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張 林
農村題材欄目是各級廣播電視臺聚焦“三農”、關注民生、服務農民的重要載體,深受社會歡迎。但辦好這類欄目,使之成為精品,成為服務農業的平臺,觀察農村的窗口,關注農民的板塊,就值得廣電從業人員思考。
經過改革開放30 多年的發展,中國廣袤的農村大地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已從農耕環境中走了出來,有的成為當地農民企業家、鄉村致富的帶頭人,有的走出家鄉外出打工成為企業工人、成為“老板”、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即使是留在本鄉本土的農民,他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隨著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深入執行,現代農民不再牛耕鋤種,不再刀砍鐮割,而是使用“收割機”“拖拉機”“計算機”;隨著土地流轉的涌現,還產生了一大批“農場主”“林場主”;隨著“家電下鄉”,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中國大地的農民現在的日子“舒心”,過著與城市人一樣的美好生活。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宜春廣播電視臺《鄉土鄉情》欄目應運而生,它把宣傳觸角從單純的農村本土延伸到了外出創業的現代農民,通過兩年來對天南地北、外出創業的老鄉的深度報道,鼓勵、激勵了更多的農民走出大山,走出農村,到外面干事業,闖天地;通過對外出創業成功人士的報道,轉變了地方企業理念,助推了地方經濟發展,轉變了農村傳統家庭的落后思想,對帶動本土農村經濟轉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宜春廣播電視臺還通過老鄉聯誼會、同鄉會、贛商會等渠道與全國及全世界各地的本土人才和本籍企業家對接,對這批外在的“農民”在家鄉媒體進行宣傳,讓他們有成就感、歸屬感、認同感,讓他們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國家每年下撥大量的資金支持新農村建設,新聞媒體就要把鏡頭對準新農村,把錄音筆放到鄉村田野,把記者安排到基層的各個角落,這既是農村題材欄目的要求,也是記者走基層的要求?,F在涉農資金很多,農口部門的宣傳經費也比過去寬裕,宣傳需求也更加強烈。宜春廣播電視臺緊緊抓住這一契機,主動對接農業局、水務局、農機局、土管局、農業開發辦、農工部、新村辦,與他們建立聯系人制度、信息員制度,將大量農村題材的稿件收集上來,將新農村建設的大量信息報道出來,從而贏得了主動,改變了“被動”宣傳報道的局面。通過農工部牽頭,宜春廣播電視臺組織開展了“魅力鄉村”和“農民自創自拍優秀節目”評選以及“鄉土鄉情優秀欄目展播”,舉辦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攝影(攝像)比賽,利用各種媒體平臺推介了一批民間藝人,如版畫家、剪紙藝術家、農民書法家、攝影家、畫家、收藏家、作家等,使“美麗鄉村”的風貌呈現在受眾面前,為當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
現代農業也是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宜春市豐城、萬載、奉新、宜豐等市縣都打有機品牌,銅鼓、靖安等地突出林業生態、負離子空氣質量等優勢,上高、樟樹、萬載、高安更是強化地方產品?!按筠r業”的概念包括農、林、牧、副、漁和旅游業,農村題材欄目能針對現代農業特點深度報道科技知識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及農產品加工制作工藝,如萬載縣臺《聚焦三農》欄目就全力推介有機食品——百合系列。此外市縣電臺、電視臺還注意推介現代農業發展的領軍人物,如養豬大戶、加工大戶、鄉鎮企業家等,要著力宣傳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宣傳現代農業發展成果,宣傳推介地方旅游景點。如宜春臺《鄉土鄉情》著力推介了明月山旅游開發、富硒溫泉,為此專門制作了《硒游記》《礦療》《農民導游》《明月山旅游升溫戰》《香港游客暢游明月山》《蟲子雞》《苧麻——中國草》等一系列專題片,并且市臺還與明月山管委會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有力地助推了一方經濟的發展?!多l土鄉情》欄目還與市農業局合作引進了一批指導農業發展的科技片編排播放,對現代農業發展、農民創業、新農村建設起了一定的引領作用。萬載臺制作的《萬載花炮》《夏布》《紙棚山歌》等專題片還為萬載縣申報四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成功起了助力作用。
《鄉土鄉情》欄目不但在聚焦“三農”上積極作為,還特別注重引領農村思想文化建設,占領農村思想文化建設高地。2012年,宜春臺編播了《星星的孩子》《宜春好人》《無悔人生》《孤獨守望》《大山看守人》等節目,節目推介的一批弱勢群體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市縣兩級廣播電視臺不僅把鏡頭對準農村精英、成功人士,還將鏡頭對準農村的殘疾人、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和農村道德標兵,讓他們成為媒體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讓他們獲得實實在在的幫助。同時,讓農村的尊老愛幼、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樂善好施等新風尚,以及傳統美德成為媒體宣傳的主旋律,如宜春臺推介的火海英雄譚良才就光榮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鄉土鄉情》欄目的經驗是“抓兩頭帶中間”,把成功人士和弱勢群體宣傳好,助推農村的發展,引領農村的新風尚,從而塑造新農村、新農民的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