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
雖然我國與西方國家新自由主義鼓吹者的意識形態截然不同,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尤其是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以來,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過程中,吸收了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合理內核即市場機制,并在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主張產權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同時進行。大眾傳媒不僅參與了新自由主義在我國的傳播,并且其自身也受到了新自由主義的深刻影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特別是鄧小平同志于1991年底和1992年初“南巡”講話之后,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傳媒改革也逐步加快了腳步。從1978年財政部批準人民日報社等8 家報刊社的報告,并開始對報社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政策,到1996年提出傳播媒介“一要宣傳,二要經營”,及同年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成立等,中國的傳媒業加速從事業向產業的轉變。資本運作、成本核算等觀念也逐漸被傳媒經營管理者所重視。
隨著我國傳媒市場機制的逐漸拓展和國家政策及制度的逐步放寬,我國的傳媒產業也迅速發展壯大。產業化、集團化成為中國傳媒產業發展的總趨勢。2001年之后,我國傳媒基本完成集團化發展的進程,先后組建了40多家報業集團、19 家廣電集團、10 家出版集團、5 家發行集團、5 家電影集團。新自由主義思潮自傳入中國以來對中國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作為社會經濟一部分的傳媒業,自1996年的集團化改造以來也深受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但中西傳媒市場發育程度的差異、所有制結構、傳媒性質定位的截然不同,決定了西方傳媒市場的經營模式、政策規制絕非中國傳媒體制改革照搬臨摹的藍本。①
對于傳媒業發展來說,新自由主義所信奉的市場邏輯確實可以起到通過競爭提高效率的作用。但是,市場邏輯本身孕育著走向妨礙競爭的反面的危機。完全放任自流的市場競爭不可避免地導致兼并和壟斷,從而導致多樣化和競爭的削弱,并且難以全面充當保障公平、保護公眾利益的角色。②
隨著我國傳媒改革的不斷推進,一方面,市場機制的引入增強了傳媒業的內部競爭,激發了傳媒業發展的活力,提高了資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另一方面,我國傳媒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表現出明顯的商業化傾向。
1.娛樂節目比重過高。目前在電視領域,市場競爭格局已成為以娛樂節目和電視劇的并行競爭為主線,新聞節目所占比重進一步減少。“娛樂節目+電視劇”幾乎成為絕大多數電視臺爭奪受眾眼球的最佳組合。雖然廣電總局的“限娛令”發布后,娛樂類節目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但新節目類型的增加,使得綜藝節目的總數并未明顯減少,電視劇的收視率也持續攀升。
2.新聞、專題類內容的泛娛樂化。“限娛令”發布后,新聞節目的收視比重有所上升。但在省級衛視中,除上海東方衛視明確“新聞立臺”的定位外,各省級衛視的新聞節目收視表現一般。與之相反的是,地面頻道以民生新聞為主導的新聞節目收視比重卻明顯上升,這類新聞大多以接近性、趣味性取勝,選取一些百姓生活中“聳人聽聞”的事情作為主題,且輔以講故事的形式,滿足了老百姓獵奇的心理。這種新聞、專題類內容的泛娛樂化傾向不僅出現在電視領域,在報業中也是如此。都市報的勃興使這類帶有娛樂化傾向的新聞產品占據了本已被壓縮的新聞內容空間,受眾應該知曉的新聞信息在大眾傳播媒介的平臺上卻變得越來越少。
3.片面追求高收視率、高閱讀率。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原本追求社會效益的新聞媒體由于受到競爭壓力而不得不追求高收視率和高閱讀率,為此它們只能片面迎合受眾需求,從而導致部分媒介傳播的文化產品呈現出庸俗化的傾向。在商業利潤的趨使下,更有些媒介不顧新聞業的操守與職業道德而制造假新聞,吸引受眾眼球,給我國的新聞事業造成很大損失。
4. 部分媒介功能的喪失。 提供信息、對外宣傳、輿論監督、社會教育、提供娛樂、商業功能是大眾傳媒應具備的固有功能。此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眾傳媒還應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媒介作為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一般性文化一樣,具有“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應該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這是目前我國發展中迫切需要傳媒承擔的責任。
