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建國以來孫權形象研究述論

2013-11-14 13:34:33··
明清小說研究 2013年4期
關鍵詞:研究

··

關于孫權形象的研究,可分兩個方面。一是對于歷史人物孫權的研究,一是對于小說人物孫權,即《三國演義》所塑造的孫權形象的研究。作為三國時期鼎足而立的霸主之一,孫權及其所建立的孫吳理應享有與曹魏、蜀漢同等的地位,然而,就研究層面來說,不管是作為歷史人物還是作為小說人物,對孫權及孫吳方的研究都遠遠少于其他兩方,這種現象的產生頗足耐人尋味。由于《三國演義》的歷史小說性質,更由于《三國演義》在民眾中的巨大影響力和它對于普及三國歷史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學者在研究孫權的歷史形象時,常會以孫權的小說形象作為對比;而在研究孫權的小說形象時,更是離不開孫權的歷史形象,必得要以歷史上的孫權形象作為依托和參照。全面梳理有關孫權的研究成果,不僅有助于加深我們對于歷史上真實的孫權和《三國演義》中的孫權的理解和認識,也有助于推動孫權及孫吳方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并促使我們思考,如何正確評價《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歷史意義所在。因為篇幅的關系,本文無意于寫成一部孫吳研究史概述,故而只選取了幾個和孫權形象評價有關的點來論述,關于孫吳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則不擬涉及。

一、關于孫權的立國方針

對這一問題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對于孫權“保守江東”的評價上。孫策的臨終遺命是希望孫權能夠“保江東”,魯肅為孫權畫策云:“惟有保守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此為《資治通鑒》言,在《三國志》中,此句為“鼎足江東”)。后世封建史家多將此解讀為孫權僅滿足于偏安江東,因而對他不無微辭。如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時,在魯肅此語下注云:“江東君臣上下,本謀不過此耳。”又云:“孫權自量國力不足以斃魏,不過時于疆場之間,設詐用奇,以誘敵人之來而陷之耳,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爭天下之心也。”

這一說法影響深遠。20世紀80年代前期的相關通史和斷代史類著作,大都由此論而發,如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1949)說孫權“決心坐守江東”;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1955)說:“孫權的基本方針,是從‘保江東’、‘觀成敗’出發的。因此,外交上,在曹魏和蜀漢敵對的空子里求生存,討便宜……在軍事上,是‘保江東’的防御方針……除去條件有利,他能擴充地盤外,總是保存實力,從不主動進攻”;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1979)說:“孫權君臣以茍安江南為滿足,比起諸葛亮‘王業不偏安’的這種心情,是遠遜一籌的。”韓國磐《魏晉南北朝史綱》(1983)認為:“西攻黃祖,則系收取荊州,以爭取長江上游形勝之地,更好地屏障江東割據之局。”萬繩南《魏晉南北朝史論稿》(1983)認為孫權“并無爭天下之心,但原因則非自量其國力不足”,因為孫吳政權是靠江東名宗大族的支持建立起來的,孫權不得不維護江東大族的利益,故而采取了“限江自保”的治國方針,等等。即至90年代,由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1995)仍持此論,認為孫權滿足于劃江自守的偏安局面,很少主動向魏發起大規模進攻,不似諸葛亮,屢屢北伐,志在“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簡修煒、莊輝明《東吳的基本國策與孫權的戰爭謀略》(《學術月刊》1991.2)肯定孫權“保守江東”的國策,認為孫吳既在政治憑藉、軍事力量和國力方面與蜀漢、曹魏相比處于劣勢,故此項國策既是孫吳政權審時度勢而做出的務實之舉,也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明智決策。胡阿祥《孫吳“限江自保”述論》(《金陵職業大學學報》2003.4)—文則將孫吳的守國之策描述為“限江自保”,其在軍事上的具體體現是:列戍分屯,東西相屬,以守長江;又于江北多置重鎮,固國江外,從而與北方敵對政權(魏、晉)對抗。這一守國政策且為后來的東晉南朝政權所沿襲,“孫吳一代實已奠定了六朝乃至中國歷史上內地農耕社會南北對立時期南方政權的立國方針與疆域規模,然則有關孫吳諸問題的研究,意義便不限于孫吳本身了”。

