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恩斯
作者系知名財經博主,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政府短期保護銀行是有效的、合理的,而長期保護則是荒唐的、無效的。
以前,交水費是件頭疼的事,因為要到銀行排大隊,現在手機支付輕松一點就行了。可以想見,未來銀行網點的日常客戶流量必然要減少。我認為,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展開,銀行“關店”(關閉物理網點)恐怕是早晚的事情。同時,整個銀行業會面臨大面積裁員和降薪。
到目前為止,市場主流還認為中國股市的金融和房地產等強周期股被低估了。而銀行的董事長們還認為互聯網金融僅僅是技術應用的問題。然而,互聯網已經對人類行為模式與產業結構產生了重大改變,互聯網產業至少能與石油產業媲美。而快速崛起的互聯網金融必將對傳統銀行形成挑戰!
但首先要搞清楚的是,金融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是兩個概念。
現在,絕大多數銀行都有網上銀行,似乎這就是完成了銀行的互聯網化。但這勉強可以稱為“金融互聯網”。每個銀行都在這樣做,所以銀行間的網上銀行沒啥區別。花點錢建一個網站,其實與實體銀行是一體的;而互聯網金融則包括了網絡支付體系、網上貸款、網上商店以及各種金融產品的網絡交易平臺,這些都是傳統銀行沒有的東西。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特別是移動支付、社交網絡、搜索引擎以及云計算等,將會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影響。會出現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模式,即“互聯網金融模式”。
為什么我認為中國銀行業會崩塌?因為中國的銀行業是一個沒有自由競爭的市場,其護城河就是政策壟斷。所以,一旦批準設立民營銀行,允許自由競爭,那么傳統商業銀行們賺得“不好意思”的利潤將不復存在。互聯網金融會給銀行致命一擊。
互聯網金融的前景雖然還不算明朗,但是過去靠信息不對稱賺取差價的傳統商業模式日漸被淘汰,隨著盈利方式的改變,零售業的商業生態也因此而改寫。未來的互聯網金融的主角會是天貓、京東、蘇寧云臺等B2C平臺。
雖然銀行業的傳統業務會萎縮,但金融行業的整體規模是擴大的。未來的錢跑哪兒去了?都去電商平臺了。
傳統銀行的長期競爭優勢有四方面:巨大的資本需求;巨大的規模經濟(物理店服務網絡);整個地區壟斷的行業結構(地方保護);消費者轉換成本(繁瑣手續和物理店距離)。
這些長期的優勢或者說是特點,在面對虛擬的互聯金融時還能稱為優勢嗎?甚至,過去龐大的物理店服務網絡,在新的競爭格局下,會不會成為巨大的包袱?與互聯網金融相比,傳統銀行對客戶有多大的粘度可言?
而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未來誰會成功則是個謎題。
互聯網金融,一條基本的規則改變就是效率會代替規模。總的中國經濟規模未來會達到100萬億,但是90%的傳統企業會倒閉,這100萬億會流向哪里?哪些該做加法?哪些做減法?
近期阿里巴巴11.8億元入駐天弘基金,短短數月之內余額寶資金沉淀已經突破500億元,還有之前東方財富旗下的活期寶、蘇寧云商的銀行牌照等,互聯金融風起云涌之際恰是倒逼傳統銀行改革的重要手段,舊模式下銀行依賴牌照和政策保護坐吃利差的暴利,舒適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
現在,馬上要出現,群狼、餓狼的互聯網金融瘋狂推到傳統銀行業的盛況了,贏家不僅僅是馬云,可能還有京東、蘇寧、QQ、百度,因為傳統銀行的市場太大了,政府短期保護銀行是有效的、合理的,而長期保護則是荒唐的、無效的。互聯網金融時代到來了,銀行家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