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琦
淺析戲劇中的情境危機
■盧琦
在戲劇創作入門階段,常常會犯一些低級錯誤,被指“你的小品矛盾沖突不明確”、“你的戲太平了”、“這個困境好像不是人物的必然命運吧……”等等。出現這些錯誤,歸根結底在于創作者不會制造戲劇的情境危機。
凡戲劇,都有矛盾沖突。比如,《白毛女》中楊白勞一家和地主黃世仁的矛盾,《麥克白》中麥克白自身的人性和野心的矛盾,這些矛盾展開發展,激化為沖突。矛盾沖突就像一篇論文的論據,是戲劇最吸引人、最重要、最獨具匠心的所在。戲劇的矛盾沖突離不開情境危機的推進,制造恰當的情境危機是誕生好戲劇的先決條件。
所謂情境危機,指戲劇有一個矛盾激烈、人物關系緊張的情境。戲劇理論家譚霈生語:“戲劇情境指特定的情況、環境和特定的人物關系。特定的環境和情況作用于劇中人物,使人物之間潛在的矛盾關系被揭露出來。這樣,矛盾中的人物產生特定的動作,使矛盾爆發為沖突。”戲劇的情境應該能夠導致矛盾沖突的爆發和發展。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那么可以肯定沒有情境危機也就沒有戲劇。情境危機是一出戲不可缺少的元素。創作者在構思一出戲時,大量的時間應該花在設計情境危機上面。一個可信、精巧、有危機的情境是一出戲出彩的好載體。比如莎劇《哈姆雷特》,主人公哈姆雷特的父王被叔父所殺,戲劇的大幕一拉開就讓哈姆雷特知道了這個真相,主人公便處在了一個選擇“生存還是毀滅”的情境危機當中。主人公必須做出選擇,促成了戲劇情節的層層推進,感人至深。同時,戲劇的情境危機是吸引觀眾的看點。好的情境危機帶來的緊張和懸念,能讓觀眾沉浸于劇情中、得到觀賞的滿足。
那么如何在戲劇創作中制造情境危機?
首先,情境危機的構成方式大致分為兩種:漸進式和開門見山式。其區分源于戲劇的開放式和鎖閉式兩大結構。(開放式戲劇將情節從頭到尾原原本本地表現在舞臺上;鎖閉式戲劇往往只寫高潮至結局、集中表現戲劇性危機,用人物回顧和內省方式交代過去的事件和人物關系。)在開放式戲劇作品中,情境危機是漸進式的。即把情境危機中的事件、人物關系直接展現到舞臺上,一步步逐漸推動情節發展。例如:莎士比亞的《李爾王》中的悲劇情境危機是由李爾王的一個現實行動引發的。李爾王宣布退讓王位、把王國分給三個女兒,因為分封的不公正,使自己陷入一個嚴峻的危機。由此引起的李爾王與三個女兒的不調和因素,讓李爾王越來越困頓。像這種以一個情境危機為基礎,將由人物的命運曲線構成的情節一步步向前推進,連環套一般,一個情境危機導致了人物必然的下一個情境危機,就構成漸進式的情境危機。這在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一劇中也可以見到。開始時,主人公推銷員老威利失業了,他覺得自己沒有希望再為自己的家貢獻什么了,產生了自殺的念頭。這是人物初始的情境危機。當老威利選擇幫助兒子比夫、鼓勵他重新振作時,卻發現兒子的墮落是因為從前他在推銷絲襪時與一個女人發生的不正當關系讓兒子看到、價值觀念坍塌。這讓老威利陷入了一個新的、更大的情境危機當中,導致他最后買保險自殺。
