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江蘇省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4)
伴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及社會關系的復雜化,抑郁癥患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該病是屬于精神情感障礙性疾病,患者常會表現出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社會功能下降等一系列臨床癥狀[1]。患者若長此以往經受上述癥狀的困擾,會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加重,不僅影響其自身的生存質量,更是可能會誘發自殺行為的出現。抑郁癥被譽為心理健康的第一殺手[2],所以如何具備預見性眼光,對影響患者情緒的生活事件給予策略性干預顯得意義重大[3]。筆者查閱國內有關文獻報道指出,護理預案能夠有效地降低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4],故本次調研旨在探討該預案模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于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72例抑郁癥患者,其中男48例,女24例,年齡28~69歲,平均(35.3±1.5)歲。患者均經2位職稱為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精神科醫生鑒定確診為抑郁癥,其診斷符合CCMD-3關于抑郁癥的臨床診斷標準。本次研究納入標準為:患者不存在其他重要臟器疾病;不存在其他精神或者心理疾病;能夠對本次調研有所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文化層次要求能夠對抑郁量表進行自評。利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分別設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及文化層次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本組患者實施常規精神科護理措施,包括心理護理、藥物護理、疾病護理、飲食護理、環境護理及生活護理等內容。
1.2.2 研究組:本組患者實施護理預案干預模式。①護士人員應全面收集患者資料,可通過誘導式發問或直接發問的方式了解患者興趣愛好、文化層次、既往生活事件,并通過患者的主訴了解其消極狀態,進而將資料進行整合,結合自己以往的工作經驗,制定初步的護理預案,羅列可能會激發患者自殺情緒的事宜,并逐一展開干預。②自殺觀念及行為:主管護士需重點關注患者怪異行為特征和面部表情,若出現躁動不安、悲觀厭世或者自傷等情形時,應安排專人監護,并排查危險物品,耐心地對患者進行開導,鼓勵患者傾訴自己內心的想法,同時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另外,需發動親屬的支持力度,指導他們增加探視時間,多與患者溝通交流,盡可能滿足其心理需求,讓患者感受家庭的支持和關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③個人應對無效:由于抑郁癥患者的情緒長期處于悲觀失落狀態,極易封閉自己,形成無效的人際溝通,導致應對無效的出現。所以,護士需扮演好協調者的角色,每周安排1次全體病友交流會,挑選出1個讓患者感興趣的話題,鼓勵大家進行討論,增進病友彼此之間人際關系的同時,還可增加患者處理事件的自信心。此外,為了減輕患者的思想負擔,可根據其興趣愛好開展一系列文娛活動,通過活動讓患者感受生活并體驗愉悅感,同時還可與志同相合的病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他們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功能。④失眠問題:由于休息環境的改變,加上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影響,往往會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而未能獲得充足的睡眠,不僅會導致患者消極情緒的出現,更是會引起病情惡化。主管護士需對失眠患者進行安慰,并講解改善失眠的對策,比如睡前喝1杯熱水奶、睡前泡熱水腳、睡前不喝咖啡等易興奮飲料、不做劇烈的運動、不宜吃得過飽等。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全身放松訓練,通過肌肉舒張和收縮放松心態,讓自己的情緒逐漸趨于平靜,并鼓勵患者進行冥想,能夠幫助其快速進入睡眠。對于經上述措施仍無法入睡者,應遵醫囑給予鎮靜安眠藥物。
1.3 觀察項目:兩組患者于入院當天和干預后第4周末,給予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的抑郁程度進行評估,并做好對比。同時向兩組患者發放護理滿意度問卷,答案一共有3個封閉式回答,分別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的計算公式為: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本次調研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將所收集的數據由專人統一收集并錄入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SD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在住院當天的SDS評分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待干預后第4周末,研究組SDS評分為(53.7±1.8)分,對照組SDS評分為(60.7±2.1)分,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D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SDS評分比較(,分)
組別 例數 住院當天 干預后第4周末研究組36 67.3±2.2 53.7±1.8對照組 36 66.2±2.4 60.7±2.1 t值 1.385 3.049 P值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研究組非常滿意28例,不滿意2例,滿意度為94.4%,對照組非常滿意11例,不滿意9例,滿意度為75.0%,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抑郁癥患者病因機制極為復雜,但主要與患者自身的情緒狀態密切相關,而該病在治療過程中,又會因生活中的突發事件出現病情波動變化,極易導致病情復發、惡化,甚至引起患者出現自殺行為[5]。由于護士是與患者接觸最為頻繁的醫務人員,所以開展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對于患者的病情預后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由于抑郁癥病情的多變性,所以對于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護士能預見性地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性方案[6]。故筆者本次設計了調研,分析了預案護理與常規護理之間的遠期效果差異。
研究組開展預案護理,首先通過護士對患者主訴內容和應對事件的方式進行細致揣摩,判斷患者的人格特征及可能發生的護理問題,并為今后護理策略的開展制定初步方案。針對患者可能出現自殺行為的情況及早進行干預,包括對其心理進行開導,發動家屬的支持力量,及妥善放置病室內危險物品,盡可能地將自殺率控制在最低水平。其次,鑒于患者人際溝通能力的下降,為了提升其社會功能,通過安排座談會的形式,讓患者交流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同時伴隨文娛活動的開展,增進了病友之間的感情,降低了抑郁、焦慮情緒[7]。最后,根據患者的失眠問題著重進行干預,因為失眠可能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情緒,故保證充足的睡眠十分重要。除了指導患者入睡前需注意的事項之外,更向其講解身體放松訓練的要領,幫助他們盡可能達到生理及心理放松的狀態,提高了其心理舒適度[8]。故經過為期4周的預案干預,研究組患者的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隨著患者病情的好轉及情緒的穩定,又進一步增強護患信任感,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預案護理對于抑郁癥患者而言,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預方案,在降低抑郁程度的同時,更能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進一步推廣。
[1]蔡紅霞,李 園,宋瑞華,等.應用護理預案對抑郁癥患者實施護理效果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26):3373.
[2]宋瑞華,蔡紅霞.應用護理預案模式治療抑郁癥的效果觀察[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16):23.
[3]簡毅榮.老年抑郁癥患者的護理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28):159.
[4]馬洪霞,陳圣霞,李遵清,等.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9):817.
[5]戴 藝,劉素珍.護理理論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的運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3):53.
[6]蔡紅霞,李 園,宋瑞華,等.應用護理預案對抑郁癥患者實施護理效果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26):3379.
[7]吳 艷,許冬梅,李菲菲,等.認知行為護理療法對抑郁癥患者負性情緒和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4):394.
[8]童 芳,龔昌海.心理護理在抑郁癥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吉林醫學,2012(7):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