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 趙建
急性感染性腹瀉作為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導致其致病的病原菌相對較多,而多數為細菌感染[1]。本研究中,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間,我院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的400份大便標本,分離、培養致病菌種群,并進行藥敏試驗,分析病原菌分布和耐藥性,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間,我院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的400份大便標本,其中男250例,女150例。患者24 h內大便次數3次及以上,并伴有性狀變化。
1.2 菌株分離、培養方法 將大便標本接種于堿性蛋白膠、TCBS瓊脂,以及血瓊脂平板上,37℃放置4 h,隨后將培養液上的單個可疑菌落,分別接種于克氏雙糖鐵培養液,進行初步鑒定。
1.3 藥敏試驗方法 以大腸埃希菌ATCC25922,作為藥敏質控菌,對病原菌進行藥敏試驗。選取12種抗菌藥:氨芐西林(AMP)、羧芐西林(CB-PC)、頭孢呋辛(CXM)、頭孢噻肟(CTX)、慶大霉素(GM)、阿米卡星(AMK)、氯霉素(CHL)、萘啶酸(NAL)、諾氟沙星(NFLX)、環丙沙星(CIP)、呋喃唑酮(FUR),以及復方磺胺甲晤唑(SMZco)。
2.1 病原菌分離鑒定結果 400份大便標本中,檢出160株致病菌,分離率為40.00%,其中志賀菌屬54株(33.75%)、產腸毒素大腸桿菌 24株(15.0%)、假單胞菌 20株(12.5%)、弗勞地枸櫞酸桿菌16株(10.0%),氣單胞菌屬、沙門菌屬、類志賀鄰單胞菌各9株(分別占5.625%),變形桿菌、產氣桿菌、臭鼻克雷伯桿菌各6株(分別占3.75%),以及枸櫞酸桿菌1株(0.625%)。
2.2 藥敏試驗結果 多數致病菌對亞胺培南和喹諾酮類抗生素較為敏感,對氨芐西林、羧芐西林、呋喃唑酮、氯霉素、復方磺胺甲嘿唑等存在耐藥性,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急性腹瀉400份大便標本致病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細菌、病毒,以及寄生蟲都是感染性腹瀉的病原體,本研究中,400份大便標本中檢出 160株致病菌,分離率為40.00%,但是沒有分離出病原菌的急性腹瀉患者中,仍存在細菌感染,所以,細菌是急性感染性腹瀉的主要病原體。主要的致病菌為志賀菌屬、產腸毒素大腸桿菌,這可能與飲食結構有關[2]。
通過檢測結果可知,除了志賀菌屬、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外,導致急性腹瀉的致病菌中還有假單胞菌、弗勞地枸櫞酸桿菌、氣單胞菌屬、沙門菌屬、類志賀鄰單胞菌、變形桿菌、產氣桿菌、臭鼻克雷伯桿菌,以及枸櫞酸桿菌等[3]。其中,假單胞菌主要導致腸內、腸外的感染性疾病,夏季標本分離率高,而飲用未消毒或消毒不徹底水,是導致感染的主要原因;變形桿菌感染與腸毒素有關,主要是食物長期放置導致細菌繁殖[4]。
多數致病菌對亞胺培南和喹諾酮類抗生素較為敏感,對氨芐西林、羧芐西林、呋喃唑酮、氯霉素、復方磺胺甲嘿唑等存在耐藥性,總而言之,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作為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的首選藥物。
[1]肖清華.部隊急性感染性腹瀉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人民軍醫,2007,49(7):386-387.
[2]于國慧.2007年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原菌監測結果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09,24(3):2506-2507.
[3]王德.2007-2008年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急性感染性腹瀉細菌病原學監測結果分析.熱帶醫學雜志,2010,10(1):64-65.
[4]李建華.180株急性感染性腹瀉病原菌的耐藥性分析.現代預防醫學,2008,35(23):4758-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