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照勇
(福建省邵武故縣國有林場,福建 邵武354000)
本次栽培技術探究的試驗地選擇在福建省邵武故縣國有林場場部工區珠朝寺115林班58大班3小班(東經117°29′56″,北緯27°21′1″)和115林班59大班2小班(東經117°29′58″,北緯27°20′53″)、面積258畝(地點在邵武市郊,邵武市是福建省南平市內的縣級市),該片試驗地地理位置屬于武夷山南部低山丘陵地(帶),海拔在300m以下,山地平均坡度20~30°,年平均氣溫18℃,平均降雨量1783mm,無霜期達264d。林地土壤多以山地紅壤為主,土層厚度中,林下植被以芒萁骨、雜竹、蕨類、管茅等居多,平均覆蓋度在80%左右,是較為理想的試驗地,基本滿足乳源木蓮的種植條件,也是良好的試驗種植點。
乳源木蓮一般在2月中下旬開始開花,直到5月上旬尚有開花,9月上旬后,乳源木蓮的果殼將由淺綠變為紫紅色時,此時乳源木蓮的果實成熟但尚未開裂,正是良好的采種時間。剛采摘下來的果實要置于陰涼通風處陰干處3~5d左右,等到其自然開裂后通過小木棍的輕輕敲打,將種子取出并進行篩選,之后將篩選出來的種子浸入水中2~3d并通過拌沙除去種子的假種皮,清洗干凈后置于陰涼干燥處約2~3d,這樣種子的處理工作就基本完成。但種子不能立即播種,需要進行濕沙貯藏,要求相對濕度在85%~90%,并經常翻動保持通氣,直到次年2月份的播種季節再取出。一般乳源木蓮的果實出籽率大約為9%,種子的純度在90%以上,含水量較低約為8.943%。
乳源木蓮的播種時間一般都是在2~3月份,選擇陽光直射少、土壤較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砂質壤土的半日照山垅田或溝谷地作圃地。播種之前需做好圃地的消毒工作,基肥也必須給足,播種時采用開溝點播的方式,一般溝間距為25cm,深3~5cm,播種密度為20~30粒/m,播后最好用細土、火燒土、細沙或鋸糠覆蓋,再加蓋稻草,以確保種子的發芽率(發芽率為50%以上)。
乳源木蓮是一種珍稀植物,屬瀕危樹種,所以種子來源較少,發芽率也偏低,且在育苗過程中病蟲害的情況較為嚴重。因此掌握正確的育苗技術十分重要,能夠極大的提高成苗率、苗木質量和產量。為此,根據乳源木蓮的種苗年生長規律以及不同苗期的生長特點,提出育苗技術如下。
3.2.1 播種期
對苗圃地選擇一般以土壤肥沃的山垅田為優并進行細致的平整,于2~3月份播種。為了防止由于圃地積水而引發的乳源木蓮病害,必須筑成高床。
3.2.2 出苗期
一般從3月上旬到4月上旬為乳源木蓮的出苗期,這時的幼苗嬌嫩細弱,抗逆能力極差,必須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因此在幼苗開始出土時,就要及時取出覆蓋的稻草,并搭蓋蔭棚,防止烈日與大雨對幼苗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另外需注意的是給出苗期的幼苗澆水時最好采用噴霧式澆灌。苗木出土后,每隔7~10d就需噴灑農藥以防止病蟲害(800倍液的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的效用都較好)。另外需注意的是出苗期澆水最好采用噴霧式。
3.2.3 幼苗期
一般從4月上旬到6月下旬為乳源木蓮的幼苗期,且前近40d生長速度都較為緩慢,之后生長會得到加快。在幼苗期的關鍵是及時采取保苗措施,即在5月到6月初這段時間里,趁著陰雨天氣進行間苗移植工作,使得苗圃地的苗木均勻分布。到了6月初時,需注意噴灑多菌靈,以防止這個月份多發的乳源木蓮焦枯病,加強對乳源木蓮幼苗的監控,一旦發現有病害苗木必須及時拔除。在這個多雨的季節,灌溉需做到適時適量,還要注意苗圃地的排水問題,防止積水爛根問題的出現。在6月中旬左右可以為幼苗追加少量肥料,追肥可施用低氮高磷的混合肥,以促進地下根系生長,為之后的速生期打下良好的基礎。
3.2.4 速生期
一般從6月下旬到9月下旬為速生期,約為90d,這段期間里苗木生長迅速,地上和地下根系生長都很快。苗高的生長高度約為全年生長量的72%,枝葉也生長迅速,并形成完善的營養器官。這段時期對苗木的質量起關鍵作用,因此必須做好管理工作,應為苗木施加所需的水、肥料,到了7月末8月初需將遮蔭拆除,每15d左右追肥1次,直到9月份才停止對苗木的灌溉與追肥。每周定期進行一次噴藥,防治苗木病蟲害。
3.2.5 生長后期
生長后期是育苗的最后時期,時間上一般是從10月上旬到12月的中旬,在這段時期內,苗木的高度生長速度會逐漸降低,并最終在12月份趨于停止。這時主要任務就是促進苗木木質化,提高苗木對低溫和干旱的抗性。在正式入冬后,需對苗木采取如覆蓋等合理的防凍措施。
通過與不同伴生樹種混交對比試驗,對乳源木蓮適宜的伴生樹種選擇進行研究,為乳源木蓮的造林提供理論基礎,實驗步驟如下。
4.1.1 試驗取材
乳源木蓮均選擇經上述育苗處理后生長健壯的苗木做為試驗材料,而參與試驗的伴生樹種杉木、香樟、馬褂木以及福建柏苗木均為1年生的實生苗。
4.1.2 試驗設計
為保證試驗的有效性,在福建省邵武故縣國有林場中選擇水源、光照、海拔高度以及土地肥力等適合乳源木蓮及試驗樹種生長的二個小班做為試驗區域。并將整個區域劃分為15塊大小為20m×20m的樣地,分成5組每組3塊樣地,再分別對5組樣地進行處理:1組樣地為乳源木蓮純林,2組樣地為1∶1的乳源木蓮與杉木混交,3組樣地為1∶1的乳源木蓮與香樟混交,4組樣地為1∶1的乳源木蓮與馬褂木混交,5組樣地為1∶1的乳源木蓮與福建柏混交,另外在各組之間種植2排乳源木蓮作為保護行防止相互干擾。
苗木的定植。在經過土地平整后,挖明穴回表土,穴大小統一規定為60cm×60cm×40cm,并將穴內的石塊、樹根、茅草頭等雜物清理干凈,每穴施鈣鎂磷約0.1kg,另為了促進土壤熟化、積蓄水分,需將表土回填穴內并使之高出穴面10cm以上。最后根據試驗設計于2月進行苗木的定植。
對定植好的苗木定期進行一次鋤草松土撫育管理,在定植后的2~3年內的6、7月份進行一次追肥,施肥量為每塊復合肥0.1kg。