與“限江自保”、“偏安江東”的說法相左,一些論者提出,孫權并非守成之主,他同樣胸懷統一天下之大志,但受歷史條件局限,因而不能如愿。這方面的論文有張大可《論孫權》(史林》1988.2),裴傳永《孫權偏安江東說質疑——兼論孫權立國的戰略策略》(《理論月刊》1988.11,又刊于《山東社會科學》1999.6),周兆望《東吳之舟師及作戰特點——兼論“限江自保”說》(《漢中師院學報》1991.2)、《論東吳“限江自保”說》《南昌大學學報》1993.3)等。關于孫權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張大可認為:孫吳所處天時、地利、人和均為劣勢,不足以滅蜀并魏;東吳名將過早凋零;爭荊州之役,吳雖得實利,但也增強了曹魏,從逐鹿中原角度看,可以說是戰略失策;孫權短于臨陣突敵,戰功不著,直接影響他爭天下的進程;稱帝驕逸,晚年昏聵;曹魏重點防吳,孫權無隙可乘。裴傳永所認為的是:敵國勢力強大、東吳名將過早夭逝及江東地區內部山越的動亂。周兆望兩篇文章則分析為:一是吳之政治憑借與國力處于劣勢;二是江東地區戰馬奇缺,只有舟楫可依,利在江南水澤之地,難以與曹魏相爭于中原;三是山越動亂,給東吳政權造成長期的內亂及后顧之憂。

二、關于“爭荊州”、“孫劉聯盟”及“外交政策”

這三個問題基本是一體相關的。“取荊州”是孫吳實現其“鼎足江東”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荊州之地理形勢決定了它是魏、蜀、吳三家必爭之地,孫劉聯盟由建立到決裂再到復修均與荊州密切相關。其中,孰是孰非,給后人評判帶來很大困惑。

首當其沖的,乃是“借荊州”其事之有無,這直接影響到人們對孫權處置荊州問題的評價——借了荊州,孫權理直;未借荊州,孫權理屈。清人趙翼《廿二史札記》首先提出根本沒有“借荊州”其事,他說:“借荊州之說,出自吳人事后之論,而非當日情事也。”并批判云,“而吳君臣伺羽之北伐,襲荊州而有之,反捏一借荊州之說,以見其取所應得,此則吳君臣之狡詞詭說,而借荊州之名,遂流傳至今,并為一談,牢不可破,轉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論也”(卷七“借荊州之非”)。這一論斷影響頗為深遠。呂思勉《三國史話》(成文于1930年代末,初版于1943年,解放后多家出版社重版之)即認為,荊州該屬于孫權的理由是沒有的,借荊州之說乃為胡說。陳顯遠《劉備“借荊州”質疑》(《成都大學學報》1990.2)、張兆凱《論吳蜀荊州之爭》(《求索》1992.5)、李殿元《“借荊州”的是是非非》(《成都大學學報》1994.3)等文皆持此觀點。張作耀之《孫權傳》(2007)亦同意趙翼的看法。而在其他相關通史、專史和學術論文中,論者則都認同有“借荊州”其事。孫啟祥在《“借荊州”三辨》(《成都大學學報》2010.2)一文中辯駁了以往認為“借荊州之非”的看法,排比史料,認為確有“借”之一事,并辨析劉備所借荊州之地乃為南郡,“借荊州”的含義,實則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則指孫權將南郡的管轄權轉給劉備,二則指孫權對劉備占據江南四郡給予認可,因為荊州事務的處置權不屬荊州牧劉備而屬徐州牧孫權。因此,不必諱言劉備“借荊州”,也不必高估孫權借出荊州。

一般說來,學界都認同孫權借荊州給劉備,結成孫劉聯盟,對曹操造成極大的威脅。尹韻公以極大的熱情歌頌孫權借荊州這一外交決策,“孫權的這一決定性選擇,無疑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和力量對比,險些傾覆的天下重新擺向平衡,從而對三國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使得一個趨向統一的歷史局面無法按照正常的邏輯進行而姍姍來遲了數十年之久”。張大可亦盛贊孫權借出荊州之行為:“孫權在大敵當前忍痛修正自己竟長江所極的規劃,借荊州給劉備,這是非同尋常的抉擇。孫權的抉擇表現了一個杰出政治家的豪放胸襟和現實主義精神,比袁紹、劉備、諸葛亮的政治氣度都要略高一籌,乃至于竟出乎曹操的意外。”(《三國鼎立形成的歷史原因》)但也有作者別出蹊徑,認為“曹操不憂反喜”,“(借荊州)勢必使劉備發展成一支獨立的力量,不久雙方必定交惡相斗,而江南出現兩支力量相戰,互相牽制,他便可坐收漁人之利,這是他求之不得的。因此,喜出望外,狂喜感奮,竟失常態使筆落于地”(岳玉璽《孫權對外策略得失論》,《聊城師范學院學報》1990.4)。此乃自替古人說話,幾無采信者,陳冬陽撰《“借荊州”問題辨誤——兼與岳玉璽先生商榷》(《聊城大學學報》2004.2)一文予以駁斥。楊洪權《孫吳謀荊州述論》(《煙臺師范學院學報》1997.4)則認為孫權借荊州給劉備乃縱虎為患,是為失策。

