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孫晨
文化、行為藝術與道德
■張孫晨
行為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當今社會之中,但是行為藝術本身并不能稱得上是新鮮事物,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就興起了這一現(xiàn)代藝術形式,并且一直非常火熱地延續(xù)到了現(xiàn)在。當今,行為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多樣,更多的人對它進行了關注,而關于行為藝術的爭議與討論卻一直沒有停息。本文將從文化與道德兩個方面對當今中國行為藝術這一現(xiàn)象進行分析。
文化 行為藝術 道德 個性
行為藝術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源于西方,其內容多樣,流派豐富,極其富有創(chuàng)造性。行為藝術從它誕生伊始就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征,即,采用一系列夸張、抽象、反傳統(tǒng)的手法來表達作者內心的想法,這種手法對于傳統(tǒng)的藝術行為具有顛覆性。由于行為藝術有如此特立獨行的表達方式,所以它才能夠一直吸引大眾的關注,而藝術家尤其是年輕的藝術家們也愿意樂此不疲地進行創(chuàng)作,因為,它是彰顯自己個性的最佳途徑,也是讓世人了解自己的最佳渠道。
我國的行為藝術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從西方引進的,經(jīng)過30多年的發(fā)展,行為藝術在我國也備受關注,關于它的討論與爭議一直沒有停息。近些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以及通訊技術在我國的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行為藝術有了相當?shù)牧私猓驮诖藭r,行為藝術又有了新的發(fā)展方向,當今的行為藝術越來越多地和暴力、色情、血腥等不良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這也讓許多人對行為藝術產(chǎn)生了抱怨及反感,對行為藝術的誤解也由此產(chǎn)生,行為藝術甚至已經(jīng)成了一個貶義詞,所以有必要從文化與道德這兩個層面去分析行為藝術,并找到一條適合于行為藝術發(fā)展的正確道路。
文化的定義多種多樣,美國女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認為文化:“是通過某個民族的活動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思維和行為方式,一種使這個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這是對文化這個詞相當言簡意賅的定義。當然文化更多的是一些比較雜糅的定義方式,在克萊德·克拉克洪的《人類之鏡》中表現(xiàn)得極為明顯,在這本書里作者使用了二十七頁的篇幅對文化進行了界定。克利福德·格爾茨在其《文化的解釋》中對此作出了提煉,在這里列舉幾條出來,文化是“一種思維,情感和信仰的方式”、“一種對行為的抽象”、“就人類學家而言,是一種關于一群人的實際行為方式的理論”、“習得行為”、“一組對反復出現(xiàn)的問題的標準化認知取向”等等。這些定義和界說雖然表述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文化是一種人類才具有的有意識的行為,至于這個行為或者意識是好是壞暫且不管。由此來看,行為藝術確實就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因為它由人類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那么行為藝術究竟是哪一種文化或者說是哪一門藝術呢?
應該來說,現(xiàn)代藝術尤其是行為藝術的出現(xiàn)極大地拓寬了藝術本身的界限,挑戰(zhàn)了藝術的定義。過去我們通常認為藝術就是美術、音樂、表演、戲劇、文學等。可以看出,這些藝術門類雖然人人都可以勝任,但是要想成為專業(yè)的藝術家,則需要長時間的練習,這無疑擴大了藝術家與社會之間的交流障礙,使得藝術成為了一種高雅的活動。而行為藝術的出現(xiàn)則有效地打破了這一界限,使得人人參與藝術活動成為可能,比如說在2005年發(fā)生在成都南郊牧馬山高爾夫球場的名為《@41》的行為藝術,41位在校男女生露天全裸,用身體擺出了“@”字樣。還有來自于武漢的青年藝術家魏源的名為《呻吟》的作品,藝術家租用了一輛出租車,在面包車上安裝了四個大喇叭,不斷地播放著從幾百部電影中剪輯出來的“呻吟”的聲音,當然最后面包車被警察以影響市容攔了下來。
由上可以看出行為藝術確實擴大了藝術的可能性,但是關于它的非議也是巨大的,人們對于某些行為藝術的藝術性提出了質疑。英國美學家、藝術批評家赫伯特·里德曾說:“藝術家具有相同的意向,即愉悅他人的欲望。故此,藝術往往被界定為一種意在創(chuàng)造出愉悅性形式的東西。這些形式可以滿足我們的美感。而美感是否能夠得到滿足,則要求我們具備相應的鑒賞力,即一種對存在于諸形式關系中的整一性或和諧的感知能力。”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里德認為藝術首先是具有審美特性的,這當然是對藝術家的要求;其次藝術還是雙向性的,即觀眾也要有欣賞藝術的能力。從里德的觀點中透露出行為藝術所受非議的原因不外乎有兩點:第一點,行為藝術家所創(chuàng)造的作品并不能“愉悅他人”,或者至少觀眾認為它不美;第二點,觀眾本身沒有足夠的鑒賞能力,無法理解藝術作品的“美”。法國史學家丹納則對藝術的特點作出了自己的判斷,他認為藝術是“又高級又通俗”的東西。此外美國作家、史學家房龍卻認為藝術是“自然界與人類接觸是通過萬物。人類則以對萬物作出反映表白自己。這種反映——表白,就是所謂的藝術。”由此可以看出藝術的定義其實并不確定,每個人對藝術都有自己的看法,這也給了行為藝術家們可乘之機,他們通過一件件驚人的作品,展現(xiàn)自己內心的想法及個性,雖然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炒作或者名利的成分。
