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
語文課烹出“藝術味”
■宋麗
中等藝術職業學校學生入學時文化基礎普遍較差,文化課學習興趣不濃,教師教得很辛苦。如何結合藝校學生的實際,改變這種不良狀況,使語文課堂“活”起來,“美”起來,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呢?筆者嘗試著從創設藝術的教學情境著手,追求語文課的“藝術味”。
中職藝校 語文教學 “藝術味”
相對而言,中等藝術職業學校學生入學時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能力不強,既要學習專業,又要學習文化,再加上藝術教學實踐活動對正常文化課教學的干擾,文化教學時間得不到充分保證。久而久之,學生逐漸由不重視文化課到不愿意上文化課,學生厭學,教師厭教。如何結合藝校學生的實際,改變這種不良狀況,使語文課堂“活”起來,“美”起來,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呢?筆者嘗試著從創設藝術的教學情境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追求語文課的“藝術味”。
藝術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如果一板一眼地上課,他們肯定不樂意聽。所以把語文課上得新穎別致,借助實物和圖像創設藝術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
教學中的實物主要指實物、模型、標本以及實驗、參觀等。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實地考察的教育作用,他經常帶領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細心地觀察、體驗大自然的美,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筆者在教《紫藤蘿瀑布》時,也嘗試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當時正好是紫藤花開的時候,先利用課間的時間,把學生帶到紫藤架下,讓學生欣賞紫藤花,學生們看到一架燦爛的紫藤花,贊嘆不絕。讓學生真切地感知美,領略美后,再帶到教室一起欣賞散文《紫藤蘿瀑布》。教授時讓學生聽配樂朗讀,一邊聽課文,一邊結合所看到的紫藤花,品味花的美,體會作者的感情。學生沉浸在優美的文字中,感受作者的感情,體會文章蘊含的人生哲理。在教授課文時,運用多媒體播放與課文相關的圖片和影視資料,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真切的感知,更易于掌握知識。
每個孩子不僅具有潛在的表演天賦,而且還有著愛表演的個性特征。表演能夠有效地調動并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筆者在注重上“實”語文課的同時,嘗試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營造輕松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追求語文課的藝術味。筆者所教的中專班有舞蹈、影視表演、聲樂、器樂幾個專業。在上課時,巧妙地將專業與語文課聯系起來,發揮學生的藝術特長。如教《孔乙己》和《拿來主義》時,文中的動詞“踱”和“蹩”,讓學生進行表演,通過表演來體會用詞的生動,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教《雷雨》時,讓影視表演的學生表演文中節選部分,使學生在“動”與“樂”中把握課文內涵,理解人物的性格、語言、動作、神態及內心世界。教《不自由,毋寧死》時,幾個專業的學生進行演講比賽,在演講中體會作者追求自由的精神。教《春江花月夜》時,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感情。再讓器樂專業學古箏的學生彈一曲《春江花月夜》,在曼妙的音樂聲中,欣賞古詩。《虞美人》、《蝶戀花》、《雨霖鈴》、《聲聲慢》等經典的詞都是可以唱的,就讓學聲樂的同學發揮他們的特長,將這些優美的詞唱出來,還讓他們在理解詩詞的基礎上,為詞譜曲。讓舞蹈專業的學生根據《雨霖鈴》、《聲聲慢》詩詞的意境,以舞蹈的形式呈現出來。或詩或歌或舞或畫,讓學生多角度的來欣賞詩歌。
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利用藝術生愛表現的心理,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把學生的專業特長,運用到語文課教學中來,這樣的課上得生動活潑,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而且使學生變得重視語文學習,熱愛語文學習,意識到學好語文對其專業的學習、審美情趣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進而重視文化課的學習。
藝術學校文化課堂相對沉悶,很多教師認為學生回答不出問題,因而忽略了課堂提問,教師花大量時間進行知識灌輸,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沒有積極思考、質疑、發問的時間和空間。課堂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點波瀾,沒有師生間激情的互動,沒有思維的碰撞,沒有教學的火花,教師教得也很無趣,學生聽得很疲勞,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模式勢必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所以,結合藝術學生的學習實際,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藝術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新教材的容量增加了,這就要求我們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學會取舍,講重點,講有價值的東西,不必面面俱到。《一個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兩篇課文都是經典的小說,表達的主題相同,兩篇小說在敘述方式與描寫手法上都具有經典性,所以重點就定在比較鑒賞這兩篇小說在敘述方式和描寫手法上的異同上。教《項脊軒志》時,讓學生用各自的方言讀“兒含寒乎?欲食乎?”通過不同的語言情境,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母親對歸有光的愛及歸有光對母親無比懷念的真摯情感。教《給我的孩子們》一課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童年趣事,體會作者熱愛孩子,憧憬童年的童真,抒發長大之后童真不再的悲哀的感情。學生有話可說,很感興趣,對課文的理解也很深刻。筆者上詩歌鑒賞課,完全是由學生運用平時訓練的詩歌鑒賞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賞析。先給時間學生進行口頭賞析,或者當場寫簡短的鑒賞文章,然后全班交流。學生自己站起來賞析,可以是整首詩歌的賞析,也可以賞析其中的一句或幾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想怎么賞就怎么賞,自由,活潑。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鑒賞詩歌的興趣,而且很好地提高了詩歌鑒賞的能力。其中有好多精彩生成:比如說,我讓學生賞析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聲聲慢》。賞析“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時,學生賞析說:“李煜把抽象的愁形象化,把愁比作滔滔不絕的江水,寫出他的愁之深,形象生動”,而且還補充了好多寫愁的詩句。賞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時,學生賞析說:“‘梧桐’是一個很凄涼的意象,而此時‘梧桐更兼細雨’又在黃昏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李清照不知如何來形容自己心中的哀愁,‘這次第,也不是一個‘愁’能形容得出的。李煜的‘愁’還能形容得出來,還有一個度。而李清照的‘愁’是無法表達的,意味深遠,耐人尋味。”多么精彩的回答!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上大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打破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創設藝術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他們由過去的“接受學習”變成“發現學習”,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讓學生生動、活潑、自主的、合作的、開放的探究學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使課堂煥發出生命力與創造力,讓課堂成為學生張揚個性的天堂。
創設藝術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啜飲知識的甘露。學生在藝術的情境中學習,是一種美的享受、心靈的凈化、情感的超越,感覺到語文學習是美的,是快樂的。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一種創造,體現了教師的知識能力、思想情感、審美情趣、生活智慧。在尊重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求新、求異、求活、求變、求美、求趣,追求有效高質的語文教學,讓語文課烹出“語文味”,烹出“藝術味”!
1.《語文課程標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