就客觀形勢而言,荊州雖為三國必爭之地,但對東吳尤顯重要,范文瀾《中國通史》云:“荊州在揚州上游,關系吳國的安危,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劉備取得益州以后,荊州成為孫權用全力來攻,劉備不能用全力來守的局面。”因此,論者都承認孫權有不得不取荊州之理由。孫劉之間圍繞著荊州共發生了三次爭戰。第一次以雙方和談,兩家中分荊州而暫告一段落。第二次是孫權襲殺關羽,全據荊州。第三次是劉備興兵,企圖奪回荊州,卻兵敗夷陵。由此,荊州爭奪戰以孫吳之全勝為大結局,從而真正確立了三分鼎立之局。荊州也決定了孫劉聯盟的態勢,曹操大兵壓境,雙方結成同盟;當來自曹魏的威脅減弱時,出于各自的利益,雙方就開展爭奪荊州的斗爭,聯盟破裂;在蜀漢徹底退出荊州之爭后,孫劉聯盟重新得到了修復和鞏固。孫權的外交政策,也主要是圍繞著荊州而展開,初借荊州給劉備,共同抗曹;欲取荊州并鞏固荊州戰果,則稱臣于曹魏,與魏結盟;夷陵戰后,三國均勢形成,果斷絕魏而復通蜀。描述孫劉聯盟和孫權之外交的論文頗夥,但概要來說,皆是圍繞著這樣一個發展階段而論,此處不贅,僅注目于這幾個問題中所關涉的孫權形象和評價問題。

論者多肯定孫權在荊州問題上所表現出的杰出外交才能。尹韻公云:“孫權是三國時期首屈一指的外交家,他老謀深算,縱橫捭闔,常作驚人之舉。只要是為了吳國利益,他能辱,能屈,能伸,能強,善觀火候,見機而行,伺機而退。”張大可亦對孫權在荊州問題上的處置贊揚有加:“他既敢于借荊州給劉備,不怕養虎在身,而又不失時機地討還荊州,步步進取,靈活主動。孫權先是索還江南三郡,而后襲殺關羽,全據荊州,改善了吳國的地理均勢,增強了吳國的力量。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孫權不惜向曹魏稱臣,保證了夷陵大捷。孫權不愧是三國時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三國鼎立形成的歷史原因》);“孫權發動的荊州之戰,前后三年,全力對蜀,未受兩線夾擊,反而使劉備征吳還要北防曹魏,這是孫權在外交上的最大成功”;“孫權奉行的靈活外交路線,在三方爭斗中掌握了主動權,他無疑是三國時代外交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三國形成時期的外交》)。但張氏同時又認為,如果孫權在關羽攻襄陽之時能夠助其攻曹而非襲取荊州,或許能夠打破平衡,使曹魏陷于危局,三國的歷史就會重寫,“孫權背謀,雖得荊州,演成鼎足之勢,小國自相殘殺,大國漁利,吳蜀均不免滅亡命運,可以說這也是孫權之失,眼光未免短淺”(《三國形成時期的外交》)。裴傳永《三國時期的外交斗爭述論》(《理論學刊》1995.6)肯定孫權集團是三國外交斗爭中最大的贏家,“可以說,在三國外交舞臺上,孫權集團是無可爭議的主角,曹操集團和劉備集團不過扮演了配角的角色而已”。李程《孫權外交策略的失敗》(《江漢論壇》2005.6)則認為,孫權在魏、蜀之間搖擺不定的外交策略,乃不分敵友之舉,雖一時壯大了自己,卻削弱了盟友,最終受損害的仍然是自己,因此,實質上是失敗的,其外交策略的失敗是導致東吳滅亡的原因之一。

