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工業化進程的日益推進,農村勞動力流動也呈現出了加快的趨勢,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成為當前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需要加以重視。國內關于勞動力遷移的理論研究結論大多是在國外理論模型研究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而得出的。國外學者對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外出勞動力回流的原因和決策機制。國內學者對中國農民工回流的原因與機制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
關鍵詞:勞動力流動;回流;遷移法則
一、農村勞動力鄉-城流動
國外學者對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早,至今已形成了比較成熟、系統的理論成果,大致可以分為二元結構理論和人口遷移理論。劉易斯的二元結構模型、費景漢—拉尼斯模型、喬根森二元結構模型、托達羅模型和哈里斯—托達羅模型形成了二元結構理論。國內關于勞動力遷移的理論研究結論大多是在國外理論模型研究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而得出的。同時,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國外學者對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外出勞動力回流的原因和決策機制。
勞動力流動理論最早源自統計學家Ravenstein于1885年提出的“遷移法則”。經濟學家從各種角度來分析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原因。Thomas提出了關于遷移的推—拉理論,把從農村到城鎮遷移的原動力經常被歸結為兩類:“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Lewis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經濟模型,指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最基本動因是城鄉之間實際的經濟收入差距。該模型在發展經濟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以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Fei和Ranis對Lewis的二元經濟模型作了重要的補充和修正,強調重視農業的作用,認為必須保證農業能不斷滿足工業擴張的需要,才能實現勞動力的轉移。Jorgenson的“農業剩余”理論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充要條件是農業剩余。Todaro模型及其擴展形式—Harris模型引入了“預期收入”的概念,認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取決于在城市就業率的高低和對相當長時間內成為失業者的風險的權衡。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勞動力遷移經濟學”理論興起。Stark 和Taylor用相對貧困解釋遷移問題,以彌補托達羅“預期收入假說”解釋力的不足。
國內關于勞動力遷移的理論研究結論大多是在國外理論模型研究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而得出的。蔡昉通過對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學分析,論證了中國目前二元經濟結構下勞動力流動的特征。辜勝阻和簡新華系統地考察了人口的合理流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問題。趙耀輝以四川省為例,研究了影響中國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因素,著重指出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李實建立了經濟轉軌中的勞動力流動模型,分析了由市場主導部門與政府控制部門的工資落差而造成的勞動力遷移動機。朱鏡德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立了三元勞動力市場格局下的兩階段鄉—城遷移理論模型。楊春瑰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遷移過程中的混沌現象,揭示了勞動力在遷移中不可能達到均衡,即振蕩性是存在的。苗瑞卿等在對托達羅模型和楊春瑰模型提出修正,綜合新古典主義和結構主義方法,重新建立了勞動力轉移模型。
在進行理論研究的同時,國內學者也對農村勞動力流動影響因素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朱農利用湖北省抽樣調查數據,應用非參數模型和半參數模型,研究了婚姻與流動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社會和經濟特征對流動的影響。劉精明研究發現農業勞動者的職業轉化是在城鄉比較利益差異、制度條件和農民個體所擁有的人力資本三種主要力量的交織作用下實現的。龐麗華認為家庭層次變量、村級層次變量以及省級層次變量對農村勞動力遷移有著顯著影響。蔡昉和都陽認為相對貧困對農民的遷移決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某人在居住地感受到的相對貧困程度越強,其遷移到外地就業的動機越強。姚先國和劉湘敏認為工資差距、就業機會以及已有的遷移網絡是決定農村勞動力流動的三個基本因素。李強運用推拉理論模型對影響中國城市農民工流動的因素進行分析,認為中國的推拉模式與國際上相比存在著巨大差異,其中最主要的差異在于戶籍制度。侯紅婭、楊晶和李子奈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個人特征和城市化遷移意愿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揭示出影響當前農村勞動力遷移意愿與遷移決策的人口特征因素。丁守海通過計量分析表明農民工工資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何軍和洪秋妹以江蘇農民為研究對象,運用Logit模型對流動影響因素進行探討,指出農民個人特征和家庭特征是影響其外出打工的重要因素。王莉通過對長春市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問卷調查,探討農村勞動力流動行為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定量關系。
二、農村勞動力城-鄉流動
國外學者對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外出勞動力回流的原因和決策機制。20世紀80年代,“新勞動力遷移經濟學”理論開始興起。Stark和Taylor(1991)應用新勞動力遷移理論分析為降低風險和減輕“相對貧困”而進行遷移決策。Dustmann等(1996)依據個體謀求福利最大化生命周期模型指出回流可能源于遷出地與目的地之間價格水平差異、勞動力在城市中積累的只能在遷出地發揮作用的人力資本以及勞動力個人的主觀偏好。Tunali(1996)通過對土耳其男性勞動力回流的調查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的風險規避傾向會導致勞動力回流,遷出地資本的積累和就業環境的改善也將會吸引勞動力回流。Hare(1999)通過利用中國農村的農戶數據,研究了推力和拉力作用下農村勞動力的流出和回流問題。Lucas(2003)認為導致回流的主要原因為城市就業機會突然急劇的減少,勞動力返鄉進行投資。現存已有文獻分析了加拿大(Vanderkamp J,1972)、美國(Lee A S,1974)、日本(Suzuki M,1995)等發達國家,以及西非(Tiemoko R,2003)眾多發展中地區的勞動力回流現象。
