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清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民主的觀念心存向往。在新的世紀里,世界民主進入了快車道,有很多國家都實行了民主制度。但是實行民主制不是說做就做的事情,而是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并且它的形成也要有很多條件。本文就以古希臘為例,從地緣環境,社會結構等方面來闡述民主制度存在并發展完善的條件。
關鍵詞:古希臘;民主;產生條件
一、古希臘民主制度形成的條件
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是古代民主思想的搖籃。古希臘“藍色的海洋文明”給后人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就是它的民主制度。在人類社會君主制盛行的時代,希臘卻實行了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的民主制度,這有著復雜而深刻的社會因素。
1、自然地理環境
古希臘地區海岸線支離破碎平原面積狹小,山脈眾多,由此半島被縱橫交錯的群山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區域,很多地區彼此隔絕,沒有條件進行統一的、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很難形成統一的政治中心,不容易建立領土廣闊的中央集權國家。因此,希臘形成了以城邦民主政治為基礎的松散的聯邦國家。正是因為獨特的地緣自然環境,希臘世界的原始民主才能在經濟繁榮、人口增大的新形勢下充分發育,結出令人訝異的果實。
2、經濟因素
地少人多的特殊地理環境使古希臘人憑借港灣眾多的有利條件,積極向海外進行殖民擴張,發展海外貿易。希臘商業活動頻繁,經濟發達,商品流通需要自由的環境,這是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經濟原因。
還有一個經濟原因是: 大移民時代希臘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
在古代社會,乃至整個前資本主義形態里,由于農業生產水平低下,能向市場提供的不務農的民族必須賴以生存的剩余農產品十分有限。商品經濟就全局而言,是不可能占多大比重的。但這并不排除個別民族,少數城邦在以廣大農業區域為市場的前提下能大規模發展工商業。這點同時也就決定了,在古代,商業民族,建立在工商業階層基礎上的新型民主政治只能是個別現象。在這一時代的地中海地區,共有腓尼基、希臘、羅馬和迦太基四個民族先后以工商立國,其政體都是城邦民主制,也說明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系。
就一般而言,希臘半島自然條件相當地不好。半島本身就很小,又山脈縱橫,無大河大平原。糧食不能自給,礦產木材不能自給。可以出口的農產品有葡萄酒和橄欖油。這些基本條件就決定了希臘人無從形成自然經濟,必須以商立國。半島由縱橫山脈分割為許多相對獨立的區域,各個適宜居住的區域就自然地發展起一套獨立的經濟和政治體系。這是古希臘城邦分立傳統長期保持的一個明顯地理因素。而這種經濟自主、人口地域有限的小城邦,又是在古代技術條件下實行民主政治的一個必要條件。在交通地理方面,海的因素相當突出。半島規模有限,絕大多數城邦都有出海口。且半島海岸線極為曲折,良港眾多。因之他們與當時的主要農業區域小亞和黑海沿岸的交通十分便利。這段時間(公元前8-6世紀)對希臘而言,以大規模地向外移民為特征,故而史稱“大移民時代”。
3、思想文化因素
殖民擴張促進了古希臘各地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不僅開闊了希臘人的視野,也使得古希臘人吸收了先進的文明成果。古希臘人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思想觀念,智者學派提出了“人”的主題,以人為中心考察社會問題,這一切都對希臘民主政治的建立起了促進作用。
其實還有一個因素是我們不可以忽視的。這時期希臘人的宗教節慶具有極廣泛的群眾性。無論是在奧林匹亞或是為了雅典娜還是其他一些神,在他們舉行大規模祭祀時,都要舉行各種體育競技,詩歌、音樂和演說比賽,任何希臘城邦的公民都可以參加。勝利者贏得桂冠或橄欖冠,而不是金錢。這類活動的大量開展,大有利于全民族文化、體育素養的提高,平等、自由和榮譽觀念的擴展。這些和經濟方面的因素匯合起來,事實上造成了一個范圍廣大的,精明強悍的公民集團。這就是古希臘民主政制得以形成并保持強大的社會基礎。
4、歷史條件
古希臘人認為城邦意味著同一血緣人群的共同團體、共同地域和政治經濟的絕對獨立。這種認識使城邦內部凝聚力增強,推動了城邦發展,但也成為希臘城邦之間戰爭不斷的原因。戰爭需要城邦內部團結,民主自由既順應了商品經濟的要求,也順應了民心,它成為調動民眾團結一致的重要手段,這是希臘民主制形成的歷史原因。
5、政治條件
梭倫改革中按財產劃分社會等級,克里斯提尼用地域去打破血緣標準,同時還設立了五百人議事會,成立十將軍委員會,確立了古希臘民主制度的框架。古希臘民主政治是在一次次的政治改革中完成的。
二、古希臘民主的局限性
希臘民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希臘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但是,希臘民主亦有其局限性。
第一,希臘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即希臘的民主政治是城邦男性公民內部的民主——城墻里公民的民主,而且對公民的定義還極其苛刻,有些人是不能算作公民的,例如部分的奴隸,婦女,外邦人等。
第二,在希臘的民主政治中存在一部分貴族擁有最高權力。而且由于時間、經濟等條件的限制,參加公民大會的很少。而且參加公民大會的人員文化素質參差不齊,議事效率低。公職人員雖經選舉產生,但是條件很多,降低了一般公民競選公職的可能。
第三,法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法律上對于犯罪的處罰不平等。而且希臘為了審判的效率而實行一審終審,判決就是最后的判決,因為根本就無上訴法院,所以法院的第一審就代表全體公民的意志。
第四,制度的局限性。希臘的提案負責制嚴重妨礙了監察制度,而且復雜的提案程序,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公民的提案權。希臘還實行了陶片放逐法。陶片放逐法本意是將那些公認的危害份子驅逐出境,但結果確實剝奪了僅為嫌疑犯公民的辯護權,使其不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愿,甚至失去公民資格。
第五,在希臘全部的行政官員并不是組成某一個行政首腦同意領導下的政府,各種行政官員任期不一全都由公民大會和其他機構直接選出各自獨立對公民大會或其相應機構負責。因此,公民大會自身就要處理許多具體行政事務,立法權與行政權很難分開。而且陪審法庭既行使司法權又參與立法,其主席可管理城邦各項事務,其權限劃分和設置混雜交叉。
三、總結
總的來說,我們應看到當時希臘社會的經濟、政治、歷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環境等一系列因素復雜的綜合作用。這些因素緊密聯系,共同作用,形成了希臘的民主制。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是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決定性因素,而希臘社會特殊的生產方式是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根本原因。優越的地理環境,孕育民主的城邦制度,有優秀參政素質的公民。這三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形成了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條件。如果拋開這些來談民主,那么民主注定只會是一小部分人的民主,大部分人還是會活在“被民主”中。
參考文獻
[1]劉學偉 :民主制度在古希臘的誕生真的是一個奇跡
[2]仝飛 、韓婧: 古希臘民主制度的形成。
[3]阮煒: 《不自由的希臘民主》,上海,上海三聯書社,2009年。
[4]宋惠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長春,吉林出版社1999年版。
[5]阮煒:《文明的表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6]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7]威廉·弗格森,《希臘帝國主義》,上海,上海三聯書社,2005年。
[8]庫朗熱,《古代城邦》,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作者簡介
常湘蕓(1989—),湖南長沙,漢,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