對于孫劉聯盟之發展,朱紹侯持客觀態度,并指出只有在西蜀完全退出荊州之爭后,吳蜀聯盟才能真正建立,“從歷史最本質,最深入的角度來考察,蜀失荊州是由三國的形勢及其相互關系所決定的,任何個人無法扭轉”。聯盟之破裂事涉孫、劉雙方。論者站在孫權角度,認為孫權只有取得荊州才能維持東吳,劉備應當讓出荊州,孫劉聯盟破壞之責乃在劉備方,或責劉備或責諸葛亮或責關羽,具體論述頗多,非為本文展開之內容,不贅。站在劉備角度或宏觀歷史角度,則指責孫權襲取荊州乃是一種背信棄義的敗盟行為,而夷陵之戰的發生是由荊州之戰而引起,乃劉備在聯盟破裂后的不得已之舉,因此孫權應負孫劉聯盟破裂的主要之責。孫權奪荊州,雖獲得眼前的既得利益,卻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即聯盟的破裂和聯盟力量的嚴重削弱。如劉國石《孫權與吳蜀聯盟》(《東北師大學報》1990.1),陳玉屏《吳蜀聯盟與荊州之爭》(《何茲全先生八十五華誕紀念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張東華、劉傳《荊州之爭與吳蜀關系新探》(《成都大學學報》2003.2)等文。

出于尊劉的立場,在《三國演義》中,孫權與劉備的荊州之爭,就完全錯在孫權了。小說圍繞荊州問題寫出花團錦簇的錦繡文章,諸如“美人計”、“三氣周瑜”等故事,這些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從而使得孫吳君臣形象被嚴重丑化、扭曲,特別是孫權和周瑜。因此,有一部分研究者著力比較《三國演義》和史實描寫之不同,認為《演義》完全扭曲了歷史人物,如黃忠晶《“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史實辨析》(《武漢文史資料》2003.5)等文,此類文章尚多,不一一例舉。章映閣的《孫權新傳》,即有多處就比較而著文。耐人尋味的是,對于研究《三國演義》的學者來說,在荊州問題上,幾乎一邊倒地對孫權持批判態度,均認為孫權沒有宏大抱負,缺乏政治眼光和戰略觀點,只將眼光注目于荊州,以爭荊州一地之利,從而破壞了吳、蜀聯盟,既不能合蜀漢共取中原,也未能維持鼎立局面,最終坐以待斃。

三、關于孫權的用人

不管是討論歷史上的孫權還是討論《三國演義》中的孫權,論者或就孫權而談,或比較同時期的他方君主來談,都肯定孫權能夠鼎峙江東、成為一方霸主與他善于用人關系甚重。可以說,大凡論及孫權,都必然要肯定他的用人,即使不是專論孫權用人的文章,在述及孫權之成功時,也都會提到,這與他的知人善任有關。可以說,關于孫權的用人研究是孫權研究中數量最多的,也是重復率最高的。舉其大要言之,關于歷史人物孫權的研究有:施守全、施建偉《孫權的用人與創業》(《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0.4);霍雨佳《諸葛亮與曹操、孫權用人異同優劣論》(《海南大學學報》1984.3);吳仲炎《孫權用人方略》(《江漢大學學報》1985.4);馬植杰《論孫權的用人》(《中州學刊》1987.5);張竟成《孫權的用人》(《蘇州教育學院學刊》1987.2);裴傳永《曹操、劉備、孫權用人異同論》(《理論月刊》1988.4);劉國石《論孫權用人政策》(《佳木斯師專學報》1991.2);蔣祖勛《略論孫權的識才和用才》(《孫吳與三國文化》,《明清小說研究》1993年增刊);裘本洪《論孫權的用人藝術》(同前);李葵模、陳哲生《舉賢任能鼎峙江東——試論孫權的人才政策》(《云夢學刊》2000.4);王朝峰《孫權的用人策略初探》(《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3)等。此處例舉的都是學術刊物上所發表的,其余關于應用研究、普及知識性等雜志上發表的論文未計入。雖所論各有側重,但概括孫權的用人特點大體相似,總括而言,孫權之用人表現在如下一些方面:在選拔人才時能夠廣開賢路、不拘卑賤、不計怨仇;在使用人才時能知人善任,使得人盡其才,且用人不疑,尤其可貴的是,主張不要“備求于一人”,要“忘其短而貴其長”;作為最高決策者,能夠聽取反面意見,不飾己過,集思廣益,用群策群力;在駕馭人才方面善于調解部下矛盾,對功勛之臣恩寵有加,厚相結納。有的論文提及,孫權在用人方面的優點主要表現在其創業階段,在轉入鞏固發展階段時,變成了“任人唯親”。至其統治后期,用人的黑暗面逐漸上升,甚至出現重大錯誤。表現為:忠言逆耳,隨心所欲,反復無常,拒諫違眾,獨斷專行。創業時期與守成時期用人方針不一,這也是歷代帝王在用人方面帶有規律性的舉措,非只孫權一人如此。

