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韻駿
琵琶在越劇伴奏中個性和共性的結合
——越劇《李清照》的伴奏體會
■王韻駿
從事琵琶的演奏已逾三十多年的時間,期間絕大多數的時間從事著越劇的伴奏工作。作為伴奏,我的論點是無論是哪一種樂器都必須首先遵從伴奏的基本演奏法則。因為樂隊伴奏是一種集體行為,無論多少個人的伴奏樂隊都必須緊緊地揉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種力,包括伴奏旋律的張力,音頭或重音的爆發力,旋律過程中應體現出的合力等等。大家都清楚地知道,伴奏的樂器是各不相同,各有特點的,然而在整體伴奏中,我堅持必須以共性作為伴奏的基本法則。而樂隊伴奏的共性就在伴奏過程中的相融、相靠。在另一篇論文中我曾提及每一個伴奏人員既是劇目曲調的演奏員,同時也是一名二度創作者。這里的二度創作就涉及到演奏員展示個性的問題。展現個性有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通過對所演奏樂器(或二胡,或琵琶)的技法的運用,淋漓盡致地發揮該樂器的個性特征;其二,通過自己對所演奏的旋律,結合對劇情的深層次地理解,在二度創作的過程中充分展現演奏員的個性特征。上述的兩點是不可分離開來的,它是一個完整的綜合過程。
就以《李清照》一劇為例,在琵琶伴奏過程中我有一些體會。琵琶作為越劇伴奏中的主奏樂器之一,它起著為演員拖腔裹韻的重要功能,托的牢,裹得住是對琵琶演奏者最基本的要求。在《李清照》一劇的結尾處,李清照一曲凄清的《聲聲慢》,我就是在大樂隊同時演奏的基礎上,以相融、相靠的法則,牢牢托住演員運腔、氣口以及句與句之間的過門節奏,兩句琵琶過門,運用一高和一低的對比演奏手法來托出此時人物的心情,把一首千古名篇演繹成為越劇迷們口口相傳的著名唱段。當然我這里是從伴奏的角度來說,唱段的被推崇更主要的還是作曲、演員的功績。在《李清照》一劇中多數的伴奏都讓我緊緊地和樂隊揉在一起,然而《李清照》劇中也不乏有展示個性的地方,如李清照得知張汝舟將財物全部騙走后,她絕望地發出一聲撕心裂肺的呼喊“天啊”,在這一句之后,有一段演員的表演,這里的一段音樂配音我就充分運用了琵琶的演奏技法,如掃弦,并運用戲曲鑼鼓點“亂錘”的節奏套路來演奏,充分表現出了人物此時、此地、此景下的情緒,同時亦表現出了琵琶這一樂器的特征。又如《聲聲慢》有一段琵琶獨奏,在這一段情緒悲涼、凄苦的旋律中,我就充分利用了琵琶特有的輕挑慢捻的演奏技法,同時用慢揉的手法加強對琵琶音色的控制,使之生動形象地體現出了“國破、家毀、夫喪、物盡”的悲慘畫面。記得琵琶大師劉德海老師講過,當一個人的悲傷情緒用說、唱、哭、笑都無法表現之時,琵琶的功能恰恰是開始了。而我正是運用這種心情和手法完美地表現出了李清照“貧病交加,踽踽獨行”的悲涼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