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忠華 (山東省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醫院,山東 萊蕪 271126)
腹部手術后患者進食時間是由胃腸功能恢復的時間決定的。即患者恢復肛門排氣、排便后方可進食。但腹部手術患者常因麻醉、手術創傷、牽拉等刺激及腹腔開放、熱量的散發,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從而表現為胃腸蠕動減弱或消失,出現肛門排氣、排便功能障礙,是影響腹部手術后患者療效的主要原因[1]。腹部手術后腸袢均有一時性麻痹,腸蠕動節律恢復一般需要2~4 d,在此期間如有炎性纖維素產生,靜止的腸袢最容易發生粘連,所以術后如能促進腸蠕動迅速恢復是預防腸粘連的重要一環[2]。我科自2008年10月起采用我院中醫科配置的理氣通腑湯劑為腹部腹腔鏡手術后的患者口服,對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防止并發癥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我科行腹腔鏡膽囊切除及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患者12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64例,對照組64例。所有患者均無胃腸道疾病及胃腸功能紊亂,術前均按常規禁食行胃腸道準備。統計學檢驗,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手術類型、手術持續時間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分布和手術類型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1.2 方法
1.2.1 兩組患者均按腹部手術后護理常規,術后血壓平穩后取半臥位,協助或督促每2~3小時翻身1次,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床邊活動。
1.2.2 對照組:患者術后腸功能恢復后暫停胃腸減壓,試飲溫開水20~100 ml觀察有無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再逐步給予流食、半流食、至正常飲食[3]。
1.2.3 觀察組:患者術后第2天口服理氣通腑湯劑,一日一劑,3次/d,恢復腸蠕動及肛門排氣后停用(行胃腸減壓者從胃管注入并夾管1 h)。中藥方劑:白術15 g,枳實6 g,厚樸6 g,火麻仁 10 g,桃仁 10 g,炒萊菔子 10 g,當歸 10 g,大黃 6 g后下。對照組不服藥。
1.2.4 觀察項目:觀察患者有無腹痛、腹脹等胃腸道反應及肛門排氣及排便時間。
1.3 統計學方法:對所得數據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腹痛、腹脹情況的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發生腹痛、腹脹18例,未發生腹痛、腹脹46例。對照組患者術后發生腹痛、腹脹29例,未發生腹痛、腹脹35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腹部腹腔鏡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紊亂是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一般情況下,患者術后2~3 d方可自行恢復肛門排氣。若術后4~5 d仍不能自行恢復肛門排氣,則會引起腹痛、腹脹[4]。腹腔鏡手術雖對胃腸道的損傷較小,但氣腹會使大多數患者出現腹脹等不適[5]。中醫理論認為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是術后脾氣虧虛,腸腑淤滯內結,氣機失利,通降失常[6]。術后脾胃失于調養,致使脾失健運,淤血阻滯腸間,而出現腑氣不通,大便不暢,故治療以健脾行氣,祛瘀通便為主。我院中醫科配置的理氣通腑湯的主要成分是白術、枳實、厚樸、火麻仁、桃仁、炒萊菔子、當歸、大黃。腹部手術后患者術后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又加之手術耗氣傷血,致使脾胃通降功能失常,方中白術健脾助運,枳實,厚樸行氣燥濕,火麻仁潤腸通便,桃仁當歸活血潤腸、祛瘀養血,炒萊菔子行氣除脹,大黃后入除腸中積熱,并加強清降通便之力。諸藥合用,共湊理氣除脹,通腑瀉下之功。
本組資料顯示,試驗組患者腹部腹腔鏡手術后應用理氣通腑湯胃腸功能的恢復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手術后肛門排氣、排便時間和腹痛、腹脹的發生率均有統計學差異,表明腹部腹腔鏡手術后口服理氣通腑湯對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有意義。患者術后早日恢復胃腸功能,不但可以盡早進食,恢復正常飲食,也有利于各種營養物質的攝取,補充機體所需的能量,促進機體康復。
理氣通腑湯除在方劑配置過程中需遵醫囑嚴格掌握各味中草藥的藥量外,其余操作,如:中藥的炮制、煎制操作均簡單易學,護理人員易于掌握,患者及家屬樂于接受,建議臨床推廣使用。
[1]薛煥芬.負壓肛管排氣法在腹部術后腹脹的臨床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8):610.
[2]孫鴻斌.腹部手術后腸粘連的病因及預防[J].吉林醫學,2000,21(6):323.
[3]劉仲秋.腸結核并腸梗阻34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7):70.
[4]肖愛華,呂小芳.電刺激穴位促進腹部手術后肛門排氣的臨床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10):733.
[5]鄧德連,邱 濤.完全腹腔鏡骶尾部腫瘤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0,17(9):720.
[6]王清堅,吳茱萸.外敷神闕穴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67 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2,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