《三國演義》在孫權的用人描寫上基本是遵從史實的,因此,論者也多挖掘出小說人物孫權善于用人的這一方面,論文主要有:詹寰《從用人得失論孫吳集團——〈三國演義〉人物管窺》(《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吳錦海《試論〈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孫權的用人之道》(《湖州師專學報》1989.1),劉敬圻《首腦智慧的深層較量——〈三國演義〉用人之道比較談》(《求是學刊》2002.6)等。

四、關于孫權的整體形象和歷史地位問題

早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就對孫權作有蓋棺論定:“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于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于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其后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可以說,這一評價是后世評判孫權的基礎,或贊同,或反對,基本都是在此基礎上立論。

施守全、施建偉《重評孫權的歷史地位》(《遼寧師院學報》1981.3)一文可謂建國以來為孫權“翻案”的第一文,文章駁斥陳壽對孫權的評價,認為這是帶有偏見的看法。文章充分肯定孫權治理吳國的卓著成就和他早年在政治上的清明。認為孫權雖晚年有失,任人唯親、專制獨裁,但“總的來說,孫權不愧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促進了東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開發江南卓有貢獻。所以,決不能由于晚年的過失而把他先前的功勛一筆抹煞”,“是一位可以和曹操、劉備并駕齊驅的杰出人物!”鄭佩欣、袁剛在《論孫權》(《許昌師專學報》1987.2,后收入鄭欣《魏晉南北朝史探索》一書中,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一文中,既充分肯定孫權在建立吳國,開發江南經濟上所作出的卓越貢獻,也指出其晚年的猜忌和殘暴,“就軍事、用人以及開發江南經濟來說,孫權的才干和歷史功績堪與曹操、諸葛亮相媲美,但在治國上則要差一些,這也許就是孫權這個重要歷史人物過去長期遭到人們忽略的一個原因吧”。張大可《論孫權》提出,三國對峙的主線,不是魏蜀對抗,而是魏吳對抗,孫權才是推進三國鼎立的重要人物,“諸葛亮隆中路線規劃的三分藍圖只是一個劇目的腳本,導演三分戲成功演出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盛贊孫權乃三國時期的第一流政治家和第一流外交家。該文并著重討論了如何評價孫權的歷史地位問題,認為不能以未完成統一大業來苛責孫權,“孫權是三國時代應居于第二位的人物,他的功績遜于曹操,大于劉備”。至于孫權的晚年昏聵問題則在張氏《三分的挽歌:話說三國十二帝》(2006)一書中有較為詳細的論述。

鄒身城《重評孫權的歷史功績》(《江海學刊》1989.3,又收入《孫吳與三國文化》,《明清小說研究》1993年增刊)則認為孫權的功業“遠遠超出劉備、諸葛亮,從某種角度看也高出于曹操、曹丕,功在后世,澤被江南”,因為他“是促成三國鼎立的主角,是北抗曹操、西拒劉備、保境安民的英雄,是促進長江中下游開發的功臣,是開拓臺灣的創始人,是聘問南洋諸國發展友好關系的外交家”。鄒氏于2009年第5期的《杭州通訊》上發表《東吳文化奠基人——吳大帝孫權》一文,延續此觀點,認為三國時期人物“夠得上‘最杰出’三個字的實非孫權莫屬”。同持此論的還有李立泉、周博文《重評孫權的歷史地位》一文(《云夢學刊》2000.3),稱頌孫權為三國時期最突出的歷史人物之一,認為“孫權無論就個人德行及創立的歷史功績與對后世的影響而言,都絲毫不遜于曹劉,有些地方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20世紀90年代初,出版有兩部孫權傳記,尹韻公《孫權傳》(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和章映閣《孫權新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進入21世紀后,又有多本關于孫權的傳記出版:黃忠晶《孫權以弱克強的九九個方略》(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3年版;黃氏尚作有《機智人生——孫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兩書內容大體相同),張作耀《孫權傳》(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周思源則創作了歷史小說《吳大帝孫權》(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這些傳記作品對具體事件的評判容有差異,但對孫權的定位實際不出陳壽所評價的范疇,既充分肯定孫權作為一代霸主所取得的成就,當得起“聰明仁智、雄略之主”的評價,也指出他晚年之失。

在為孫權立傳時,章映閣和周思源都注意到了《三國演義》對于孫吳方人物的貶抑和歪曲,希望能藉自己的寫作還原歷史真實之孫權面貌。那么,論者對《三國演義》中的孫權形象又是如何評價的呢?

