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兵
縣級廣播電視臺要做好外宣工作,就要突破主觀、客觀的種種制約因素,摸清外宣工作規律,探究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外宣工作方法。
第一, 正確處理外宣與內宣的關系。 內宣是基礎,外宣是延伸;內宣凝神聚力、鼓舞干勁,外宣擴大影響、樹立形象,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掌握了外宣與內宣工作的規律,縣級廣播電視臺在進行對外宣傳時,就要把外宣工作放在與內宣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以外宣促進內宣,以內宣支持外宣。例如,在內宣工作中,發現有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的線索,通過深入采訪,在給本臺提供新聞節目資源的同時也可作為外宣素材使用,一舉兩得。當然,這也要求記者多留心、善發現,對廣泛收集的新聞素材,科學合理安排利用,做到內宣外宣兩結合、兩不誤、兩促進。
第二,深化主題,挖掘地方特色,努力打造外宣精品。“全面建設惠及30多萬人口城鄉一體化幸福小康分宜”是分宜縣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發展戰略目標,也是分宜臺外宣工作始終堅持并不斷深化的主題。例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分宜縣城鄉教育矛盾日益凸顯,一方面農村學生大量涌入縣城就讀,造成縣城學校教學資源極度緊張;另一方面,由于生源嚴重流失與競爭壓力減弱,農村學校的辦學規模與質量逐漸下降,引發農村家長的不滿,又催生進城就讀的愿望。為了根本解決這一矛盾,分宜縣委、縣政府2010年決定新建分宜六中,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農村初中進城”工程,讓農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享受同樣的優質教育。經過一年的實踐,分宜六中的成功做法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分宜縣廣播電視臺抓準該新聞事件,圍繞分宜縣農村教育這一主題進行實地采編、精心策劃與深挖,同時積極主動聯系、報送上級臺,2011年9月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的《朝聞天下》和《共同關注》欄目播發了《江西分宜:13 所鄉村中學合并的“大”學校》,這不僅有效提升了分宜縣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為積極探索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各地各級廣播電視臺外宣工作百花齊放的局面之中,地方特色無疑成為外宣工作的王牌優勢。對于富有地方特色的重點外宣選題,縣級臺要集中人力、物力,進行深入采訪、精心策劃與制作,打造亮點。
第三,創新機制,努力提高外宣工作整體水平。 縣級廣播電視臺做好外宣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上級宣傳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并為之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建立科學創新的工作機制,從而優化外宣工作的整體效應。
加強領導,提供保障。縣級臺有條件的要成立外宣工作組,由業務領導主抓,親自過問、指導外宣工作的選題策劃與具體開展,并抽調骨干力量從事外宣工作,專人專機(攝像機)搞外宣。還要定期組織外宣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交流活動,建立外宣季度通報或月通報制度,建立外宣聯系反饋制度,對外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解決。同時加強統籌協調,為外宣工作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經費保障和人力保障。
落實責任,創新激勵保障機制。為了充分調動采編人員搞好外宣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應當創建與之相適應的責任機制與激勵保障機制。縣級臺在制定外宣工作目標的基礎上,要把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人,做到人人有擔子、個個有指標,實行工資報酬與外宣直接掛鉤,在通報發稿與外宣工作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與表彰,對刊播的重點稿件和獲獎稿件給予嘉獎。
第四,加強通聯與協作,助力外宣工作走出去。 做好對外宣傳工作有賴于整合各類媒體資源,共享新聞素材。縣級臺應主動通聯上級媒體,與中央、省、市三級電視播出機構加強聯系,積極探索省、市、縣節目互通、人才共用和設備共享的有效途徑,努力實現省、市、縣宣傳資源、技術資源和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逐步形成上下協調、綜合推進、規模發展的整體合力。在協作交流中,縣級廣播電視臺的記者可以獲得上級臺記者的指導與幫助,業務上得到提升。比如重大題材的報道、典型報道、深度報道,上級廣播電視臺往往“站得高,看得遠”,制作的節目更有看頭和深度。總之,只有重視外宣資源的整合利用,加強通聯與協作,才能更好地發揮縣級臺對外宣傳工作的潛在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