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揚
木偶舞臺音響效果工作的創作實踐
■蘇揚
(一)
木偶劇的演出規模較戲劇舞臺要小得多。但它卻涵蓋文學、戲劇、音樂、美術、導演、表演甚至建筑(因木偶劇有專用的小臺,在劇院原有舞臺上搭臺)等幾大門類,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藝術品種。而屬于舞臺美術范疇的音響效果(簡稱音效)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項工作,它是構成一臺完整演出的重要藝術元素之一。
要成為木偶劇優秀的音響師,不但要具備舞臺音響師的專業技能等綜合素質,還要承擔藝術創作的雙重職責。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音響設備數字化和技術的日新月異,觀眾對舞臺音響欣賞品位的不斷提高,對音響師來說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從事音響工作的宗旨和奮斗目標。
木偶劇中的音響,為闡述劇情,尤其是為塑造人物服務。揚州木偶戲,有演出戲曲劇目的傳統。在上世紀80年代前,幾乎都是搬演樣板戲劇目,音效手段即以樂器擬音的方法隨之照搬。如劇中的水聲、風聲、弓箭聲、門環聲、官老爺升堂退堂等都是用鑼鼓的特殊方式來表現的。而飛禽走獸的聲音則以弦管樂器擬音。隨著木偶表現力的改革,現代戲、童話劇、兒童劇在木偶戲舞臺上的出現,傳統的樂器擬音方式遠遠不能適應新劇(節)目的要求了。廣泛用于影視、話劇新型的“擬音與舞臺效果”被移植到木偶戲舞臺上,這一革新,大大地增強了木偶舞臺藝術的魅力。
如新編木偶啞劇《新武松打虎》中老虎威震山岳的吼聲和武松斗虎棒擊樹枝的斷裂聲,增強了劇情的緊張度和觀賞性;而在神話劇《瓊花仙子》中,瓊花仙子毅然鉆入寶瓶使寶瓶脹大的“嘭嘭”聲和爆炸聲,增添了瓊花仙子為民犧牲的悲壯色彩和氣氛。再如《豬八戒出世》中,孫悟空和豬八戒“變化賭斗”時,公雞打鳴與黑狗狂吠聲,《嫦娥奔月》中妖龍河伯興風作浪時的浪濤聲以及現代木偶京戲《沙家浜》中阿慶嫂提壺續水的倒茶聲,刁德一、胡傳魁點煙時的擦亮火柴聲,《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所騎青鬃馬的馬嘶聲……,舞美、音響技師們運用這些或夸張或強化的舞臺音效,使觀眾往往有親臨其境之感。
(二)
2011年,我們揚州市木偶研究所創作排演的兒童木偶系列劇《我們小時候》中,我擔當音響工作。《我們小時候》是一臺充滿童心、童真與童趣的木偶劇,內容包括《水伢子》、《樂伢與垃圾精靈》、《八戒江城一日游》、《一副門板》、《換客大會》五個小節目(編導:焦鋒、胡小元)。該劇當年7月參加湖北省武漢市政府組織的“我們小時候”進校園演出活動,連續演出達70場,有70000余名小學生及幼兒園的孩子們觀看了演出,受到校園師生的熱烈歡迎和好評。我擔當的音響工作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一副門板》是為了紀念1911年發生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紀念活動。內容反映100年前那個特殊的年代,在湖北武昌郊區,貧民昌伢子和他奶奶兩代人不顧個人安危,槍炮中獻出自家一副門板,戰地救護起義軍傷員的動人故事。該劇中音響效果發揮了重要作用:戲一開頭,隨著畫外音:1911年10月10日凌晨,湖北新軍在同盟會的鼓動下,發起了推翻清朝腐朽統治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這時音響隨著鏗鏘的音樂旋律,營造了一個炮聲隆隆,槍聲不斷的緊張氛圍,一下子就把觀眾的思緒帶到那個100年前腥風血雨的戰爭年代。當奶奶和他孫子昌伢子為獻不獻自家一副門板而發生爭執的關鍵時刻,一顆炮彈呼嘯而來,落在不遠處發生劇烈的爆炸,在場借門板的一位新軍小兵為掩護祖孫二人受傷,在新軍小兵舍己救人精神感動下,奶奶毅然同意和孫子一起獻出一副門板……
這里,舞臺音響營造的戰爭環境的成功運用,為推進劇情發展和展示人物個性,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震撼人心的劇場效果。
木偶劇的音響效果在繼承和創新中不斷豐富自己,音響和舞美工作者與導演緊密合作,以新的審美觀念對舞臺功能有了新的詮釋和要求。不斷研究探索木偶劇舞臺音響的規律和要求,不斷吸收和借鑒姐妹藝術的舞臺美術取得的新成果,不斷利用新科技、新材料為舞臺藝術服務等,應是我們木偶藝術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作為一名青年木偶舞臺音響工作者,我將珍惜每一次創作實踐的機會(近期我剛獨立完成大型木偶劇《胡桃夾子》的音響工作),為發展揚州木偶藝術作出自己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