在鎖閉式戲劇作品中,主人公一開始便陷入了巨大的情境危機。這個在開端部分構成的情境危機,是一個蘊含豐富、力度很大的危機。它總是包含著以往的、人物歷史的危機內容。這些內容對戲劇情節的發展不是至關重要的,但需要用回顧的方式交代出來。例如:《哈姆雷特》中,老丹麥國王被弟弟克勞狄斯謀殺并娶其妻這一事件,在大幕拉開之際,就由老國王的鬼魂向哈姆雷特傾訴。構成了巨大的情境危機。《玩偶之家》也是一個經典的范例。娜拉八年前為給丈夫海爾茂治病,曾瞞著丈夫假冒父親的簽名向克洛克斯泰借了一筆錢。在大幕拉開之際,克洛克斯泰以此事要挾娜拉向海爾茂求情,以保住自己在銀行的位置。使人物一下子陷入了巨大的情境危機之中,決定了整個劇情以及娜拉與海爾茂關系的發展方向。
其次,戲劇情境危機的制造是以“發現”為契機的。發現是重要的情節元素,同時也是情境危機制造的元素,因為“發現”使人物命運產生急劇的變化。亞里士多德的《詩學》這樣定義“發現”:如字義所表示,指從不知到知的轉變,使那些處于順境或逆境的人物發現他們和對方有親屬關系或仇敵關系。當然,現代的定義是:“戲劇動作應該能達到一個主要危機,然后消逝。這個危機能夠包含主角自身的發現,而發現必能使他的思想和情感產生不可磨滅的結果,甚至完全改變他的動作方向。”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發現父親被叔叔謀殺慘死這一事件的真相,他便走向了不歸路。《推銷員之死》中的老威利發現兒子墮落是因為自己的緣故,他便只能一死謝罪;而他的兒子比夫則是因為發現父親背著媽媽和別的女人鬼混,價值觀坍塌,從此由一個優秀的學生墮落為一個小偷。可見,“發現”是伴隨著突轉的,突轉與發現同時出現是最好的情節結構。例如:《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對自己殺父娶母的發現,即是與情節(行動)最為密切相關的發現。“發現”產生戲劇情境危機,也能導致原有的情境危機蛻變成新的情境危機。
再次,戲劇的每一個情境危機都是有前史的和指向未來的。比如《推銷員之死》中老威利想自殺的企圖,在第一幕干了一輩子的推銷員卻被辭退時就有了端倪。這種自殺的意念一直伴隨著他被辭退后的生活,指向他最終買保險自殺的行動。老威利自殺與否的懸念貫穿全劇始終,形成一個又一個情境危機。情境危機在戲劇中常常形成“懸念”。懸念能引起觀眾的期待,是吸引觀眾的動因,與情境危機有異曲同工之妙。懸念內在于情境危機,并成為情境危機的張力。懸念是情境危機的產物,是情境危機的外在體現。反向說,制造情境危機不妨從考慮懸念入手。
另外,在制造戲劇的情境危機時應注意,所有的情境危機都不是一個突然到來的偶然事件。以曹禺的《雷雨》為例,情境危機就是由諸多事件構成的:四鳳和周家大少爺有不正當的關系,周萍和繁漪過去“鬧過鬼”,周沖和四鳳之間也有追求與被追求的關系;繁漪這幾天要找四鳳的麻煩,原本一直在外地的四鳳的母親馬上要來周公館(且是繁漪請來的),魯大海在工廠帶頭鬧罷工要找周樸園談判等等。這些先行事件和即將發生的事件是劇作者精心設定的。曹禺選取的戲劇開場點,恰恰是這些事件即將碰頭、被揭示的時間點。這些事件集中到一起,形成的沖突不能不解決了,這樣便形成了情境危機。所以說,情境危機不是偶然事件,是許多事件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發展到一個階段、亟待解決糾葛而產生的。
以英國戲劇理論家阿契爾說過的一段話作結:“一出戲劇中,在特定事件、特定的人物生存狀態基礎上,人物關系產生急劇的變化,從而給人物命運帶來危機的戲劇因素就是所謂的情境危機。”情境危機的制造是最能體現編劇技巧的地方,同時也是戲劇的肯綮。從觀眾的角度講,只有從情境危機中找到了緊張感、對戲劇產生了興趣,才可能留下來觀看此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