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光恒
這個炎熱的七月,徒然升高的不僅是氣溫,還有電視屏幕上的劇目。央視在暑期檔適時推出了 《畫皮2》《花木蘭傳奇》等新劇,地方幾大衛視則在為一部《精忠岳飛》的優先播放,爭得不可開交。然而,當你準備平心靜氣地坐在電視機前欣賞這些熱播劇時,你馬上會發現,這些電視劇都很“長”,“長”到讓人喪失看下去的耐心。
這些年,“鴻篇巨制”的電視劇越來越多。2012年,一部《甄嬛傳》以76集的集數讓觀眾咋舌,而到了2013年,這個數字已經不再是“一枝獨秀”了。《愛在春天》69 集、《精忠岳飛》69 集、《天天有喜》70多集,而電視劇《隋唐英雄》居然達到120集!30集左右的精短電視劇,已經成了人們心中的美好懷念。
我們并不排斥影視劇合理地變“長”,我們擔心的是,影視劇不顧“藝術上的真實”和表現水準、不顧觀眾的欣賞習慣與感受,無限制地往里面 “注水加料”,人為地變“長”。試看下列電視劇的“長”:《陸貞傳奇》一劇,重點并不是表現陸貞如何成長為一代女相,而是有意制造“三角戀”愛情,將感情戲作為看點、賣點,男女主角不斷爭吵的劇情,反復折磨觀眾的眼睛與耳朵。而《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靠的也是口水四濺的吵架,以及母親更年期、老婆抑郁癥、買房、養小孩等一地雞毛的零碎生活。總之,當電視劇僅僅滿足于搞笑和胡編亂造,變成“搭積木”和“變魔術”的技術活兒時,其藝術審美已經變得毫無意義可言。
電視劇作為一個綜合的藝術門類,有其自身的藝術發展規律與標準。一部優秀的影視劇能給居家休息的人們帶來快樂與溫馨,因此,無論制作方還是推行方,都應該堅持“劇不在長,有效就行”的原則,在生活的深度、人生的厚度、人性的溫度上深挖掘,確立有意義、有思想的主題,讓人物鮮活生動,情節合情合理,從而讓其真正起到寓教于樂、愉悅身心的作用。
濃縮的即是精華,能短不長,能簡不繁,用在電視連續劇的制作發展上,也是一句至理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