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軍 梁冠男 陳國艷 黃新翼 陳瑩瑩 盧翔宇 劉遠歡
乳腺癌的發病率位于女性惡性腫瘤之首,其發病高峰年齡為40~60歲。但近年來隨著其發病年齡的年輕化趨勢,年齡小于35歲的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不斷增多,其惡性程度高,預后差,嚴重威脅青年女性健康,值得我們密切關注。現將我院50例青年女性乳腺癌(實驗組)及100例中老年女性乳腺癌(對照組)中的Ki-67、P53、Nm23的表達及意義進行研究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7年至2012期間在我院診治的部分乳腺癌患者,其中50例年齡<35歲的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100例年齡≥35歲的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免疫組化染色方法 所有標本均經10%福爾馬林固定,乙醇脫水,石蠟包埋,4 μm切片。采用S-P法免疫組化染色。染色步驟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進行。所有免疫組化試劑均購自福建邁新公司。
1.2.2 免疫組化結果判斷 以≥10%的腫瘤細胞定位部位出現黃-棕黃色顆粒定義為陽性表達。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PS10.0軟件包完成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Ki-67在實驗組中有32例呈陽性表達(64%),在對照組中有45例呈陽性表達(45%)。P53在實驗組中有29例呈陽性表達(58%),在對照組中有41例呈陽性表達(41%)。Nm23在實驗組中有22例呈陽性表達(44%),在對照組中有63例呈陽性表達(63%)。經比較三組中二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Ki-67、P53、Nm23在實驗組及對照組中的表達
眾多研究表明Ki-67與細胞周期密切相關,在 G1、S、G2、M期均表達,但G0期無表達,是檢測腫瘤細胞增殖活性最可靠的指標之一。Dowsett M等研究證明Ki-67抗原是一種與細胞增殖周期有關、參與DNA合成的蛋白質,其表達可反映腫瘤細胞的增殖活性,與惡性腫瘤的發展、轉移和預后高度相關[1]。因此,Ki-67可用以判斷乳腺癌的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年女性乳腺癌組織中Ki-67表達較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明顯增高,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進而說明Ki-67高表達預示青年女性乳腺癌增殖活性高、預后差。
眾多研究表明P53基因分野生型和突變型兩類。野生型P53蛋白具有誘導細胞凋亡的功能,結合并激活細胞分裂控制基因,從而控制細胞的分化與增殖,發揮抑癌作用。其在細胞內含量少且半衰期短,在組織中幾乎不能檢測到。突變型P53基因有阻止野生型P53基因抑制腫瘤形成的功能,引起細胞的轉化和癌變,其聚積在腫瘤細胞核內,因而可用免疫組化方法加以檢測。Shirley等[2]研究證明,P53是乳腺癌重要的預測因子。Rohon等[3]報道,P53蛋白表達程度可作為良、惡性程度判斷的標準之一。因此,P53可作為判斷乳腺癌惡性程度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年女性乳腺癌組織中P53表達較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明顯增高,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而說明P53高表達預示青年女性乳腺癌惡性程度高、預后差。相關文獻報道[4],乳腺癌P53蛋白的陽性率為20%~60%。本組研究顯示:P53陽性率為46.67%(70/150),與其結果一致。
眾多研究表明Nm23基因為腫瘤轉移抑制基因,是人類正?;?,廣泛存在于機體細胞膜和細胞漿上。人類基因組的Nm23基因定位于17號染色體長臂上,有Nm23-H1和Nm23-H2兩個獨立的亞型。[56]Nm23-H1和Nm23-H2分別編碼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的A-B兩種亞基因,使GDP還原為GTP,激活G蛋白,調節G蛋白介導的生物活性,該基因產物主要通過影響微管裝配、信號傳導、轉譯調節及細胞粘附而維持細胞的正常分裂狀態,從而抑制癌細胞的轉移 。轉移是影響腫瘤預后的主要原因,故nm23可作為判斷乳腺癌預后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年女性乳腺癌組織中nm23表達較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明顯降低,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而說明Nm23低表達預示青年女性乳腺癌惡性程度高、預后差。
綜上所述,本研究證實:Ki-67、P53的高表達及Nm23的低表達是青年女性乳腺癌免疫組化的特點,可作為判斷青年女性乳腺癌生物學行為及預后的重要指標。
[1]Dowsett M,Smith IE,Ebbs SR,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Ki-67 expression after short-term presurgical endocrine therapy for primary breast cancer.J Natl Cancer Inst,2007,99(2):167-170.
[2]Shirley S H,Rundhaug J E,Tian J,et al.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by p53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CancerRes,2009,69(28):3405-3414.
[3]Rohon TE,Li SQ,Hartwick R,et al.p53 Alterations and protein accumulation in benign breast tissue and breast cancer risk:a cohort study.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6, 15(7):1316-1323.
[4]包 剛,楊德啟,周 波,等.新輔助化療對乳腺癌組織中雌激素、孕激素受體及P53和CerbB-2表達的影響.中華醫學雜志,2007,87(40):2843-2845.
[5]Marshall JC,Lee JH,Steeg PS.Clinical translational strategies for the elevation of nm23 H1 metastasis suppressor gene expression.Mol Cell Biochem,2009,329(12):115-120.
[6]Subik K,L2ee JF,Baxter L,et al.Th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ER,PR,Her22,CK5/6,EGFR,Ki267 and AR by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i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Breast Cancer(Auckl),2010,20(4):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