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劍秋,肖 宏,胡慧軍
高原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低氧、低氣壓等會對人的機體產生生理或病理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其心理狀態[1]。關于潛水員心理狀況的文獻報道有很多,但潛水員在高原地區潛水的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尚鮮見報道。為了解高原環境下潛水員的焦慮狀況及焦慮程度與高原潛水的關系,對在我科進行模擬高原潛水試驗的潛水員進行了焦慮測試,現報道如下。
實驗人員5人,均為上海交通大學海洋水下工程科學研究院的職業潛水員,經過嚴格的身體檢查、體能測試和心理測試。4名潛水員進行實驗,1名備選。4名受試潛水員均為男性,年齡26~45歲,平均(33.75±7.49)歲;潛齡2~27年,平均(10.75±10.23)年;生、長于平原地區,無高原環境暴露經歷。
高低壓兩用艙由海軍總醫院全軍高壓氧治療中心提供。實驗用氦氧混合氣體由氦普北分氣體工業有限公司提供,X40S-40L鋼瓶儲存,檢驗批號:040003463727。2種混合氣的體積分數分別為:(1)氧26.7%,氦73.3%,5200 m高原50 m潛水使用;(2)氧40%,氦60%,3000、4000、5200 m高原30 m潛水使用。
1.3.1 實驗程序 整個實驗過程為期9 d,模擬高海拔狀況下潛水,實驗方案見表1,具體實驗程序參見文獻[2]。

表1 模擬高原潛水實驗程序
1.3.2 潛水員焦慮狀況測試 采用Zung氏自評焦慮量表(SAS)[3]測試潛水員的焦慮狀況,共有20道題,采用4級評分,主要評定癥狀出現的頻度,其標準為沒有或很少時間1分,小部分時間2分,相當多時間3分,絕大部分時間4分。計算總粗分后乘以1.25換算為標準分,分值反映受試者焦慮癥狀的程度。測試前使用統一的指導語向被測試者講明測試目的和方法,并特意申明無需填寫姓名,以提高測試的真實性和受試者的合作性。答卷現場收回。
1.3.3 測試時間點 A點:實驗第1天早上進艙前;B點:4000 m高原停留;C點:4000 m高原潛水30 m后;D點:5200 m高原停留;E點:5200 m高原潛水30 m后;F點:5200 m高原停留;G點:5200 m高原潛水50 m后;H點:出艙后。
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資料進行t檢驗,比較樣本在高原地區與中國常模得分差別。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比較不同海拔高度與潛水后SAS得分差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過程中,在海拔3000 m時1名受試者不愿配合進行調查,致3000 m海拔數據缺失,無法進行統計分析,只對其他海拔高度進行比較。
潛水員在模擬高原環境下的焦慮因子得分(37.89±7.16)與中國成人常模(33.8±5.90)[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031,P<0.01)。
潛水員在不同海拔測試點焦慮評分情況見表2。由于樣本量限制,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比較潛水因素對SAS分的影響,在4000 m高原潛水30 m對SAS分影響的均分為0.5,在5200 m高原潛水30 m對SAS分影響的均分為-1.5,在5200 m高原潛水50 m對SAS分影響的均分為5.25。方差分析結果表明,3種處理間SAS的變化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潛水員在各測試點的焦慮評分情況

表3 潛水因素對自評焦慮量表得分的影響
潛水員的身心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潛水作業的安全與效率,潛水員在作業時,除了要承受水下環境和高氣壓環境對機體的影響外,尚需面對水下環境隨時可能導致的種種危險。高原潛水時,除了上述在平原地區潛水需克服的壓力外,還要面臨高原自然環境惡劣、寒冷、低氣壓、缺氧、紫外線照射等困難,這些都會對潛水員的心理造成影響[5]。因此,積極了解高原潛水時潛水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對潛水員作業提供有效的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中,潛水員在高原地區的焦慮情況與常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為:(1)潛水員熟悉且適應的是在高壓環境下工作,雖然潛水員經過嚴格篩選與培訓,但在高原環境停留時,機體處于缺氧狀態下,可能導致頭痛、嗜睡、判斷力下降、反應遲鈍、睡眠障礙等癥狀出現[6],引起潛水員焦慮狀況發生。特別是睡眠障礙,嚴重影響潛水員的心理狀態。在本次實驗過程中,4名受試潛水員均反映高原停留時睡眠不好,主要表現為:入睡時間延長、容易驚醒、夜間缺氧頭痛等,與文獻報道一致[7]。(2)本次實驗是在我科提供的高低壓兩用艙內進行的,艙內空間較小,且9 d實驗時間潛水員都必須在艙內度過。盡管在準備實驗及實驗過程中,在不違背實驗原則的情況下盡量保證潛水員的舒適,但由于與外界人員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較少,也是導致焦慮發生的原因之一[5]。
實驗中,進艙前潛水員焦慮得分明顯低于中國成人常模,與文獻報道一致[8],可能是由于潛水職業對于潛水員的身心健康的要求較高,選拔也相對嚴格,潛水員有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9]。但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潛水員的焦慮情況明顯加重,可能主要是由于初次接觸高原缺氧的惡劣環境導致,加強適應訓練應可克服。通過得出的數據及潛水員自我評價來看,同海拔高度潛水后,潛水員焦慮狀況較同海拔高度僅停留時有所緩解,可能是由于潛水時氧分壓有所提高,緩解了潛水員的缺氧狀況,間接緩解了潛水員的焦慮狀態。但經過對潛水員高原潛水與高原停留時SAS的統計分析,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赡苁怯捎趯嶒灡旧順颖緮盗枯^少,誤差較大,此結論有待于進行進一步研究。
本調查結果顯示,高原停留及潛水時,潛水員的焦慮狀況較平原時有所增加,可能主要是由于對高原環境不適所致。有文獻報道綜合心理行為干預訓練能明顯減輕初進高原環境個體的心理生理反應[10],因此,要盡量改善潛水員高原停留時的環境,加強適應訓練,積極給予心理疏導,以提高潛水員的高原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徐偉剛,陶恒沂,樓堅,等.144名海軍潛水員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05,12(4):225-227.
[2] 胡慧軍,石中瑗,楊晨,等.模擬不同海拔高原環境下氦氧潛水實驗的醫學保障[J]. 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12,19(3):129-134.
[3]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7- 42.
[4] 張明園,任福民,樊彬,等.正常人群中的抑郁癥狀的調查和CES-D的應用[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89,20(2):67.
[5] 郭穎,王慶明,胡曉峰,等.高原軍人焦慮、抑郁特點及相關因素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06,36(7):10-12.
[6] 苗亮,閆素珍,汪瑞.駐不同海拔高原軍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實用醫藥雜志,2010,27(2):162-164.
[7] 王宏運,蔣偉,蔡斌林,等.高原軍人睡眠狀況調查[J].臨床軍醫雜志,2010,38(3):428-430.
[8] 陶恒沂,劉志宏,陶凱忠,等.潛水員心理健康的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5(11):547-548.
[9] 肖成華,李世德,柏利彬.70名潛水員身心健康情況調查[J].中華航海醫學雜志,1995,2(1):54-55.
[10] 楊來啟,吳興曲,張彥,等.綜合心理行為訓練對高原應激條件下軍人的心理健康影響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10):1087-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