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兆成等
中國人民銀行新近發布上半年統計數據,人民幣存款余額首次突破百萬億元,達到100.91萬億元。照此計算,個人人均儲蓄為3.4萬元。
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經歷了幾個重要的增減階段。現階段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總量較大,增長速度較快,居民儲蓄意愿仍然較高。然而居民儲蓄率過高并非是一件好事,現如今,居民感到其收入的分配已經與其勞動成果和市場不確定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了。儲蓄在這種情況下顯得是太有必要了。居民當考慮到下崗與再就業之間的各項支出、社會福利時,不得不為以后的各項消費、支出而儲蓄。
所以這種不完善的體制下,即使收入增加,儲蓄還是一樣會有更多的增加,而相應的消費同樣不會有太多的增加的。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制度創新是那么的有必要和迫不及待。只有這樣,才有部分的儲蓄會轉化為消費。
我國居民把收入中的大部分用于儲蓄,很大原因是由于對外來的不確定性。因此,必需要讓居民對預期收人有信心,有能力獲得足夠的收入去消費。現階段我國居民收入普遍都不高,對高檔次的商品只有通過儲蓄的方法去獲得。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需要穩步的提高居民收入,使得部分人有能力去消費并適當儲蓄。
近幾年,以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已成為我國的基本經濟發展戰略,其中指出消費信貸才能真正拉動居民消費。但是,消費信貸發展才剛開始,體制不規范,范圍小,品種少,手續環節復雜,所以信貸政策很難一時就能夠提高居民消費水平。
應該建立和完善消費信貸制度,并將其推廣與完善。為了調整我國的居民儲蓄比例,建立和完善消費信貸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消費信貸的開展可以適當減少居民儲蓄,增加消費。但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改變人們傳統消費、儲蓄觀念;另外,擴大消費信貸規模,最終達到增加消費,減少儲蓄的目的。
“家均住房100平”為何讓人自覺“拖后腿”?/劉鵬
目前,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3》。報告顯示,全國家庭平均住房面積為100平方米,人均30平方米。近九成中國家庭全部或部分擁有現住房的產權,超過10%的家庭有兩套及以上的住房。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對家庭平均住房面積、人均住房面積發布調查結果,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比如去年8月6日《北京日報》報道,由該院發布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2》顯示:全國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積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為36.0平方米。
拿去年的調查結果與今年對比,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比如經過一年的建設,住房總量應該是增加了,買房的家庭也應該是增加了,何以家庭住房卻由平均116.4平降到了100平?人均住房竟然在一年時間內,縮水了6個平方米?是這一年時間中,大量房屋被拆遷?還是一年來中國人口總量大幅增長?很顯然,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發布的這種嚴重“打架”的調查結果,缺少最起碼的嚴謹性。
與去年大量公眾覺得“人均36平”讓自己“被平均”一樣,面對今年“家庭平均100平”的結果,為數眾多的網友都覺得自己在“拖后腿”。分析起來,不難發現這一調查結果中一些讓人憂心與糾結的問題:
其一,“家均住房100平”似乎并沒有考慮無產權的情況,不少家庭確實有房子住,至少沒有流落街頭,但他們可能住的是“別人的房子”,或者貸款尚沒有還清的“銀行的房子”。特別是將租住房、保障房、抵押在銀行的,家庭或者個人只部分擁有產權,甚至沒有產權的房子等都算在內,平均住房100平方米,不過是個虛浮的華麗數字而已。
其二,“家均住房100平”與平均收入等一樣,有“被平均”問題,根本說明不了什么問題。比如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社會大背景下,貧富分化嚴重,有的家庭具有四五套住房,有的貪官更是坐擁數百套,面積可達上千甚至成萬平方米,而不少家庭卻一平方米也沒有。這難免讓人覺得:“張家有房一千平,九個鄰居住窩棚。平均下來算一算,家家都是一百平”。這種“被平均”的現實,無疑讓“家均住房100平”與“住有所居”等國家發展目標相去甚遠。
其三,平均數字極容易掩蓋總體上的少數,但具體并不是少數的群體的現狀和利益。比如“近九成中國家庭全部或部分擁有現住房的產權”,也就是說,尚有一成多的家庭,“啥也沒有”,至少在產權上“啥也沒有”。以全國13.6億人,約4.016億個家庭計算,一成人就是1.36億,一成家庭就是4016萬個。而世界上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不過十幾個,也就是說,中國沒有住房的人口,相當于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人口數量了,這種籠統的平均,顯然是對這1.36億人、4016萬個家庭生存現狀和相關權益的無視。
住房并非可有可無奢侈消費品,而是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品。古人詞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是古人的“住房夢”。今天,國家制定了“住有所居、居有其屋”的宏觀發展目標。這是黨和政府對老百姓的關注、關懷和體恤,是國家對民生之計的重視,也是一個發展與進步的標準。實現這個標準,平均數確實可以說明問題,但更能說明問題的,顯然應該是“每一個公民都有一方屋檐,都有一處可以為自己遮風擋雨的地方,都有那來自于30平方米的房子里的溫情與溫暖。
家均住房116.4平也好,100平也好,人均住房面積36平也好,30平也罷,其無疑都是枯燥而冰冷的數字。或者,它看上去很豐滿,但卻替代不了普通老百姓內心深處,對住房現實的“骨感”體驗。
危機面前:機遇與挑戰并存/王忠民
6月17日,我隨隊到達州鳳凰大酒店參加了由名仕領袖學院主辦的中層危機培訓班,現場聆聽了由余世維博士主講的《中層危機》講座,余博士從中層的定義與定位、中層的觀察與期許、中層缺人的時機與類型三個方面對中層危機進行了全方位的講解,讓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中層干部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執行者和監督者,是企業的核心力量和中流砥柱,從一定意義上說企業的成敗都系于中層。那么,作為一個中層干部,應如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如何在危機面前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呢?筆者結合實際,談幾點個人認識。
一、樹立“一個觀念”