4.3.1 試驗數據的采集
逐年定期進行各塊樣地的成活率,并于每年的4月底前進行適當的補植,以控制最終結果的可靠性。最后在6年后對各試驗樣地分樹種測定胸徑,再依據平均胸徑統計數值,選擇1株平均木,將其伐倒并測定樹高,并按1m區分段截取圓盤,采集各項數據。
4.3.2 試驗數據分析
各個試驗樣地的平均木形數f1.3可通過弗爾公式f1.3=0.140+0.66q2+0.32/qH 計算得出,平均木單株材積可通過公式V單=D1.3×H×f1.3計算得出(其中,q為形率,H為樹高,D1.3為胸徑);以各個樣地的平均木性狀表現值代表樣地的平均水平,且1組區域的純林單位面積蓄積計算公式為:V=V單×10000m/200(其中m為小區株數)。不同伴生樹種下的的林木胸徑、樹高、單位面積蓄積等性狀表現,分別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并運用多重比較采用q檢驗法確保準確性。數據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試驗數據分析結果
4.4.1 乳源木蓮胸徑的差異
通過對表1中數據的分析可以得知,5組不同樹種組成的混交林分中乳源木蓮胸徑生長情況存在顯著的差異,大概變動范圍在14.5~19.8cm之間,平均胸徑最大的為第4組,即1∶1的乳源木蓮與馬褂木混交林分,最小的為第2組,即1∶1的乳源木蓮與杉木混交林分。
通過相互之間的比較可知,就乳源木蓮的胸徑生長情況而言,4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馬褂木混交林分與其他4組林分之間存在顯著不同;2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杉木混交林分,3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香樟混交林分以及5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福建柏混交林分這3組之間也存在著差異;但1組樣地的乳源木蓮純林,2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杉木混交林分以及5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福建柏混交林分這3組之間的差異并不大。
4.4.2 乳源木蓮樹高的差異
通過對表1中的數據分析可得,5組不同樹種組成的混交林分中乳源木蓮樹高存在一定差異。依據表數據可知,就乳源木蓮樹高而言,3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香樟混交林分中乳源木蓮樹高是5組中最高的達到了9.4m,比4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馬褂木混交林分的乳源木蓮樹高要高出0.4m,比1組樣地的乳源木蓮純林的乳源木蓮樹高要高出1.0m,比2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杉木混交林分的乳源木蓮樹高要高出1.2m,而樹高最矮的是5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福建柏混交林分的乳源木蓮僅高7.5m。
通過相互之間的比較可知:4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馬褂木混交林分的乳源木蓮樹高與3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香樟混交林分中乳源木蓮樹高相差無幾,但這兩組與其他三組的乳源木蓮樹高相差較大;1組樣地的乳源木蓮純林的乳源木蓮樹高與2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杉木混交林分的乳源木蓮樹高之間的差異也不明顯,但與5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福建柏混交林分的乳源木蓮樹高相差極大。
4.4.3 單位面積蓄積的差異
通過對表一數據的分析可知,5組不同樹種組成的混交林分中單位面積蓄積是存在顯著差異的,變化范圍為48.73~87.27m3/hm2。4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馬褂木混交林分的單位面積蓄積最大,與其他4組差異極大;5組樣地的1∶1的乳源木蓮與福建柏混交林分的單位面積蓄積最最小。
通過試驗表明,馬褂木、香樟是乳源木蓮較為理想的伴生樹種,都能夠很好的促進乳源木蓮的胸徑、樹高生長,也有利于單位面積蓄積量的增加。
本文通過對乳源木蓮的采種、育苗以及造林試驗的探究,確定了乳源木蓮的栽培技術與理想的伴生樹種,為大規模的乳源木蓮造林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踐經驗。乳源木蓮的病蟲害的防治也是乳源木蓮栽培中必須解決的要點之一,需加大監管力度,促進乳源木蓮速生豐產。
[1]廖云程.杉木林下培育乳源木蓮綠化大苗新技術[J].林業科技開發,2004,18(5):47~49.
[2]謝 芳.乳源木蓮優質干材混交培育的研究[J].林業科技,2003,39(2):84~90.
[3]周東雄.杉木乳源木蓮混交林分特征與固土保水功能[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4,29(1):316~320.
[4]王忠平,陳水龍,賴培淼,等.乳源木蓮造林試驗研究初報[J].福建林學院學報,1996,16(4):315~318.
[5]王忠平.乳源木蓮生長規律的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199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