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江
“走基層”,讓民生新聞更真實、感人。民生新聞選題來自群眾,來自生活,來自基層,而記者走基層才能真正做到新聞的“三貼近”。 記者在“走基層”現場,將一個個真實感人的畫面拍下,把能引起情感共鳴的話語錄下,了解真實故事的前因后果,才能寫出生動的報道,才能在電視上反映出動人的場景。 如記者通過長時間的跟蹤拍攝,細致地觀察一位女司機國慶節期間的工作情況。 因為沒有假期,女司機感覺愧對家人而留下眼淚;為了不影響出車,抓緊時間吃早飯。這樣動人的細節、特寫加現場同期聲的效果,將女司機忙碌的工作鮮活地展現出來。
“轉作風”,記者轉變心態,用心“走基層”。記者走基層,需要的是全身心的投入。與群眾面對面互動、心貼心交流,才能夠深刻地把握群眾的生活實質,真實反映百姓的故事,感染力也自然變得強大。 如記者跟著一位水利基層工作者走了三天,和他一起在烈日下檢查幾個水庫,中午飯經常是在路途中解決,真正體驗到了基層工作者的工作艱辛。 當記者將《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 關于水利方面的內容告訴他時,他表現出發自內心的喜悅。 這些細節的挖掘,使得整個新聞內容充實飽滿、有血有肉、以情動人。
“改文風”,語言樸實、生動。 記者在走基層的過程中,了解到群眾真實的想法和真實的情感, 就要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言語去講述, 同時也要多用同期聲。因為同期聲最具現場感,可展現群眾最真實的表達、最原汁原味的情感,無需記者加以過多的修飾。如記者在報道“愛心午餐”時,前期講述了鄉村孩子們上學的艱辛,背米上學、山路崎嶇、中午做飯等鏡頭震撼人心;中期表達了政府關愛、社會各界幫助,建立了愛心午餐制度,豐富的菜肴、激動的師生、愛心人士的笑臉等鏡頭令人歡欣鼓舞;后期表達了校園環境改善,明亮的大眼睛、朗朗的讀書聲等。 這個稿件樸實無華,同期聲和采訪運用較多,充分表達了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與熱愛,表達了生活會越來越美好的前景,“午飯多豐盛,這里就是我的家”的真情流露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