樹立“一個觀念”,就是要“用好人”,用好人就是要在正確的時間找到正確的人,把他放到最合適的崗位上。“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作為高層管理者在選撥中層干部時,必須堅持“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原則,不要只選自己喜歡的人和自己看得見的人,要用單位和員工都喜歡的人。在用人時,“我們都擔心,拿掉一個部門經理,就沒有適當的人可以填補”,其實,“不在其位,則不謀其政”。在用好人的同時,還要想辦法留住人才,企業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須為其營造寬松的環境,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人才追求的不僅僅是物質的滿足,更多的還有政治生涯上的期盼,物質獎勵的作用是有限的,工作環境、相互信任、企業文化、成長空間對中層管理者來說都具有長久的激勵作用。用人要樹立一個標桿,讓員工有所看、有所想、有所盼、有所為!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二、厘清“兩個角色”
余博士在講到中層的定位時指出,高層做決策,中層抓執行,基層重行動。中層干部不僅是執行者,還是監督者、指導者,起著承上啟下、上傳下達的關鍵作用。
首先,中層干部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中層不只是執行高層所交辦的事,更重要的是要去看、去想、去聽、去問、去做高層沒有指明和基層沒有明白的事,要吃透上情,摸準下情,動足腦筋,要把上級的要求具體化,并及時傳達到基層,指導基層怎么做,監督他們是否真正落實到位,同時還要將落實情況和工作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取得的實效,及時反饋到上層,達到上下統一、行動一致的目的。只有這樣,工作才有深度,落實才有力度。
其次,中層干部要起好上傳下達的作用。中層干部要以身作則,親力親為,既要當指揮員,又要當戰斗員,少指手劃腳,搞遙控指揮,要多深入基層,做實際工作,只有貼近現場,才能看清實況;要敢于擔當,勇于奉獻,應當自己承擔的責任,決不推卸給下級,“誰的羊跑了誰就該負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增強隊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形成團結共事、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三、處好“三種關系”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一生總是處在各種各樣的關系之中,厘清這些關系并恰當地處理好,工作就會干得順利,生活就會過得開心。
一是要處理好崗位責任與權力的關系。中層干部都有特定的崗位,既設立了崗位,就一定有崗位責任和崗位權力,當好中層干部一定要有責任心,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并運用好崗位權力,認真履職盡責,完成崗位任務。一個中層干部有沒有責任心,或責任心強不強,是能否當好中層干部的前題和基礎。干不干是責任心的問題,干不干得好是能力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責任心比能力更重要”。在其位就要謀其政,要主動作為,“任何人都可以動,但不可以不動”。
二是要處理好被動接受與主動研究的關系。作為中層干部在執行領導的決策時,在行動上要服從,但也要主動思考,認真研究領導布置的工作是否可以保留,有不同意見時要及時給領導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建議。一個優秀的中層干部絕不會不結合自身實際照搬照轉上級的精神,而是要認真吃透上級的精神實質,并結合工作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三是要處理好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的關系。“在其位,合乎上而難合乎下,合乎下而難合乎上,既能合乎上,又能合乎下者,此乃君子也。”對上級負責與對下級負責總體上應該是一致的。既要做到對上負責,也要做到對下負責,使兩者有機統一。同時,作為中層干部還要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系,個人利益要服眾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務全局利益。中層干部要根據部門的核心工作,抓大事,抓重要的事,不要被具體的瑣事而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
四、具備“四種能力”
一要會帶,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中層干部要有親和力、凝聚力、戰斗力。部門是一個整體,一個團隊,作為部門負責人要有寬廣的胸懷,要站在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盡量拋開個人因素,把集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學會帶人,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少看別人的短處,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達到相互支持、取長補短的效果,這樣才能把大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否則,如果沒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那么這個集體就會變成一盤散沙。
二要善學,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當今世界是知識時代,許多新業務、新知識需要我們不斷地加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而學習的最佳方法就是向他人學、向書本學、向同事學、向實踐學,最佳的方式是快速請教、快速讀書、快速觀摩。只有熟練掌握相關業務知識,成為業務能手,指揮起來才會得心應手,運籌帷幄。
三要勤思,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作為企業的中層干部要勤于思考,認真研究自己的市場和客戶,以超前的眼光看問題,要敢于嘗試、敢于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日益激烈競爭的中層危機中,找到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要明確部門職責、工作重點和工作目標,抓出部門特色和工作亮點來,而不能僅僅局限于本部室內,以一成不變的方式開展工作。要善于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看人家看不到的問題,想人家沒想到的問題。不僅要把規定的動作做好,還要用創新的思維去解決問題和處理問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四要苦練,具備較強的文字綜合能力。作為中層干部必須勤于動筆、動手、動口,視野開闊,思維敏捷,要善于觀察學習,善于總結提煉,在做好具體事務性工作的同時,經常對自己所做的工作進行歸納和總結,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鑒,以此促使自己不斷地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