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天
隨著金融改革不斷推進,監管層已經提出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今年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對外公布的《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到,“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入股金融機構和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允許發展成熟、經營穩健的村鎮銀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內,調整主發起行與其他股東持股比例。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在政策的推動下,民營銀行籌建進度明顯提速。
民營資本涌入
Wind數據顯示,目前有397家上市公司持有非上市銀行股權,投資金額合計773.95億元。其中有多家公司持有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公司的股權。根據此前國家工商總局公示,民營銀行申請意向已多達20余家,未來還會有更多企業陸續加入該陣營。而截至9月23日,前海銀行、中儲銀行、華商銀行、蘇南銀行、國融銀行、中聯銀行、錫商銀行、蘇寧銀行、華瑞銀行及國民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0家均已經獲得工商總局的企業名稱核準。當然這之后還需要經過銀監會、央行等一系列審批核準之后,才可以最終確定成立。因此,首單民營銀行花落誰家尚不可蓋棺定論。不過,這絲毫未對二級市場的熱情炒作帶來影響。以9月25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為例,公司控股子公司珠海格力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與珠海橫琴村鎮銀行股東進行了前期接觸,但表示目前并未達成任何合作意向,具體合作方式亦無法確定。盡管如此,格力電器復牌后當日股價仍上漲8.78%。
在記者聯系的人民銀行某支行工作人員夏先生看來,如今,很多民營企業躍躍欲試申請牌照的原因是民間資本不斷壯大,資金投資渠道少,同時民營企業有了自己的銀行之后融資也會更加方便。銀行作為一臺很好的賺錢機器,自然會受到熱捧。“在外界看來,民生銀行成功之處除了自身的管理成功之外,主要是它獲得了民營銀行的唯一牌子,從中分享到了銀行紅利。然而,這些經驗難以復制,因為時代畢竟不同了,我國銀行業不斷開放,利率市場化過程也在推進,未來銀行日子不會很好過,機會與風險并存,管理不好很有可能走向破產。”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也表示,目前民營銀行尚處于試點階段,在申辦民營銀行的大潮中,監管部門一定會屏蔽民營企業的投機心理。“未來銀行業不是很賺錢的行業,而且專業性要求非常高,要做好不下苦功夫就可能顆粒無收的準備。”
追溯民營銀行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人們首先想到的總會是1996年,我國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業入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以下簡稱“民生銀行”)破繭而出,成為中國民營銀行的先行者,盡管外界評論這只是個特例,但無論如何,民間資本的屬性讓它成為中國金融開放的一個特殊標志。
事實上,民營資本很早已進入銀行業:新中國成立以后陸續成立的農村信用社已經有相當比例的民營或者個人資本進入。改革開放以后陸續成立的城市信用社,也有相當比例的資本來自民營企業;而從1995年開始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陸續組建的城市商業銀行,其資本構成不僅繼續保留原有民營資本,而且民營資本進入的力度在不斷加大。此外,從1985年起陸續成立的部分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成立之初的股權構成中民營資本就占有一定的比例,整個過程中,民間資本進入的力度在不斷加大。
然而,嚴格說來,迄今為止,除了少數民營資本參股商業銀行外,再無第二家民營銀行。按照現有定義,民營銀行是由民間資本控制與經營的,權、責、利統一的現代金融企業,或者說民營銀行是由民有、民治、民責、民益四有構成的統一體。所謂民有是指銀行的產權屬于民間投資者;民治是由民間投資者決定公司的治理;民責是指民間投資者對銀行的經營成敗負全責;民益則是指銀行經營的利益按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分配。
制度設計與顧慮消除
盡管來自學界和業界的專家人士均持有應加快推進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步伐的觀點,而與之相配套的存款保險制度以及商業銀行退出機制,是被提及最多的問題。
