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娟霞,李海青 (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陜西 西安 710038)
1977年Gruentzig首次開展了經皮球囊冠狀動脈成形手術,隨后,對冠心病患者的介入診斷及治療在臨床廣泛應用。介入手術不需要全身麻醉,且痛苦小,住院時間短,患者身體功能恢復好,但是患者在介入手術后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可能會產生心理變化,而長期的心理障礙,會對冠心病預后有不良影響。本研究旨在分析冠心病介入手術治療后出現的常見心理問題,以深入了解介入操作對患者產生的心理健康影響,探討如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改善患者的心理問題。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1年2~11月收治150例冠心病行介入診療手術的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將患者按照住院的單雙號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患者75例,年齡41~79歲,平均(61.52±8.99)歲;男38例,女37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0例,高中及高職16例,中專和初中26例,小學及小學以下23例。病程5個月~9年,平均(6.08±2.11)年。合并癥:合并高血壓11例,合并糖尿病17例,合并高血脂10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對照組患者75例,年齡40~78歲,平均(61.04±8.06)歲;男39例,女36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1例,高中及高職15例,中專和初中24例,小學及小學以下25例。病程6個月~10年,平均(6.47±2.98)年。合并癥:合并高血壓10例,合并糖尿病14例,合并高血脂8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合并癥等經統計學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未完成本次實驗,合并嚴重肝腎疾病,合并嚴重肺部疾病、惡性腫瘤、有認知功能障礙、語言障礙、聽力障礙、有精神病家族史、有精神病史,近3個月內有家中重大事件發生,如喪親、離異、失業等。
1.2 調查方法:被調查者的知識學習,包括護理倫理、知情同意,并學習調查量表的相關技術,熟練掌握本次調查量表中的各種問題和研究目的,并鍛煉自身溝通技巧。采用面對面的調查方式,根據排除標準再次篩選研究對象。首先解釋調查的目的,在得到允許后進行護理干預。護理干預5 d后對患者進行調查研究,調查期間,調查者陪伴在患者身邊,對患者有不確定的地方給予耐心地解釋。患者完成后表示感謝。
1.3 護理干預措施
1.3.1 對照組護理:對照組患者給予臨床常規護理,護士根據醫囑對患者進行治療性操作,給予健康教育,實施基礎護理,患者有疑惑問題給予耐心地講解。
1.3.2 實驗組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護理干預基礎上加強心理干預和信息支持。
1.3.2.1 加強心理干預:護士與患者之間首先要建立一種和諧的護患關系,護士真心地尊重和接納患者,并取得其信任。耐心地聽患者訴說自己的苦悶,并通過分析和解釋,提高其對疾病的相關認識,消除患者的顧慮,降低不必要的緊張情緒。要教會患者如何控制自己的思維,穩定自己的情緒,例如使用放松訓練、大自然冥想訓練、肌肉松弛訓練、傾訴法等,使其在感受到內心的焦慮和抑郁時、及時進行調整。護士在臨床工作中,還要注意在手術后提供患者輕松和諧的安靜氣氛,幫助患者消除對病房的不適應感受,并通過音樂、撫觸等方法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緒。
1.3.2.2 提供信息支持:護士要重視對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的來源進行分析,并在不同的疾病階段,給予患者連續的動態的教育幫助,以降低患者的不確定感情緒。通過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變化,護士還要運用有效的應對方式,教會患者進行自我控制,以更好地適應疾病對生活狀態的改變。尤其在手術前,護士要對患者的身心進行評估,分析其對手術相關信息的關注程度,講解手術的時間、流程、步驟等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如何進行配合,以消除其對手術的信息缺失,使其具有更好的應對手術的能力。護士可以在患者的床頭放置信息卡,或者提供信息交流箱,每天收集信息,并提供信息支持。此外,護士還要注意多給予患者家屬健康指導,鼓勵其對患者多支持、多安慰,多關注患者的感受,提供最大的舒適程度。在信息支持過程中,要考慮到患者的內心感受和顧慮,多提供患者希望得到的信息,并取得其信任感,使信息支持開展更加順利。
1.4 量表選擇:①國際通用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問卷為4級評分法,標準分在50~59分者為輕度焦慮狀態,標準分在60~69分者為中度焦慮狀態,標準分在70分以上者為重度焦慮狀態。②國際通用的抑郁自評量表SDS,問卷評分法與焦慮自評量表相同。標準分在50分以下者為無抑郁狀態,標準分在50~59分者為輕度抑郁狀態,標準分在60~69分者為中度抑郁狀態,標準分在70分以上者為重度抑郁狀態。③疾病不確定感量表MUIS(中文版),使用5分計分方法,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5分為非常同意。總分在25~125分之間,得分越高,表示不確定感越高。
1.5 統計學數據處理:將實驗數據均錄入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各組間對比方法為t檢驗。檢驗水準ɑ=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焦慮狀態、抑郁狀態和不確定感()

表1 兩組患者焦慮狀態、抑郁狀態和不確定感()
組別 例數 焦慮狀態 抑郁狀態 不確定感對照組75 56.88±10.21 57.88±9.25 44.67±6.85實驗組 75 45.62±13.26 44.19±5.84 31.02±7.96 t值 12.6321 13.5844 12.9647 P值 <0.05 <0.05 <0.05
對照組患者在介入手術后第5天焦慮狀態(56.88±10.21)高于實驗組患者(45.62±13.26),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介入治療后第5天抑郁狀態(57.88±9.25)與實驗組患者(44.19±5.84)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不確定感(44.67±6.85)明顯高于實驗組患者(31.02±7.96),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治療冠心病是一種臨床重要手段,且在我國發展十分迅速。研究調查發現,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手術后有71.25%的患者出現了焦慮抑郁等情況[1],這些情況,會導致患者預后不良。與冠心病介入手術后患者心理問題相關因素主要包括:性別(女性多于男性)、年齡、人格特征、文化程度、類似經歷等[2]。而調查研究表明,冠心病介入手術后主要心理特點為焦慮狀態、抑郁狀態,不確定感,且患者有生活質量較低的情況[3]。
心理護理干預是護士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的一種護理措施,護士可以通過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并給予放松訓練等方法,幫助患者緩解自己的不良情緒,并逐漸建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4]。而信息支持則能夠提供給患者足夠的信息,使其相信介入手術的治療效果,形成高度的安全感和確定感,同時還可以讓患者了解更多的關于冠心病的自我護理措施,滿足了患者對知識的需要[5]。
本次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對照組患者在一般護理干預下有較高的焦慮、抑郁和不確定感,而實驗組患者通過改革后的護理干預,患者的不良情緒明顯降低,與對照組患者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冠心病介入治療手術后患者多出現有負性情緒,包括焦慮狀態、抑郁狀態和不確定感,而目前臨床護理工作中對此情況的重視不夠,對患者提供的信息支持力度不夠,心理護理干預留于表面,導致患者的焦慮抑郁等狀態持續存在,不利于早期康復。因此,需要護士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多學習各種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的方法,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個體化需要,選擇合適的干預措施。
[1]謝亞利.舒適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術后心理和生活質量影響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1):11.
[2]孟錫敏.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干預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中應用的臨床觀察[J].浙江臨床醫學,2011,13(9):1069.
[3]歐建英,朱華.心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預后的臨床觀察[J].海南醫學,2011,22(7):152.
[4]楊天倫,郭蘭燕,沈 俐,等.關注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的精神心理康復[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2,40(2):92.
[5]汪志青.循證護理對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醫囑依從性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