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雪晴,向光富
(湖北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 湖北 黃石 435002)
機遇是對實現個體某種目標有利的事件或時空點,能對個體提供正面、有益的影響,具有偶發性、不穩定、隨時可能消失的特點[1]。當今社會是一個經濟全球化、價值多元化的社會,給大學生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遇。當代大學生如何看待機遇,他們是否認為機遇可以影響生活經歷與事情結果。本研究擬調查大學生的機遇觀念,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
采取隨機抽樣法,對湖北師范學院45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418份,有效率92.89%.其中女生277人,男生141人;大一69人,大二122人,大三125人,大四102人;文科217人,理科201人。
采用Levenson編制的機遇量表[2],該量表包含8個項目,以7分制評定。得分越高,表示個體對機遇可以影響自己生活經歷與事情結果的相信程度越高。
由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按照統一的指導語進行團體施測。當場發放、回收問卷。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驗、方差分析等統計處理。
418名大學生機遇觀念的總分為17.04±6.14,與理論中值(24分)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201,P<0.001),說明大學生機遇觀念總體水平較低。但個體間差異很大,描述性分析結果顯示機遇觀念得分最小值為1,最大值為40.
大學生機遇觀念的性別差異顯著,男生顯著高于女生。見表1.
大學生機遇觀念的專業差異顯著,理科生顯著高于文科生。見表1.

表1 大學生機遇觀念的性別、專業差異比較(M±SD)
大學生機遇觀念的年級差異不顯著。見表2.
大學生機遇觀念的學業成績差異顯著,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發現成績差的學生顯著高于成績優良的學生。見表2.

表2 大學生機遇觀念的年級、學業成績差異比較(M±SD)
大學生存在一定的機遇觀念,但總體水平較低。機遇觀念是個體對機遇與事件結局間關系的泛化性期待,即對事件的后果是否取決于機遇的一般信念,這種認知傾向是在過去強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大學生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從對他人的觀察學習中領悟到:事情結果更多地取決于個人的行為、個性和能力,而不是機遇。
大學生的機遇觀念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比女生更加相信機遇對生活的影響,與葉茂林等人的研究結論一致[3]。社會對男性期望更高,男性被認為是工具性角色,人格特質多與能力、工作目標、工作成就取向有關[4],壓力更大。在理想、期望和現實的差距面前,男大學生可能會產生更多的無能為力感,認為通過自身努力比較難于有所作為。理科生的機遇觀念顯著高于文科生,可能與理科就業好于文科[5],機遇更多有關。成績差的學生學習投入不夠,考試時只得寄希望于運氣、機遇等因素,因此機遇觀念顯著高于成績優良的學生。
過分強調機遇,越是相信機遇能夠控制或影響事情結果的個體焦慮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6,7]。因此高校應給予男生、理科生、成績較差學生以及機遇影響意識過強的學生足夠的重視,對他們進行歸因訓練,認識到自己能控制自己生活的心理力量,積極追求有價值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黃津孚.機遇和機會的語義學比較及經營決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24~27.
[2]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 [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3]葉茂林,佘云陽,伍如昕.碩士生的主觀幸福感、控制源及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1):63~65.
[4]徐大真,張日昇,木村裕.性別刻板印象之內隱與外顯性別效應的中日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5):1225~1228.
[5]李雅琴,李書林.淺談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誠信缺失問題[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5:106~107.
[6]李祚山.大學生心理控制感對心理健康水平影響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5):1100~1102.
[7]王 鋼.師范大學生心理控制源與網絡成癮關系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7,28(4):33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