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婷婷, 陳如昌, 何雄平, 方海俊
(義烏市中心醫院檢驗科,浙江義烏322000)
膿毒血癥是各種感染性疾病嚴重階段的最終表現,宜盡早使用抗菌藥物治療,但往往抗感染治療效果較差,可能與細菌耐藥和免疫異常因素有關[1],淋巴細胞及亞群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的免疫狀態。為此,我們研究了膿毒血癥患者淋巴細胞亞群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1.研究對象 收集義烏市中心醫院重癥監護病房(ICU)膿毒血癥患者56例,按患者預后分為死亡組20例和好轉組36例,入選標準:符合“國際膿毒血癥會議”推薦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既往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使用免疫抑制、腫瘤和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患者。50名健康對照者與膿毒血癥組患者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靜脈血2 mL,樣本在6 h內測定。采用流式細胞儀分析淋巴細胞亞群占淋巴細胞的百分比。
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淋巴細胞亞群構成比 見表1。

表1 膿毒血癥組與健康對照組淋巴細胞亞群構成比 (%)
2.淋巴細胞亞群預測膿毒血癥死亡的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 以20例膿毒血癥死亡患者為陽性,36例膿毒血癥好轉患者為陰性,根據淋巴細胞亞群比繪制ROC曲線,見圖1。CD3+、CD4+、CD19+、CD16+CD56+預測膿毒血癥死亡ROC 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19、0.673、0.508、0.465。CD4+、CD3+對膿毒血癥死亡的預測準確性為中等,CD19+、CD16+CD56+準確性較差。若以35.6為臨界值,則CD3+CD4+預測膿毒血癥死亡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69%和72%;若以52.4為臨界值,則CD3+預測膿毒血癥死亡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62%和68%。

圖1 淋巴細胞亞群預測膿毒血癥死亡的ROC曲線
本研究發現膿毒血癥患者淋巴細胞亞群間變化不平衡,這反映膿毒血癥患者存在嚴重的免疫炎癥調節功能紊亂,最終導致以非特異性免疫功能障礙為主的免疫麻痹,大部分患者可能死于低免疫狀態,膿毒血癥免疫功能紊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預后。國外研究也證實了與本研究相似的結果,但在構成比數值上存在差異[2]。本研究比較膿毒血癥好轉組與死亡組淋巴細胞亞群構成比存在差異,這表明死亡患者淋巴細胞亞群紊亂更加嚴重,在膿毒血癥機體免疫系統中,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在對抗感染中起關鍵作用。陳小楓等[3]的研究也得出了與本研究相似的結果,但本研究與陳小楓等[3]研究在構成比數值存在差異,原因可能是儀器和方法[4]、疾病嚴重度、人群個體[5]、樣本數量等方面存在差異。進一步分析淋巴細胞亞群預測膿毒血癥死亡的ROC曲線,說明淋巴細胞亞群檢測可以作為預測膿毒血癥死亡的輔助手段,當然合適的臨界值還需要進行大量臨床研究進一步確定。
[1]Darcy CJ,Davis JS,Woodberry T,etal.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of the kynurenine to tryptophan ratio in sepsis:association with impaired immune and microvascular function[J].PLoS One,2011,6(6):e21185.
[2]Hotoura E,Giapros V,Kostoula A,etal.Preinflammatory mediators and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in preterm neonates with sepsis[J].Inflammation,2012,35(3):1094-1101.
[3]陳小楓,葉紀錄,葉 軍.感染性休克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分析及預后[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11,31(6):511.
[4]黃春梅,郭 野,陳 倩,等.不同流式細胞分析系統對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分析結果的影響[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1,34(5):403-408.
[5]Chen X,Ye J,Ye J.Analysis of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J].Microbiol Immunol,2011,55(10):736-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