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艷 肇穎斌
甲鈷胺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臨床觀察
陳洪艷 肇穎斌
目的觀察甲鈷胺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方法將56例DPN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予以常規飲食控制、運動療法、口服降糖藥或皮下注射胰島素,肌肉注射甲鈷銨500 μg/d,連續2周。治療組除了按對照組處理外,加用前列地爾注射液10 μg兌入生理鹽水100 ml內日一次靜脈滴注,共2周。觀察治療前后主要自覺癥狀及神經傳導速度檢查變化情況。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自覺癥狀及神經傳導速度檢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礎降糖治療的同時聯合應用甲鈷胺、前列地爾,在促進神經修復和改善微循環兩方面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甲鈷胺;前列地爾;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達50%~80%,其中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最多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可以致殘。為了探討更好的治療方法。提高臨床療效,我們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應用甲鈷胺與前列地爾合用治療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 按照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選擇DPN患者56例,臨床表現:① 皮膚感覺異常:如雙下肢麻木,對稱性下肢針刺樣疼痛及燒灼樣疼痛。② 走路不穩如腳踩海綿感。③癥狀加劇可影響睡眠。診斷標準:① 在糖尿病基礎上有上述2項癥狀。② 肌電圖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③排除其他原因所導致的周圍神經病變。隨機分為兩組:①甲鈷胺組(28例):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齡43~74歲。②甲鈷胺聯合前列地爾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齡40~77歲。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程度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常規糖尿病飲食、運動治療,口服降糖藥和(或)胰島素治療,對照組用甲鈷胺注射液500 μg日一次肌肉注射,治療2周;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前列地爾注射液10 μg兌入生理鹽水100 ml內日一次靜脈滴注,共2周。
1.2.2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主要自覺癥狀及神經傳導速度檢查變化情況。
1.3療效判定 主觀癥狀以癥狀改善程度來判斷,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淺感覺基本恢復,神經傳導速度檢查提示明顯提高;有效:癥狀明顯減輕,淺感覺有所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檢查提示較前好轉;無效:癥狀無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檢查提示未見改善。
1.4統計學方法 兩組間率的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2.1療效比較:治療后兩組癥狀均有改善,但治療組改善的效果更明顯(χ2=l8.3,P<0.01),見表1。
2.2治療前后MCV、SCV變化: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注:χ2=18.3,P<0.0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的差異比較
注:治療前后比較,*P<0.05,**P<0.0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微血管病變和代謝障礙學說。由于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導致了一系列代謝紊亂,神經組織的能量代謝被干擾,表現為多元醇代謝通路活性增高、蛋白質糖基化使其結構和功能受損、脂代謝異常,導致神經纖維呈脫髓鞘樣改變,甚至變性壞死。甲鈷胺,此藥較容易被轉運至神經細胞中,通過甲基化的功能參與體內甲基轉移,促進神經組織內的核酸、蛋白質、脂肪的新陳代謝。它可直接被轉運到神經細胞內,刺激軸漿蛋白合成,使軸突受損區神經細胞再生,還可刺激雪旺細胞合成卵磷脂,修復受損的髓鞘,從而改善神經傳導速度,促進核酸蛋白和卵磷脂的形成,并通過刺激軸索的再生使損傷的神經得以修復。[1]血管活性物質前列地爾具有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通過減少細胞間隙問的游離鈣離子而選擇性地擴張營養神經的微血管,此外還有阻止血管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索、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紅細胞變形能力的作用,從而改善微循環得以修復受損的神經,促進其功能恢復;此外前列地爾還可增加神經細胞內環磷腺苷的含量,提高Na+-K+-ATP酶活性和肌醇含量,而肌醇含量下降與Na+-K+-ATP酶活性下降等代謝因素在糖尿病神經損害并發癥中起一定作用。前列地爾正是通過上述機理增加了神經內膜血流量,改善神經營養和軸漿運輸,提高神經傳導速度[2,3]。我們在降糖治療的同時聯合應用甲鈷胺、前列地爾,在促進神經修復和改善微循環兩方面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1] 潘長玉.現代內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2733.
[2] 田光磊,王鳳紅.彌可寶、前列地爾聯合刺五加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中華臨床醫學雜志,2008,9(2).
[3] 邵紅,孫亞東,韓艷,等. 彌可保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吉林醫學,2007,28(15).
113006 撫順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