根據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提供的數據顯示,現階段,大型國有銀行與政府控股的商業銀行占商業銀行資產總規模的95%,民營銀行僅占商業銀行資產總規模的5%,其中“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占比更在60%以上。與世界范圍內國有銀行市場占有率約18%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國國有銀行市場占有率太高,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面臨歧視性的障礙。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徐滇慶認為,在中國發展民營銀行雖然首先是為解決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但主要意義還是在制度創新方面。也就是說,在國有銀行獨大的情況下,通過組建民營銀行,逐漸打破國有銀行的壟斷局面,并使國有銀行在競爭中完善自身的運行和監管機制,以有效地建立高效率的、穩定的金融秩序。
夏先生認為,民營銀行大量進入銀行界有于銀行充分競爭,它們的優勢就是民營企業管理上和決策的優勢,對國有銀行的沖擊主要是人才流失、業務流失。民營銀行作為一種新的現象,對金融體系及經濟體系必將產生新的影響,而跨區經營將產生更加復雜的債券債務關系及資金鏈問題,其趨勢還需進一步觀察。
畢竟設立民營銀行目的在于打破國有銀行壟斷地位。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銀行破產不應成為“禁忌”。一方面,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和金融脫媒必然導致銀行經營壓力加大,爭奪優質客戶必然帶來競爭白熱化;另一方面,銀行加強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對風險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民營銀行將主要服務于中小微企業,如何回避財務狀況不佳、不及貸款要求的企業,要求銀行具備足夠強的管理能力。所以,允許“壞”銀行退出將是市場競爭最好體現。
民營銀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按市場機制自主運作,這是其相比國有銀行的優勢所在。但這一優勢的發揮是以健全的信用環境、發達的金融市場和有效的監管體系為前提的。銀監會研究局副局長龔明華認為,“從國際實踐來看,銀行業機構與普通企業不同,一旦經營破產倒閉,可能出現風險外溢的情況。”我們要加快推進配套制度的建立,要明確金融機構的退出機制,建立明確的股東權責約束機制,完善公司治理,強化關聯交易的管理等。
為杜絕風險而采取的措施某種程度上恰恰造成了民營銀行如今所面臨的不公平競爭環境和較高的行業準入壁壘,這也正是當前影響我國民營銀行發展的主要障礙。更進一步說,只有在準入、監管、破產及退出機制三個方面的設計取得進展,我國民營銀行才可以有序開放。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解釋說,對于民營資本開辦銀行的風險主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擔心民營企業家不熟悉銀行業務;二是擔心民營銀行存在利益輸送等關聯交易行為;三是擔心民營資本無法承擔對股東的責任,給社會帶來某些嚴重負面影響。“民營資本進入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的退出機制和存款保險制度作為保障,問題遲早會發生。”徐滇慶表示,因為銀行流通資金部分來自股東,風險爆發也要保證儲戶的錢不會受到影響。
換而言之,資本問題演變成資質問題。以互聯網公司為例,盡管銀監會可能會適當提高其試圖建立的民營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但對于實力雄厚的它們而言,資金并不能成為其獲得數量稀有的準入牌照的門檻。審核民營資本,通過有關制度安排,讓發起人承擔可能出現的風險,其中重點考量發起人的資質和實力,加強民間資本參與設立的金融機構的整體風險管控能力,同時提高公司治理能力。面對諸多外部及道德風險,股東的機制和專業能力、經營團隊、資本結構、風險偏好、盈利模式、IT系統搭建等應當是監管機構關注的要點。
銀行運營需要豐富的數據分析挖掘和風險控制經驗,以及與其他各銀行間業務的互通有無,這些都是互聯網公司并不擅長的。進入銀行領域,互聯網公司如何搭建屬于自己的完整體系,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終究,銀行的發展和演化有關經濟穩定,因此,監管部門對于銀行資本的開放持謹慎態度也無可厚非。諸多民營企業巨頭發展至如今的規模,已經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然而,如何實現角色的成功轉變,或許其還有更多的內在值得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