與其他國家相比較,中國農民的身份對勞動力遷移的產生強烈的制約,國內學者對中國農民工回流的原因與機制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崔傳義、潘耀國(1999)通過對山東省桓臺縣2鎮10村的調查數據,分析外出與回流、回流與創業的關系。趙耀輝(2002)應用計量分析方法對回流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年齡、受教育程度、耕地和遷出地非農就業機會均會對農民工回流產生正向影響。李強(2003)運用推拉理論模型對影響中國城市農民工流動的因素進行分析。他認為中國的推拉模式與國際上相比存在著巨大差異,其中最主要的差異在于戶籍制度。Wang(2005)從制度經濟學角度將回流分為基于城市就業失利的回流、基于家庭原因的回流和投資性回流三類。周霞(2005)指出農村勞動力從農村遷入城市后做出回鄉還是繼續留在城市的行為選擇是由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影響農民工理性選擇的有農民工對自身具有的資本、對城市和對鄉村的認知。張宗益等(2007)根據重慶市實地調研數據資料,應用Probit模型回歸分析了個人特征、家庭因素和利農政策對回流的影響,并提出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轉移的對策與建議。羅靜和李伯華(2008)依據武漢市新洲區農戶調查數據,通過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了農戶回流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指出農戶個體特征、家庭特征、農戶對鄉村評價和城市吸引力等均對農戶回流意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葛曉巍和林堅(2009)運用事件史的方法對影響外出勞動力回流的因素進行分析,重點分析了在從事非農事業過程中資金和社會資本的積累對回流決策的影響。研究結果指出外出勞動力的婚姻狀況、入伍經歷、地區和職業經歷均對外出勞動力的回流產生影響。
三、農民工收入研究
農民工是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特殊概念,是當代中國城市的特殊群體。農民工也稱為進城務工人員,是指兼具農民與工人身份的勞動者,戶籍身份還是農民、有承包土地,但是主要從事非農產業、以工資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員,包括在第二、第三產業中的勞動者。
國內一些學者也對人力資本對農民工收入的影響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周其仁(1997)、都陽(1999)對農村遷移勞動力進行深入的研究發現,教育、培訓、專業技能等在勞動力遷移決策及收入的提高方面有決定性的作用。高文書(2006)在對五個城市的調查數據基礎之上,對進城農民工的就業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分析得到進城農民工的特征、就業和社會保障狀況及收入的影響因素。盧志剛、宋順鋒(2006)利用天津的調查問卷數據,運用多元分析統計方法,對農民工收入的微觀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戶口狀況、年齡、在本崗位的時間、經驗、文化程度、企業的所有權形式以及合同有效期長度等都有顯著統計意義。曾旭暉(2004)以成都市進城農民工為研究對象,從人力資本的收回機制上分析了非正式勞動力市場的發展狀況。研究表明進城務工人員的教育收益率很低。嚴于龍(2006)利用國家統計局農村司2005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調查數據進行了條件分析,并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農民工收入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欒敬東(2003)通過對實際調查和分析結果表明,在經濟發達地區打工的流動人口的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在本單位工作年限等基本社會特征均對其收入水平存在顯著性影響。蘇群和周春芳(2005)利用2004年江蘇省的調查數據,采用多元回歸模型,在對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定性描述的基礎上,對農民工收入決定的人力資本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文化程度、培訓狀況、打工時間、性別及婚姻狀況等,對農民工收入的影響顯著。高嵩、焦寶松和王建(2006)運用經濟學方法對決定農民工收入的戶籍制度、教育水平和工作年限等方面進行分析,并嘗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魏眾(2004)根據1993年的中國營養調查數據,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健康指標,探討了中國農村地區健康對非農就業及其工資決定的影響,研究發現對于勞動參與及非農就業機會,健康狀況顯著的影響,但是對工資決定沒有產生顯著影響。張車偉(2003)運用來自中國貧困農村的數據,系統地研究了營養、健康對勞動生產率或者說收入的影響,結果表明幾乎所有的營養和健康方面都影響到農村的勞動生產率,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總而言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工業化進程的日益推進,農村勞動力流動也呈現出了加快的趨勢。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當前正處于一個轉型的關鍵時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不發達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這一系列的轉變加速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新時期勞動力的流動,一方面改變著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理念,同時也逐漸使自己的身份出現變化,從而更好地融入城市化社會、實現自身的身份轉變。農民工作為當代中國城市的特殊群體,農民工的生存、生活問題對于建設城市以及社會和諧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農村,同時也取決于農村勞動來的轉移,這是決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同時也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通過研究當前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對于推進城鎮化進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農民市民化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蔡昉.中國的二元經濟與勞動力轉移——理論分析與政策建議[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0.
[2] 丁守海.農民工工資與農村勞動力轉移:一項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6 (4): 56~62.
[3] 辜勝阻,簡新華主編.當代中國人口流動與城鎮化[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4] 李強.影響中國城鄉流動人口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3(1): 125~136.
[5] 李實.中國經濟轉軌中勞動力流動模型[J].經濟研究,1997(1): 23~30.
[6] 羅靜,李伯華.外出務工農戶回流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武漢市新洲區為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6): 29-43.
[7] 苗瑞卿,戎建,鄭淑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與數量影響因素分[J].中國農村觀察, 2004(2): 39~45. 37~42.
(作者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