行為藝術之所以受到非議,很大的原因在于它對于大眾道德底線的挑戰(zhàn)。道德通常是指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是一個地區(qū)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與準則,而這個準則是屬于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行為藝術所遭非議的原因。比如上文所舉的兩個例子,《@41》以及《呻吟》這兩件作品就挑戰(zhàn)了中國大眾的倫理道德底線,因為這兩件作品會讓人覺得與“色情”有關,這是大眾所不能接受的。更何況《呻吟》在馬路上播放,也是一種擾民行為,更加深了大眾對于作品的不滿。正因為近些年來類似的挑戰(zhàn)公眾道德的行為藝術很常見,所以行為藝術也遭到了大眾的很深的誤解,認為行為藝術就是一種違反道德的東西,行為藝術也由此逐漸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但行為藝術的內容十分廣泛,把它理解為一種違反道德的行為是極為片面的也是不可取的。行為藝術實際上是一種視覺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是藝術家不斷探尋藝術本質的必然結果,在探尋中藝術也在不斷地發(fā)生改變,在改變中就會出現(xiàn)爭議。這種爭議并不僅局限于藝術本身,連藝術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亦受其影響。所以關于行為藝術與道德的爭議也是藝術進步的表現(xiàn)。
行為藝術作為現(xiàn)代藝術大家庭的一份子,它與社會之間的問題一直是藝術評論家們討論的焦點。其實在二戰(zhàn)之后,人們就渴望藝術能有新的突破,達達主義,波普藝術等一系列先鋒藝術的出現(xiàn),讓人們對藝術,對社會,對倫理道德有了新的思考。藝術家們更多地將藝術創(chuàng)作與個性聯(lián)系在了一起,不斷探索著自己的風格。這些帶有強烈個人印記的作品表達明確,毫不含糊,引人注目。所以與其說這是行為藝術與社會道德的沖突,還不如說是藝術家的強烈個性引發(fā)的對與當代社會價值的新一輪思考。就像行為藝術家蔡青在他的《行為藝術與心靈治愈》中說的那樣,“實際上,行為藝術更不像藝術,因為它忽視藝術的功能,無視金錢與正統(tǒng),它無畏地向道德與社會挑戰(zhàn)。”
行為藝術在中國已發(fā)展三十多年,并一步步走向成熟階段,但無論怎么說,行為藝術相對于其他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依然是新興的,所以其發(fā)展的曲折也是顯而易見的。而中國的行為藝術要想得到更大地發(fā)展也離不開藝術家、媒體以及受眾。
從藝術家的角度來說,他們作為行為藝術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必須要正確地理解行為藝術與行為的區(qū)別與差異,即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可以稱為行為藝術,行為藝術是一種藝術文化,是一種利用各種行為展現(xiàn)的視覺藝術形式,它通過各種媒介向受眾展現(xiàn)藝術家的個性以及作品本身的內涵,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藝術家的作品可以更廣泛更迅速地傳播,這對于藝術的傳播是好事,但是,這也助長了一些藝術家們的功利心理,于是很多帶有惡意炒作成分的作品被創(chuàng)作出來,這些作品并不是為了藝術本身而創(chuàng)作,而是創(chuàng)作者推銷自己的手段。這是非常不可取的。藝術家應該主動承擔起傳遞社會正能量的責任與義務,并對人們的生活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對于媒體而言責任更加重大,因為它是連接藝術家與受眾的通道,媒體必須要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行為藝術,因為大多觀眾的思想都是不成熟的,容易被媒體的言論左右。此外媒體更應該起到正確地引領與宣傳價值觀的作用,以充滿道德良知的態(tài)度向受眾介紹每件行為藝術作品,而不能為了博取關注度和點擊率誤導受眾。
對于受眾,上文提到過了,受眾的思想并不成熟,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受到過良好的藝術熏陶,在這樣的情況下,受眾也必須要加強學習關于行為藝術的知識,或者應該去試著正確地了解行為藝術,其實行為藝術應該是大眾化的,假如受眾能夠耐心地去理解行為藝術,那么他們就能夠對行為藝術有自己的看法與見解,產(chǎn)生自己的價值觀,就不會被藝術家和媒體牽著鼻子走。只有受眾和藝術家處于對等而不是對立的狀態(tài),那么中國的行為藝術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注釋:
1.李豫閩:《藝術文化學》,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5年,第17頁。
2.克利福德·格爾茨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譯林出版社,1999年,第5頁。
3.蔡青:《行為藝術與心靈治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