在討論《三國演義》所塑造的孫權形象時,論者乃有共識,其一,受“尊劉抑曹”創作指導思想的限制,《三國演義》中的孫權形象與歷史人物孫權并不完全一致。丘振聲提出“兩個孫權”說,所謂兩個孫權,一是指青壯年的孫權與晚年時的孫權,判若兩人;一是歷史上的孫權與《三國演義》里的孫權,不完全相同,有的地方甚至很不一樣。《演義》中的孫權形象較之歷史上的孫權,黯然失色。其二,《三國演義》以蜀、魏之間的矛盾斗爭作為主線來寫,因而以主要篇幅來表現蜀、魏的矛盾和斗爭,這樣就不能不把孫吳集團放在陪襯的地位。相應的孫權形象的刻畫就不能充分展開,如對于孫權晚年即匆匆一筆帶過。對此,沈伯俊先生概括的頗為精當:“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創作中,將孫吳集團置于陪襯的地位,加之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充分展示孫權的性格的各個方面,而只能選擇和強化其性格的某一兩個側面。經過這種選擇和強化,孫權的‘明主’形象逐步凸現,給讀者留下了鮮明的印象;同時,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卻遭到削弱。這真是一種不得已的遺憾!”

在《三國演義》的人物群像中,對孫權這一人物的塑造是否算成功呢?有論者認為,由于作者“尊劉抑曹”的創作思想和以諸葛亮為中心的藝術構思,“孫權的形象卻顯得簡單而淺薄,作者對他作一般性的敘述多,藝術的描寫少;間接的交待多,正面的表現少;概括的介紹多,細節的描繪少。在藝術上給人一種草率的感覺。”但更多的論者都肯定,《演義》描述孫權的筆墨雖少,但對于孫權的塑造基本是成功的。葉胥、冒沂《評“江東三杰”——〈三國演義〉散論之十一》(《阜陽師院學報》1983.1)指出孫權這一形象刻畫的不充分,“既未寫出他有‘勾踐之奇英’;也未把‘果于殺戮’作為他的主要缺點”;批評孫權滿足于一方霸主的地位而缺乏遠大的政治雄圖,斤斤計較小利而不顧大義,然而,“《三國演義》塑造孫權形象,從整體看是贊美他的英雄品質和領袖才能的一面”,“注意了性格的深度和豐富性并有分寸感,具有一定說服性”。吳錦潤《論孫權形象》(《三國演義學刊》第二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版)一文論述《三國演義》對孫權的塑造是成功的。其一,寫出了一個長于用人而又穩健的霸主形象;其二,作者在塑造該人物形象時作了成功的藝術處理,選取孫權繼承父兄霸業顯出穩健風格方面的材料并成功地運用虛寫與實寫相結合的手法;其三,該人物形象的塑造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加工,實現了作家的創作意圖,在以曹劉之爭為主線的情況下還要寫好孫權這一東南霸主的形象,以寫出歷史上三國鼎立的全貌。

