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霞 楊鳳云 李杰
小兒靜外靜脈穿刺抽血是臨床上常用的護理技術操作之一,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是廣大護理工作者一直探究的問題,臨床上,由于檢驗項目多,抽血量多,小兒血管又細,穿刺難度大,抽血量往往不足,極易影響治療,又加上現在胖兒多,頸部短,血管更不容易暴露,穿刺成功率不高。而我們采用了頸部墊軟枕方法,可使患兒頸部伸展平直,充分暴露穿刺部位靜脈的方法來提高患兒頸外靜脈穿刺成功率,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將我科行頸外靜脈穿刺抽血的200例患兒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男61例,女39例,年齡2月至4歲。觀察組男56例,女44例,年齡也是2月至4歲。2組患兒原發疾病、抽血量、血管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由操作技術好,經驗豐富的護士負責2組患兒頸外靜脈穿刺抽血。對照組采用常規的頸外靜脈穿刺抽血法。觀察組采用頸下墊枕法,協助患兒側臥,頸下墊枕,使患兒頭低位頸部伸展平直,穿刺部位頸外靜脈充分暴露,助手固定患兒肢體和頭面部,保證固定穩妥并注意觀察患兒情況,使患兒安全。操作者坐位或蹲位在患兒頭側,選擇穿刺點,常規消毒皮膚,打開穿刺包,戴無菌手套,鋪洞中,取下頜角和鎖骨上緣中點連線上1/3處,頸外靜脈外緣為穿刺點,操作者要用手繃緊穿刺點上方皮膚,右手持穿刺針與皮膚呈45°角進針,入皮后呈25°角至靜脈方向穿刺,以后的操作同對照組。
1.2.2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兒穿刺時血管暴露效果,抽血順利情況及穿刺成功率。

表1 2組患兒頸外靜脈穿刺抽血順利情況及成功率比較
2組患兒頸外靜脈穿刺順利情況及穿刺成功率比較顯示,頸下墊枕靜外靜脈抽血使頸部伸展平直,靜脈暴露充分,操作者能迅速判斷針頭進入血管內,有效提高頸外靜脈穿刺抽血成功率。
3.1 頸外靜脈穿刺抽血時判斷血管暴露程度及進針角度,由于患兒頸部短,血管不明顯,患兒不配合,護士操作時往往是入皮后不能呈25°角穿刺進入靜脈。要不就是過深或過淺,對于穿刺經驗不豐富的護士很難把握,要不就是刺破血管造成皮下瘀血,導致穿刺失敗。況且現在肥胖患兒多,皮下脂肪厚,針頭進入組織疏松的脂肪內時就看不到血管的走向了,導制反復回針穿刺造成意外。
3.2 在臨床上,為了盡快判斷病情及檢驗結果,我們采用了患兒頸外靜脈抽血,頸部墊枕,使頸部展平伸直,角度變小,充分暴露頸外靜脈,又加上助手穩妥的固定患兒肢體,使操作者很容易看到血管走向,從而提高靜外靜脈穿刺抽血成功率。但是抽血時不要過快,還要觀察患兒面色及呼吸情況,穿刺位置要準確,助手固定時要適中穩妥,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及患兒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