然而,在商業化的風潮下,大眾傳媒為追求商業利潤,對新聞、教育等節目的重視度明顯下降,從而使其文化傳播功能進一步缺失,教育功能逐漸被娛樂功能擠占。大量娛樂節目對廣播電視節目市場的壟斷,新聞節目的發展空間被壓縮,一些媒體在追求市場利潤的過程中對媒體責任的忽視,都體現出我國媒介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愈演愈烈的商業化態勢。
如同我國承認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體系發展的一個階段,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一樣,我們亦承認市場規則的引入使得我國的傳媒產業獲得了自身發展的新動力和新眼光。但必須注意的是,媒體的過度商業化傾向不僅將導致大眾傳媒社會功能的缺失,更會給國際壟斷資產階級通過傳媒業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以可乘之機。
一方面,新自由主義給我國的傳媒發展和改革提供了一些合理內核(如市場機制的引入);另一方面傳媒管理者也應注意到,在日益猛烈的商業化浪潮侵襲下,我國傳媒改革與發展中必須正確處理一些問題。
1.私有化問題。全面私有化的主張是我國必須堅決抵制的內容,這是中國傳媒集團化改革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根本。私有化不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媒介的必然選擇。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國有資產的流失,特別是無形資產的流失,是媒介產業發展的巨大陷阱之一,需要謹慎提防。一切改革都必須建立在本國模式的基礎上,因此我國的傳媒改革與發展必須建立在自身特點上,而不能將私有化作為改革的救命稻草。適當的產權改革是我們改革必需的內容,但新自由主義主張的產權改革實質上是要對我國根本的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進行修改。因此,在新聞傳媒的改革中更需格外注意。
2.產事分開的原則。 早在本世紀初,國家對印刷媒介就提出產政分開和產事分開。而廣播電視媒介實行制播分離也是必然趨勢。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傳媒從事業單位向企業單位轉制,由單一的國有體制轉為股份制,進一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是必然趨勢。我國在實踐上也是這樣推進的。但應注意的是,深化傳媒體制改革,是依據媒介的雙重屬性(事業屬性和產業屬性),對實行事業體制的公益性傳媒單位和轉企改制的經營性傳媒企業的改革目標和根本任務應分別設定,做到不同性質不同要求。將具有市場屬性的問題和企業歸于市場,將具有事業屬性的問題和單位歸于事業,并且建立不同的管理體制和考評指標,使對傳媒業的管理更加科學。這種分類改革的思路,適合我國的傳媒發展特點,也適合我國總體的國情,有利于拓展傳媒業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非國有資本進入傳媒業提供了清晰可行的思路。
3.政府角色的轉變。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提倡政府角色退位,這種弱化政府的構想是一種烏托邦的市場經濟構想。在中國傳媒改革的進程中,媒介行業的主管政府機構面對的不是退位,而是轉型,應該由意識形態管理轉向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管理,用科學的規章制度代替隨意性的行政命令,同時也應謹防將公共利益等同于商業利益,應本著公平公正和尊重公民權利的原則進行角色轉變。
4.發掘中國傳媒改革模式。學者趙月枝認為,“國家社會主義遺產的核心是新聞媒體的‘喉舌性質’,而新自由主義不僅是通常所指的 ‘華盛頓共識’,即市場化、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等,而是在廣義上把政治問題技術化,依靠市場知識和算計來的‘馴化’主體的一種‘政治理性’或‘治理術’”。③可見,要想在中國進行新聞傳媒業改革,僅僅靠吸收新自由主義的合理內核和部分做法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建立符合中國自身國情的中國傳媒改革模式才可能既有效,又能避免國際壟斷資本的滲透與意識形態兜售。
隨著新自由主義的傳播,我國的傳媒呈現出明顯的商業化傾向,同時,以“個人價值為核心”的道德觀念在一定范圍內得到認可。但正如中國不會因為對國際壟斷資本的抵制就拒絕參與經濟全球化一樣,我國也不可能因為媒介在新自由主義影響下的商業化傾向就停止傳媒改革的進程。新自由主義背景下西方傳媒市場的深刻變革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學習和借鑒,但中國的傳媒發展和傳媒市場機制的建立決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必須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摸索中國模式、推進自主發展。
注釋:
①趙雙閣:《論新自由主義對中西傳媒業的影響》,《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②張詠華:《美國新自由主義思潮和FCC 新規定之爭》,《新聞記者》,2003(11)。
③趙月枝:《社會主義遺產、新自由主義策略和中國傳媒改革的未來方向》,中華傳媒網,200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