更有論者大力頌揚《三國演義》中的孫權形象,如王枝忠《生子當如孫仲謀——評〈三國演義〉里的孫權在霸主群象中的地位》(《固原師專學報》1988.4)、李泮《論三國三杰》(《海南師范學院學報》1989.1)、佘德余《孫權——浙江的千古一帝——〈三國演義〉的人物塑造》(《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2.4)、白盾《氣吞萬里如虎——論〈三國演義〉孫權形象》(《黃山學院學報》2003.1)等文。王枝忠從繼位者的角度來談論,“與魏、蜀繼位者曹丕、劉禪相比,孫權是最杰出、最有作為的”,《演義》對東吳的描寫篇幅雖不多,但從中我們可以約略窺見,孫權非為守成之主,而是時刻心念帝王大業的有志之士,具有“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雄姿英貌。李泮認為,《三國演義》在塑造孫權形象時,舍棄了不符合史實或有損于孫權形象的描寫,著重采取其“人之杰”方面的素材,加以加工創造,成功地寫出了善于用眾智眾力的孫權,“把他寫得虎虎有生氣,儼然是個慎重、果斷、明于決策、知人善任的英明之主”。佘德余云:“(《演義》)極大局限了對孫權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不完全真實的孫權形象中,不僅具有政治、軍事、外交的卓著謀略和駕馭能力,而且還非常重視開發生產,發展經濟,處處閃射出年青有為、包藏宇宙英明君主的光輝。”白盾則認為,赤壁戰后,圍繞著“借荊州、討荊州、賴荊州”來寫的“三氣”乃為小說的敗筆,是《三國演義》的局限所在。東吳君臣在書中雖被置于陪襯、映襯的鋪墊地位,但作者仍寫出了大體上的歷史真實,塑造出了一個“氣吞萬里如虎”、“坐斷東南戰未休”的英雄形象。

五、關于孫權形象研究的歷程概述及研究展望

建國60多年來,孫權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宏觀把握其研究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建國后至70年代末。此為孫權研究的寥落時期,可以說,孫權及其孫吳政權基本尚未進入學者討論的視野。不過,此一時期,有關三國史的整體研究成果也不算豐富,遑論孫吳?這一時期,算上報刊短文,涉及孫吳的所有文章也僅寥寥十數篇,包括介紹孫權勸呂蒙讀書這一佳話的報刊短文。對于孫權的專論出現在“尊法批儒”這一政治運動的特殊背景下,如盧路《曹操、劉備、孫權的法治路線》(《廈門大學學報》1974.1)、史學青《尊法反儒的杰出政治家——孫權》(《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74.10)、廖志豪等《略論孫權及其法家路線》(《江蘇師院學報》1975.2)。除去文中牽強附會的與“法家”掛鉤的成分,這幾篇文章基本都肯定了孫權三分天下的歷史功績。至1979年底,則有施守全《舉賢任人,各盡其心——略論孫權用人的得失》(《解放日報》1979年12月24日第4版)一文的出現,由此拉開了第二階段孫權研究大發展的序幕。

第二階段是為20世紀80年代始至20世紀末。這一時期,是孫權研究的全面繁榮時期。其一,專論孫吳的論文數量大大增多,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政策、人物等多個方面。雖然,在關于三國人物研究方面,仍然以曹操和諸葛亮占重頭戲,但毫無疑問,孫權占了孫吳方人物研究的重頭戲。而且,此一時期,有了專門的三國斷代史的出版,這就是:馬植杰《三國史》(1993);何茲全《三國史》(1994);張大可《三國》(1995),孫吳作為三國之一,自然得到了較全面的介紹和評述。其二,開始出現全面評價歷史上的孫權形象以及孫權歷史地位的學術文章,如前論鄭佩欣、袁剛《論孫權》,張大可《論孫權》。其三,《三國演義》中的孫權形象開始得到關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三國演義》學會、浙江省富陽縣人民政府于1993年在富陽聯合主辦了“孫吳與三國文化研討會”,這是第一次集中研討吳大帝孫權和東吳的學術會議,初步彰顯小說人物研究和歷史人物研究合流的趨勢,推動了對于孫權和東吳的研究。此次會議論文結集為《孫吳與三國文化》作為《明清小說研究》1993年增刊出版。其四,普及性孫權傳記的出版,如尹韻公《孫權傳》,章映閣《孫權新傳》。此一時期,以張大可先生的研究最為深入,他發表了有關三國史研究的系列論文,其中多篇和孫吳相關,后結集為《三國史研究》。譚良嘯、張大可復編有《三國人物評傳》(1987),該書于2003年以《三國人物新傳》之名由華文出版社出版,其中關于孫權的評述與《三國史研究》系列論文中的主要觀點大體一致。這些論述復被吸收用入張氏編著的斷代史《三國》(1995)中,后題名為《三國史》由華文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6年,華文出版社還出版了張氏《三分的挽歌:話說三國十二帝》,仍延續其基本觀點。此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關于三國人物的應用研究漸成熱門之學,眾多三國人物的角智角力,為應用研究提供了絕佳材料,論者從領導科學、經營管理、人才學、軍事學等多種角度進行了應用研究的嘗試,孫權作為鼎峙江東的三分之主,自然是取材對象之一。這方面的代表著作如:霍雨佳《〈三國演義〉的用人藝術》(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三國演義謀略新探》(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葛楚英《三國演義與人才學》(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譚洛非《三國演義·謀略·領導藝術》(巴蜀書社1991年版);胡世厚、衛紹生《三國演義與人才學》(巴蜀書社1993年版);陳遼《三國謀略成功術》(臺灣海風出版社1995年版)等。其余報刊論文更是不在少數。

