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晨霞 宋嘉庚
少數民族文化與電視模式化傳播
□ 徐晨霞 宋嘉庚
我國各地的少數民族文化經現代媒體傳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電視媒體通過對少數民族文化歷史淵源的追溯,對少數民族文化歷史演變的描述,以及對少數民族文化與現代生活融合的報道,使不同地域少數民族文化的輪廓和內涵為更多受眾所了解。但電視媒體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誤讀,以簡單化、奇觀化、模式化、標簽化的鏡頭傳播少數民族文化。這種傳播方式不僅誤導受眾對少數民族文化景觀的真實感受和真實價值的認知,同時也抹掉了各地少數民族文化間的差異性,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少數民族文化的消亡,影響了少數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延續。①
電視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模式化、標簽化報道方式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少數民族文化生態:傳播生態變化,傳承主體迷失。
一方面,我國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給各地少數民族文化帶來了沖擊。為加快城市化進程,政府以經濟補貼的方式安置轉移大量少數民族農牧民,農牧民為適應新的城市生活被迫對原有的生活方式、語言習慣做出改變,少數民族文化因此不斷被沖擊,處于逐漸被漢化和邊緣化的位置。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全球化浪潮使得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強勢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不斷入侵,少數民族地區人群的文化認知和少數民族語言都受到一定的沖擊,少數民族地區的青少年對傳統文化和當地少數民族文化逐漸變得陌生,使得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生態發生巨大變化。②
少數民族群體作為當地文化的傳承主體,在大眾文化的狂轟濫炸下,迷失了文化方向。一方面,對現代文化的追求多于對自身文化的追求。在大眾文化的影響下,少數民族群體急于融入城市生活和現代文明,對現代文化集體奮起直追,或對現代文化和自身文化的選擇舉棋不定,或急于模仿城市現代生活,追求現代文化,而一味排斥自身文化,否定自身文化價值,對自身文化喪失自信心。另一方面,少數民族群體在國家和地方政府提倡保留少數民族文化精髓時不知所措,因為在追求經濟GDP的動機下,“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地方政府口號使文化傳承淪為從屬地位,這使得當地少數民族群體在文化傳播過程中難以找到方向。
二、傳者:缺乏文化自覺,報道難接地氣。
民族地區電視媒體:缺乏文化自覺和自信心。民族地區電視媒體的記者作為當地文化傳承載體和表達主體之一,在傳播制度和傳播生態等因素的影響下,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心,③認為沒有必要傳播。同時囿于傳播的觀念,認為沒法對外傳播。少數民族地區電視臺和其他地區的電視臺一樣,它們的辦臺方針是扮演喉舌、橋梁的角色,擔當輔政、為民的責任等,而傳播自身文化不作為新聞業務重點,因此民族地區電視記者在新聞生產工作中沒有傳播自身文化的意識。在文化歷史長河中,一定時期的城市鄉村變遷并沒有明顯的突變,因而電視媒體對文化演進的報道一時無法推陳出新。不少民族地區的電視媒體記者認為對外地受眾而言,當地的民族文化是陌生的,但當地受眾對自身文化早已耳熟能詳,認為沒有必要世代傳播、天天傳播,否則就是重復傳播。且有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電視媒體沒有外宣任務,也沒有構建對外宣傳渠道,在我國整個電視媒體行業中處于邊緣地位,文化傳播變得困難。
非民族地區電視媒體:對少數民族文化表達困難。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政府在組織大型文化活動時通常會邀請國內知名電視媒體、央視甚至國際電視媒體助陣報道,以提高地區知名度和影響力。但這些媒體的年輕記者 (來自非少數民族地區)居于北京或其他大都市,他們的教育背景和城市生活經歷使其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理解不同程度的存在偏失。少數民族文化是當地歷史精神和現實生活長期發酵沉淀的結果,記者僅憑一次派遣采訪,難以真正浸淫于文化中。由于缺乏對文化價值的深入體驗和尊重,缺乏對現實生活的實地調研,使得報道難“接地氣”。報道少數民族文化的鏡頭往往模式化呈現,成了不符實際的“地域標簽”,如奇異的民族服飾,通過同期聲展現的方言,通過一鱗半爪的鏡頭進行拼貼的地區景觀,沒有現實內容,更觸及不到民族文化的本質。④
都市年輕記者和國際媒體記者,像去任何一個地方一樣完成一次再平常不過的報道任務,匆匆而來,忙于趕場,不肯駐足停留,表現出現代城市人典型的快節奏、囫圇吞棗、表皮觀感的心理現象。而知名電視媒體對地區性的文化傳播影響有限,因為它對表面的、短期的文化現象,諸如時尚、風格和趣味具有更大影響;地方的電視媒體往往在國際國內缺乏知名度和影響力,地域文化傳播的影響力有限。因此,非少數民族地區的媒體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表達困難,難以達到預期傳播效果。
受眾:快餐化消費,表皮化觀感。大眾文化的狂歡掩蓋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瑰麗,趕集似的過程式體驗,嘉年華似的躁動的呼喊,“到此一游”的心理自慰,受眾內心留下的除了恢弘的場面、豪華的陣容、美輪美奐的現代舞美、三兩個文化記憶的碎片,別無他物。文化的批量生產推著人們匆匆消費而來不及細細咀嚼,大眾媒體作為大眾文化生產流水線上的一種產品也未能幸免。電視媒體在對各少數民族文化活動報道時也開動新聞生產機器高速運轉,搶發多發,追求報道數量,難以深挖文化的真正內涵,也難以讓受眾對少數民族文化產生清晰認知和共鳴。文化間的差異使得非少數民族地區受眾對少數民族地區特殊文化的理解很隔膜,受眾在社會的快節奏中進行著碎片化閱讀和文化的快餐化消費,心中難以織起一幅完整的文化錦緞。
針對以上問題,電視媒體在對少數民族文化報道時應注意從傳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三個方面入手,避免傳播模式化、標簽化,提升傳播效果。
一、傳者:深入實地調研,提煉文化價值。
首先,深入實地調研,觸及文化本質。在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具有城市教育背景和都市媒體工作經歷的記者如何用鏡頭反映少數民族文化的真正價值內容?少數民族地區多處于西部,記者應深入實地調研,體驗和把握少數民族地區的現實生活,觸及文化本質,反映少數民族地區真實的文化面貌,寫出“接地氣”的報道。
