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俊
竹笛業余教學之我見
■顏俊
由于輕便,靈活等優點,竹笛在業余音樂教育中一直保持著熱度。筆者也涉足業余竹笛教學領域多年,對如何提高業余笛藝的教學傳承水平進行著思考與實踐。
首先,要正確認識竹笛教學的目的與本質。學笛與教笛的具體目的因人而異,各不相同。但我認為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目的性。簡單地說,竹笛教學的基本目的就是培養掌握竹笛演奏技能的人。再往高點講,就是通過學習吹奏竹笛,使其能夠親身體驗與感悟音樂的美并鑄就完整人格。
竹笛大師趙松庭先生說過:“我主張無論教學或者演奏,首先應強調本質的東西。”
中國竹笛是聽覺的藝術,也是感性的藝術。作為眾多藝術門類中的一種也發揮著獨特的美育作用。竹笛專業演奏者和愛好者們借助竹笛這一樂器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性,并用技巧和音樂化的語言來詮釋形象,聆聽優秀的竹笛演奏,欣賞其悅耳的音樂,感悟其美好的內涵,體驗藝術創造。竹笛藝術的審美一般可通過旋律、技巧的欣賞到情感再到理性的鑒賞。
因此,我們在竹笛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其審美的潛移默化作用,培養和訓練學生審美的認知力、想象力和感悟力,從而使學生具備審美和創造的能力,使人格更為健全。
其次,要選對老師。毫無疑問,一名合格的竹笛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竹笛演奏水平,如果沒有相應的水準,就會在教學中示范不到位,甚至不正確,那么模仿的學生就容易誤入歧途。當然,過分強調竹笛老師的演奏水平既不現實也無必要,因為有不少例子告訴我們,一些有高超演奏技藝的竹笛演奏者有可能成為笛子演奏家卻不能成為優秀的竹笛教師。而一些自身演奏水平不是很高的教師卻能夠正確有效地教育、培養出很有出息的學生。這是因為竹笛教師最重要的還在于是否具備引導學生、教授學生的實際能力。
盡管演奏水平和教學能力是竹笛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但是如果教學態度不好,則難以保證預期教學目標的實現。好的竹笛教師應以熱情、嚴謹的教學態度來對待學生,學生是教學的對象,目前學生狀況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家長要孩子學,但孩子卻不樂意;二是孩子愿意學,可家長有困難不能當好后勤;三是家里支持,孩子也努力;四是家庭放任,孩子也不好好學。作為合格的教師,應針對以上學生狀況,積極發掘學生的潛力,善于鼓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洞察學生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并盡量幫助解決,還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生活背景、性格稟性因材施教。從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要用最大的信心和耐心,采用一切方法來使學生不斷獲得進步。
再次,竹笛的教學方法要多樣化,求實效。多年以來,竹笛吹奏的教學方法一直是采取口傳心授的單一模式,在傳統教學中,竹笛老師大多依賴自己的吹奏經驗來教授學生,學生也如同容器一般,老師教多少,學生就學多少,每學一支新曲子都要從頭至尾一句一句來。由于缺乏借鑒意識,同類風格的曲子還是要老師手把手的教,這樣的教學方法并不理想。因此我覺得應該根據具體條件借鑒高校專業的先進方法,以便使竹笛的業余教學更有實效、更有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
我認為如果有條件的話,應該把“小課”與“大課”編排好,穿插進行,以期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個老師面對面教一個學生,名曰“小課”。業余竹笛教學中大多采用這種“一對一”的方式,它是老師和學生面對面的教學,也是教師和學生的直接對話,其優勢顯而易見。而“大課”就是一個老師同時教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學生。此方式優勢可以讓老師從宏觀上把握所教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還可進行多人的討論與交流。比如就學生的當場演奏逐一進行點評和討論。這樣既可以使每個學生有展示的平臺,又可以讓每個學生有發言評價的機會,也便于老師考察每位學生鑒賞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這種“大課”能直接激發學生的熱情,鍛煉學生的音樂領受力、音樂的記憶力、音樂的想象力和音樂的創造力。
竹笛教學無論“大課”還是“小課”都應該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啟發式”等基本原則。在基本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應當掌握幾種基本方法。至于哪種方法更適合于哪個學生是有針對性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進度逐個布陣,取得最佳效果。
一是講解法。竹笛老師運用語言來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藝。要求教師在講授中條理清晰,概念準確。要注重引導式的講解。
二是示范法,這是最為直觀的教學法,教師通過自己的現場示范,從音色、音準、節奏、樂感等方面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處理。學生也能近距離了解作品的音響狀況和音樂表達方法。示范法能使學生明白自己眼下的水平大約如何,應在哪些方面改進。教師示范時一定要及時發現學生領悟的程度。學生的領悟性是不等的,反應快的。一、兩遍就能OK,反應慢的則需多次反復,對此老師必須耐心示范并一絲不茍。要明確老師示范不是對學生炫耀自己的技藝,而是盡可能地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取得進步。
三是對話法,對學有基礎、自學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在竹笛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是滿堂灌,一灌到底,學生則是一言不發或只需表達“懂”于“不懂”。對話教學法使老師與學生互動。各自表達自己對樂曲的理解,找到共性與個性,不對的地方老師予以糾正,對的地方老師給予鼓勵。對話教授還可以讓學生帶著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向老師請教。老師則啟發式地進行引導,使學生清楚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改進和提高。
四是觀摩學習法,這可以說是教學的補充。一有機會教師就要帶學生去音樂會或比賽現場進行觀摩學習。通過現場真切地了解和欣賞演奏者的水平和狀態,從而發現別人的長處,改善自己的短處。在觀摩前,老師最好能給學生適當地介紹和提示,以便學生能更快地進入鑒賞與學習的狀態。多看音像資料也是一種觀摩學習。多聽演奏家的專輯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同樣具有很大的作用。甚至是聽不同版本單曲的演奏資料不僅能開闊眼界,還能通過對此,使學生知道該學習哪些優點,屏棄哪些缺點,長此以往就能“聽千曲而知音”提升自己博采眾長,融會貫通的能力。另外,老師還應帶領學生參加一些公益性演出活動,鼓勵學生參加考級與比賽,以增強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以提高現場演奏水平。但要以平常心對待,不能有太多功利性。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比賽中得不得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是鍛煉、是成長。
竹笛教師如能合理、靈活運動以上四法,便能夠在竹笛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