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媛
執法辦案風險評估預警制度是由辦案部門對案件辦理可能對社會穩定引發的矛盾、風險、危機和隱患進行預測和評估,并針對矛盾、風險、危機和隱患提出防范對策和措施的工作制度。這對于及早發現影響社會穩定的矛盾、風險、危機和隱患,有針對性地防范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公訴風險評估預警的概念
風險評估預警是公訴部門對辦理的每一起案件進行風險評估,根據情況確定四個風險等級,即無風險、一般風險、較大風險和重大風險,后根據案件的風險等級擬定處理方案,提出相應的防范、控制和化解措施。該工作機制能有效預防案件處理而引發的突發性、群體性涉檢信訪,及時對影響辦案質量和社會不穩定因素進行研判和掌握,及時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二、公訴實施風險預警評估的范圍
1、極易發生涉檢上訪或激發社會矛盾,必須進行風險評估預警的案件。包括:擬作不起訴決定、不予抗訴決定的公訴案件;擬作出不立案或撤銷案件的;不批準逮捕的和對被害人(含被害單位)不服不立案決定而申請立案監督,經審查擬作同意不立案決定的案件;擬對不服檢察機關處理決定刑事申訴案件作出維持或改變決定的;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刑事、民事、行政裁判,請求人民檢察院抗訴,人民檢察院擬決定抗訴或不予抗訴的;當事人要求追加、追訴漏罪、漏犯,未獲得檢察機關支持的信訪案件;擬作不立案復查通知、維持原決定、不確認、不賠償決定的刑事申訴及刑事賠償案件;辦理案件中涉及查封、扣押、凍結款物,產生一定影響的;其他易于引發涉檢信訪問題發生的案件。
2、對案件質量有影響,案件的處理結果可能引發涉檢信訪、纏訴或引起群體性事件,經過分析需要進行風險評估預警的案件。包括:所辦案件法律法規不明確,導致定性困難或認定罪與非罪缺乏明確法律依據的案件;偵查機關取證程序違法,或收集、保全證據不當,造成證據的證明力下降,對案件處理可能造成較大影響的;審查案件中發現證據發生變化,或犯罪嫌疑人年齡處于追訴邊緣,可能對案件處理造成重大影響的;人身傷害案件出現多個不同鑒定結論,可能影響定罪或重大量刑情節的;審查認定事實在證據上存在重大缺陷,可能影響審判認定或降低量刑幅度的;提起公訴后因案件事實、證據發生變化,或與人民法院在認識上產生重大分歧,可能出現無罪判決或撤回起訴的;共同犯罪中部分犯罪嫌疑人在逃,認定事實缺乏同案犯供述印證,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其他可能影響案件處理結果的案件。
3、案件處理后,有可能引發社會矛盾或涉檢信訪,要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在必要時應該進行信訪風險評估預警的案件。包括:受理的群體訪案件;受理的反映檢察機關工作人員違法違紀問題;實名舉報的案件線索;群眾反映因舉報而受到打擊報復的事件;擬采取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和逮捕等強制措施,可能引起當事人及其近親屬上訪的;實施取證、勘驗、鑒定、檢查、搜查、扣押等偵查行為,可能引起當事人上訪的;上級檢察院擬對下級院請示案件作出答復,可能會引起當事人上訪的;在當地有較大影響或社會關注的敏感性案件;處理群體性事件中引發的刑事案件;其他可能引起信訪或有越級上訪苗頭等重大緊急信訪事項。
三、公訴風險評估預警把握的原則
風險評估預警制度既不是司法制度,也不是法定訴訟程序,更不是司法制度,也不是法定訴訟程序,更不是法定的案件實體處分措施,歸根結底只是防范和化解社會矛盾的一種工作制度。就風險評估預警制度和執法辦案的關系而言,前者不過是“賓”,后者才是“主”。因此,建立執法辦案風險評估預警制度應特別注意處理好制度價值目標與訴訟價值目標的關系,即風險防范與公正執法的關系,切忌“喧賓奪主”。實踐中應把握好一個“度”,這個“度”就是不能讓風險防范影響甚至主導案件的審查和處理,不能觸及依法辦案、公正執法的警戒線。應該把這一點作為執法辦案風險評估預警制度的基本原則。原則一,避免風險評估預警制度對辦案力度、質量和效果產生消極影響。原則二,落實風險評估預警制度要注意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檢察機關不能包辦代替。原則三,堅持訴訟活動基本原則,嚴防風險評估預警制度影響案件的依法審查和公正處理。要避免三種為了防范矛盾風險而違法辦案現象發生。一是“以風險為依據,以風險大小為準繩”審查處理案件,案件作出有悖于實體公正的處理結果,該監督而不監督,不該監督而監督,該起訴不起訴,不該起訴而起訴,該抗訴不抗訴,不該抗訴而抗訴,該捕不捕,不該捕而捕,輕罪重判,重罪輕判等等。二是無原則地遷就和滿足一些當事人提出的不合法要求,特別是在刑事賠償中對一些老上訪戶、越級上紡戶大幅度超標準賠償等等。三是在一些法定訴訟程序上打折扣,依法該履行的訴訟程序不依法履行。三種現象無疑會損害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危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有損法律的公正性、統一性和權威性,有損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為社會穩定埋下了新的矛盾、風險和隱患。
四、公訴風險評估預警機制實施方法
為維護社會穩定,公訴風險評估預警的操作程序如下:1、案件承辦人對所辦案件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負直接責任,負責收集風險評估信息,對承辦案件的社會穩定風險進行初步評估,在匯報案件時作為一項內容同時向部門負責人提出風險評估意見。填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表》,對存在社會穩定風險的理由逐一說明,注明風險程度。
2、部門負責人對存在社會穩定風險的案件應當組織本部門有關人員進行評估,形成明確的風險分析論證意見和化解方案,在向主管檢察長匯報案件時將風險分析論證意見和化解方案一并匯報,提請部門案件討論會、院領導、檢察委員會或有關部門決策時參考。
3、部門案件討論會、檢察委員會討論案件應當認真討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意見及化解方案。檢察委員會、院領導、部門負責人在做出最終決定后,應責成辦案人員及時向當事人做好釋法析理和疏導工作。必要時由部門負責人、院領導親自做釋法析理和疏導工作,積極實現辦案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
4、承辦部門經積極做釋法析理和疏導工作后仍有矛盾激化或上訪可能的,由主管檢察長批準,案件承辦部門及時向相關部門移送《涉檢信訪風險預警表》及案件相關材料;情況緊急的,可先口頭告知,隨后移送《涉檢信訪風險預警表》及案件相關材料,收到預警信息的部門,應及時了解案情,與有關部門制定處置上訪預案,明確首辦責任人。
5、控申檢察部門針對當事人或其近親屬不服檢察機關的相關決定,在釋法析理和疏導工作無效的情形下,應依據檢察機關控告、申訴和賠償等相關規定,按照法律程序,對案件進行審查,并積極做好當事人或其近親屬的息訴工作。
6、建立完善善后處理機制。將辦案工作向后延伸,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案件的善后處理工作,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積極化解社會矛盾,確保案結事了。
總之,構建檢察機關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預警機制是一件需要檢察機關全體干警長期堅持的治本之策,檢察機關要以質量、效率為載體,強化各業務部門和辦案人員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群眾意識,未雨綢繆,積極配合,妥善處置矛盾隱患,不斷增強檢察機關的執法效果,使群眾的滿意率不斷提高,最終使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不斷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