其次,提煉文化價值,反映文化內核。在報道中用鏡頭呈現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元素標志是必要的,但不能流于表面奇觀和拘于刻板印象,只聚焦于奇異的服飾、奇怪的方言、奇特的建筑等景觀,認為這些就是代表少數民族文化。電視鏡頭應反映少數民族文化形成的歷史地理背景、內涵、構成、特征及精神內核,表現不同民族文化間的差異性和生命力,記錄少數民族文化與城市現代文化相互沖突與融合的過程和結果,正確看待各種文明和文化,將其中的優秀部分進行報道傳播,并加以改進和繼承,融入現代文明,以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成果矯正現代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某些弊端,從多元民族文化角度提煉當代中華文化建設中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來源,從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視角審視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的價值取向。
二、傳播內容:實現心理共振,構建文化認同。
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圈的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與中華漢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的統一,是一種綜合性復合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在發展演進過程中往往以本民族文化為主體,融合吸收漢族等多民族文化成果,發展成為中華文化圈中獨特的民族文化。電視在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報道時挖掘尋找這種心理的認同感,是凝聚人心、促進各民族團結的文化基礎,是引導各民族群眾情感的輿論導向,是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發愛國熱情的動力源泉。⑤
我國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內核,其中有些少數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是相似相通的。以壯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為例,熱愛自然,崇尚人天地和諧,生生不息都是其重要精神內涵和文化品格。⑥因此,在少數民族文化活動報道中,電視可以通過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特有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自然生態理念,建構其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使電視受眾在對現代和平與綠色自然的共同追求和對美麗中國的共同向往中激發起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⑦以報道那達慕大會為例,電視媒體可以建構少數民族文化中的體育精神與國際奧林匹克精神的共通性,增強少數民族和中華民族的自豪感。2013年鄂爾多斯國際那達慕大會的主辦方邀請了蒙古國、朝鮮、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周邊國家及我國有蒙古族分布的省區參加,并進行了對外傳播。在傳播過程中,這種文化共建、文化共通能建立起民族間的共鳴,減少民族間的摩擦,積極地影響國外人民對該民族或國家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的想象和判斷,擴大民族國家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⑧
三、傳播渠道:電視記者借力微博,傳播民族文化。
在傳播少數民族文化時,不同層級的電視媒體所具有的傳播效果不同。國際電視媒體擅長傳播短期的文化現象,而民族地區的電視對自身的文化傳播更有力。地方臺限于層級差別在國內國際影響力有限的情況下,民族地區電視記者的微博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有效渠道。微博一改傳統媒體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傳播方式,而是進行“病毒式”傳播。因此,民族地區的電視媒體記者作為文化傳播者,借助微博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傳播,是一條有效途徑。應積極利用微博營造文化輿論場,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力、知名度、美譽度,延續少數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也許當下追求經濟指標的步伐難以停歇,受眾對文化消費的快餐化、碎片化、表皮感官的心理在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影響下一時難以逆轉。但是電視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自覺傳播少數民族文化,建立起應有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賦予少數民族文化深厚的價值內涵,最大程度地構建起民族間的文化認同,積極利用現代傳播技術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延續少數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是電視媒體應負的社會責任。
欄目責編:陳道生
注釋:
①④盧燕娟:《地域不應只是“標簽”》,《人民日報》,2013/01/08。
②鄭自軍,蔡 葉:《當前民族文化傳播失衡的對策探討——以媒介生態為視角》,《新聞界》,2007(6)。
③費孝通:《文化自覺 和而不同——在 “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國際人類學學術研討會”上的演講》,《民俗研究》,2000(3)。
⑤⑧張曉峰,張 放:《民族文化認同的建構——一種解讀體育傳播政治功能的視角》,《現代傳播》,2009(2)。
⑥王光斌:《論壯族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其現代合理性》,《文山學院學報》,2010(4)。
⑦蘇肖雯:《草原文化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互動》,《草原文化研究》,2007(9)。
中國傳媒大學 中共鄂爾多斯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