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國
我隨揚劇兩次晉京的感悟
■侯建國
作為一名揚劇演員,在我30多年的演藝生涯中,無論是從當初學藝還是到后來從藝,對于舞臺毋庸置疑有過太多的記憶,然而最深刻的莫過于我隨揚劇的兩次晉京。一次是2000年,隨省揚劇團《王昭君》劇組赴京參加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一次是2012年隨省揚劇團現代揚劇《丹鳳湖畔》劇組獻禮“十八大”,赴京參加全國優秀劇目展演。
兩次晉京,相去10余年;兩臺劇目,一臺為古裝戲一臺是現代戲;在這過程中,我個人身份也經歷了兩次角色的轉變,一次是作為演員參演《王》劇,一次是協助舞美為了《丹》劇的完美呈現。然而,之所以這樣的經歷能在腦海中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絕對不是因為晉京本身,抑或是自己身份的轉換,而是我伴隨兩臺劇目所走過的創作歷程。
揚劇團《王昭君》1996年底首演,編劇是原江蘇省揚劇團團長袁振奇,他以曹禺同名話劇為母本,根據江蘇戲劇家江蟄君先生京劇本重新改編,前后經過五年的辛勤勞動,精益求精,幾易其稿,付排后全團上下全力以赴,攻堅克難,并一炮走紅。《王昭君》首演后就被省委、省政府指定為當時召開的全省文化工作會議專家演出。后又參加省第二屆戲劇節,獲優秀劇目獎等20多個獎項。1999年由省電視臺攝制為四集電視劇,先后獲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戲曲片獎、省“五個一工程”獎。2000年在第六屆中國藝術節中進行展演,同年,該劇又在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9月23日、24日兩天在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在全國各地42臺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鮮明地方特色的優秀劇(節)目中脫穎而出,一舉榮獲創作、演出及舞美三個金獎。
揚劇團《王昭君》從與時俱進的審視角度和揚劇獨具的表現形式,再現為民族團結作出重大貢獻的古代麗人的風采,力求真實可信地表現王昭君出塞和親的傳奇性經歷,從中折射出中華民族成員間從隔閡、對抗到團結、融合這樣一個曲折而又不可阻擋的歷史進程。如果說戲劇大師曹禺先生在其有生之年創作的最后一部話劇《王昭君》實踐了其歷史劇的創作思想,那么二十余年之后,江蘇省揚劇團推出的新版揚劇《王昭君》是對戲曲樣式的歷史題材劇將如何展示劇作的“時代精神”做出了大膽而有益的嘗試。
2012年9月13日、14日晚,作為江蘇省演藝集團揚劇團獻禮十八大,參加全國優秀劇目展演的現代揚劇《丹鳳湖畔》在北京中國評劇大劇院成功上演。劇場內氣氛熱烈,高潮處掌聲如雷鳴般響起,演出結束后,熱情的戲迷向主演送上鮮花。期間,在中國劇協會議室還舉行了現代揚劇《丹鳳湖畔》首都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對《丹鳳湖畔》的劇本立意,關注焦點,創作風格,唱腔及音樂設計給予了高度評價,對演出陣容,繆勇、徐秀芳、侯長榮三位主演的藝術水準和精湛演技表示了由衷的贊賞,并對劇本的情節構思,矛盾沖突,細節展開,橋段創新等提出了改進意見。作為一部新創現代劇,《丹鳳湖畔》受到了專家、觀眾的一致好評。并被評定為江蘇省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這是一部非常好的地方戲,本次展演中有119臺從全國調來的地方戲,都是比較優秀的劇目,但是,《丹鳳湖畔》是這119臺戲中是非常優秀的,”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陶誠在演出結束后對該劇作出評價,“編劇編的好,且非常難得是一個現實題材,抓住了現在生活中間身邊發生的人和事,而且講得非常貼切,絲毫沒有夸張的成分,讓人能看得進去,的的確確是一部接地氣,講人話的非常好的地方戲。”
可以說,我所經歷的兩臺劇目兩次晉京,都取得了圓滿成功,也必將在揚劇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兩臺劇目成功背后的故事,則讓我懂得了藝術的成就,來不得半點浮躁,藝術家們在這過程中為大家、更是為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藝術的道路沒有坦途,只有孜孜以求、與時俱進、勇于探索、不斷創新,才是成功的不二途徑,這無疑是我藝術人生的一筆財富,也必將對我的藝術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并激勵我無論今后是做演員做劇組工作人員,還是其他什么的身份參與劇目創演,都會本著一顆執著、嚴謹、負責的心,對待每個劇中要塑造的人物或在劇務中要從事的職業,充當好不同的人生角色,以期服務好劇目,服務好觀眾,服務好時代,服務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