第三階段為21世紀以來。此一時期,可謂孫權研究的停滯期,但論者仍在尋求突破與發展。一方面,有關應用研究方面的文章仍頗夥,另一方面,也不乏重復研究。張大可先生在這一時期雖出版了幾部與孫權研究相關的著作,但均是他前期工作的延續,故已于上節敘之。這一階段研究的深化和拓展體現在新的作者群的出現。在普及性研究方面,黃忠晶、張作耀出版有孫權傳記,周思源則創作了紀實性歷史小說《吳大帝孫權》。在學術研究方面,以王永平先生用力最深,他對孫吳的政治文化進行深入開掘,發表了系列學術論文,很多觀點均發前人所未發,這些論文結集成《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一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王永平先生尚編著有《孫吳文化》(南京出版社2005),展現了孫吳文化的方方面面。此外,論者還嘗試拓寬孫權形象研究的范疇,如呂洪年論述民間傳說中的孫權,劉嘉紅論述史書中的孫權等。

由以上縷述,我們可以看到,或許是孫權這個人物本身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不夠,對他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對其形象特點的分析和功過成敗的討論,遠不像對曹操、諸葛亮、關羽等人的研究深入、豐富。而且,因為《三國演義》對孫權的限制性敘述,對其歷史形象的研究要比對小說人物的研究深入一些。相對來說,歷史研究求實,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而文學研究則須納入作者創作的層面,孫權作為小說的一個次要人物,描述實在有限,《三國演義》由世代累積而成,關乎作者的個人資料不多,無從藉以查考其創作心理,因此難以展開更加深入的考析。歷史資料有限,作家生平信息闕如,兩方面的因素決定了孫權研究無可回避的困境。就《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而言,就孫權形象本身而言,已經很難開拓出更深、更新的內容與內涵。深化孫權研究的首要任務,是研究資料范圍的拓展,要關注古今人物對孫權的評價,輯集古今三國戲劇、影視及其他文藝樣式的作品,梳理孫權形象的生成與變遷,全面研讀,細致比對,由斷代研究而貫通研究,由分體考論而融會把握,涓涓細流終成江海。其次,要運用新方法、新理論,對其進行多方位、多層次的審美觀照和評價。如此,孫權研究才有可能跳脫低層循環怪圈,更上層樓。

① 該文后收入氏著《三國史研究》,初于1988年出版,后于2003年增訂再版,由華文出版社出版。本文引用的張大可先生的系列論文均出自此書,下文將僅括注篇名而不再出注。

②③ 尹韻公《從荊州爭奪戰看三國前期的外交斗爭》,《文史哲》1981年第5期。

④ 朱紹侯《吳蜀荊州之爭與三國鼎立的形成》,《史學月刊》1991年第1期。

⑤ 關于孫權的歷史地位,張氏又有專文《孫權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見《孫吳與三國文化》,《明清小說研究》1993年增刊。該文補充論述了孫權推動江南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功績。

⑥ 丘振聲《簡論兩個孫權》,見《孫吳與三國文化》,《明清小說研究》1993年增刊。

⑦ 沈伯俊《性格復雜的孫權》,《文藝學習》1991年第2期,后收入氏著《三國漫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⑧ 丘振聲、劉名濤《從江東三杰的描寫看〈三國演義〉的藝術構思》,《廣西師范學院學報》1986年第4期。

⑨ 呂洪年《吳大帝孫權傳說的史學價值》,《杭州古今》2003年第3期;呂洪年、劉風霄《從吳大帝傳說看民眾對孫權的評價》,《古今談》2009年第3期。

⑩ 劉嘉紅《陳壽〈三國志〉中的孫權形象》,《安徽文學》2012年第8期。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www.91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伊人色天堂| 久久精品视频一|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高清| 日韩性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男人的天堂| 日韩毛片免费|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欧美成人日韩|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欧美区一区|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成人在线第一页|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第一成年网|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久久性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天堂2014|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综合网| 一级片一区|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 亚洲黄网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五月婷婷导航|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亚洲αv毛片|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va| 国产91蝌蚪窝| 在线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