。因此作為醫生當確診病情后最好先通知患者的親屬,然后由她們決定是否告訴患者,這雖然和國外一直遵行的患者知情權相違背,但是根據我國的國情,目前這樣做還是有必要的。普及防癌知識,堅持定期婦科體檢。正確掌握使用雌激素的指征。絕經過渡期婦女月經紊亂或不規則陰道流血者應先除外內膜癌。絕經后婦女出現陰道流血警惕內膜癌可能。重視高危患者,預防和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系統疾病。
[1] 李萍.子宮內膜癌復發的高危因素分析.當代醫學,2011,16.
[2] 崔雪梅.子宮內膜癌復發的高危因素分析.中國醫藥導報,2011,06.
[3] 胡杏軍.子宮內膜癌復發的高危因素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2,12.
[4] 董潔.年輕子宮內膜癌患者保留卵巢的風險評估.現代婦產科進展,2011,05.
471200 河南省汝陽縣人民醫院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