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改云,馬 麗
(平頂山學院,河南平頂山 467000)
在我國現階段計算機軟件人才培養過程中,一直面臨著“應屆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專業崗位,企業卻招不到合適人才”的尷尬境況。其主要原因是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達不到軟件產業的用人要求,軟件人才培養的目標脫離企業需求。這也充分證明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不適合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更不適合社會和企業的發展要求。近年來,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中凸顯出理論上的科學性和實踐中的可行性。本文試圖通過國內外職教實踐成果結合作者自身的教學經驗來說明,行動導向教學是一種比較適合軟件工程專業計算機教學的教學模式,并從理論和應用兩個方面進行了初步研究。
行動導向教學理論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德國盛行的一種教學模式。行動導向法教學,是指教師不再按照傳統的學科體系來傳授教學內容,而是按照工作過程來確定學習領域,設置學習情境,組織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職業行動能力。行動導向教學主要有四個顯著特點,即教學目標的明確性、教學內容的整合性、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和教學評價的開放性。
行動導向式教學法包含了一系列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下四種:
(1)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從工作實際出發選擇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作為教學內容,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問題的要求搜集、選擇信息資料,通過小組的共同研究,創造性地去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或完成問題的解決方法。
(2)引導文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1]是通過模擬任務完成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讓學生對任務獨立地進行計劃、實施和評估,使學生在工作計劃和執行過程中融入個人的學習、行動和行為方式。學生通過引導文字獨立地分析教師布置的任務和設置的問題,這將會大大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學法是一種模擬情景的行動導向式教學方法。由教師設置一定的情景,學生在這個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處理不同的任務,達到學習知識、理解知識并掌握知識的目的。
(4)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2]即通過對一個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
這些方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同時使用,它們彼此間互為補充。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方法,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軟件測試技術》課程是理論和實踐高度融合的課程,也是軟件工程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學生既要掌握軟件測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要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在實踐中培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作風和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軟件測試的整個過程,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該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它非常適合使用行動導向式教學。下面將結合課程目標從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行動導向教學的運用、設計情境與工作過程、場景模擬與角色扮演的運用五個方面實施行動導向教學。
課程內容的選取結合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就業需要,按照滿足應用能力培養要求的原則,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每個項目的學習都按軟件測試流程來進行,以工作任務為中心融理論于實踐。本課程以“突出能力培養”、“緊扣工作任務”為原則選擇與軟件測試技術相關的知識,包括單元測試、集成測試、性能測試、回歸測試、綜合訓練五個學習項目。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校企合作,積極創造學生頂崗實習條件,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等多種途徑,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強化實訓和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通過任務引領的項目活動,掌握軟件測試基本操作技能和相關理論知識,能勝任本專業軟件測試工程師崗位的工作,同時能夠善于溝通,具有誠實與合作的品質。在此基礎上形成熟練編寫測試用例設計書、理解掌握根據測試結果填寫缺陷報告、熟練掌握使用性能測試工具進行壓力測試和使用自動化測試工具進行自動化測試、了解項目測試計劃和項目測試報告等應用能力。
在《軟件測試技術》課程教學中實施行動導向教學,首先要建立一個工作任務,課程以工作任務為內容,以項目為載體,教會學生如何完成工作任務。通過一個個項目任務的實施,讓學生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精神、合作能力等。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從而提高學生的各種關鍵能力[3]。
2.3.1 項目設計
針對上面的設計思路和課程目標,采用行動導向教學,將《軟件測試技術》課程相關的知識分解為五個學習項目。課程內容與要求見表1所示。
2.3.2 設計情境與工作過程
結合學生的畢業設計,對課程內容進行情境設計。限于篇幅有限,只列出單元測試之功能測試(黑盒測試)的情景設計和工作流程,見表2。
此項目按照行動導向教學的思想內涵結合平頂山學院軟件學院的實際情況,以《軟件測試技術》等課程為依托實施行動導向教學,取得了一些成果。
傳統的顯性課程及教學模式把握了學生技能的培養,較少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等關鍵能力,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全面,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把行動導向思想融入教學設計后,課程的學科知識轉變成了系列的工作過程知識,它不僅含蓋了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并且將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社會和方法等關鍵能力納入到了學習過程中。項目組成員依據軟件測試的實際工作過程整合教學內容,依據企業項目需要調整工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設計出了“頂崗學習、1—7課題組”等多種教學模式;同時改革了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以完成工程項目的質量為依據實施教學評價,實行學校評價、行業評價和社會評價的有機結合。
行動導向與以往教學計劃的最大不同是基本固定第一階段的課程,半固定第二階段的課程,靈活安排第三階段的課程。根據實際需要可以調整第二階段的部分課程,根據市場需要和項目開發的要求開設第三階段的課程。該課程的構建與開發,緊貼平頂山及周邊地區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緊貼軟件測試崗位群的需要,以軟件測試崗位群所需知識、素質和關鍵能力構建課程體系。在軟件工程專業調研基礎上,打破了原有的具有明顯學科化傾向的課程體系結構,依據“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主線,以培養應用能力為核心”的指導思想,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要什么給什么的原則重新構建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實際項目為載體與崗位能力相對應的課程體系。
行動導向教學的設計原則,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興趣為教學組織的出發點,要求學生自始至終參與教學全過程。《軟件測試技術》在教學設計中始終貫徹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與企業合作為依托,以軟件測試職業崗位群的需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為主體,以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應用能力為根本,在實施過程中以引導文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貫穿教學的始末,由企業專家、項目組教師和校外課程專家共同組成了《軟件測試技術》課程開發組,共同進行基于典型工作過程的教學設計,對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及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4]。
產學合作、企業參與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特征,行動導向培養模式始終貼近生產實際,注重學校教育和企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學校通過培養滿足企業需要的高質量的人才與企業合作開發、實施項目,為企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企業為學生的實踐提供設備、資源,為學生準備實踐的崗位,選派責任心強、技術水平高、經驗豐富的員工具體指導學生的實踐工作,和學校一起承擔育人的責任。同時企業作為人才培養質量的檢驗者和最終的受益者,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滲透在育人過程中,對學校人才培養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實現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再者企業還可以根據本身的需求來培訓學生,提高了勞動力素質,為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行動導向教學在軟件工程專業計算機系列課程中的應用,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實踐證明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適合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

表1 課程內容與要求

表2 教學情境與工作過程設計1
[1]肖淑蘋.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軟件工程》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 (7):4942.
[2]王振.案例教學法在軟件工程課程教學當中的應用[J].福建電腦,2009(7):212.
[3]袁三梅,周堅.論行動導向教學與職業能力的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08(12):132.
[4]華銓平等.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高職軟件人才培養中的應用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