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紅
臨床輸血過程中,大量輸血后血鉀水平會升高,有研究報道,這可能是與紅細胞在保存過程中被破壞,釋放細胞內鉀離子,以及枸櫞酸鉀用于保存血有關[1],但也有研究報道,大量輸血后,血鉀水平會降低[2]。本研究中,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間,我院診治的66例非擠壓傷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非輸血治療)和觀察組(大量輸血治療),通過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討兩組輸血前后血鉀變化規律,以及影響因素,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間,我院診治的66例非擠壓傷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非輸血治療)和觀察組(大量輸血治療),每組各33例。3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3例,女10例,年齡19.5~54.0歲;3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2例,女11例,年齡19.0~54.5歲。在年齡、性別和原發病等方面,兩組患者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大量輸血標準及方法 觀察組患者入院后直接進行手術治療,24 h內輸注紅細胞懸液超過10U。
1.3 研究方法 對術前、術后、術后12 h患者腎功能、電解質,以及動脈血 PH值,進行常規監測。血鉀濃度 >5.5 mmol/L即為高鉀血癥。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前、術后、術后12 h血鉀、PH值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術前、術后、術后12 h,觀察組血鉀水平沒有明顯差異,P>0.05,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術后、術后12 h血鉀、PH值比較(±s)

表1 兩組術前、術后、術后12 h血鉀、PH值比較(±s)
觀察指標 觀察組(n=33) 對照組(n=33) T值 P值7.3±0.0 7.4±0.0 1.01 >0.05 3.8±0.1 3.7±0.1 0.93 >0.05術前血PH值 7.2±0.0 7.4±0.0 3.65 <0.05術后血鉀(mmol/L) 4.3±0.0 4.2±0.0 0.87 >0.05術后血PH值 7.2±0.0 7.4±0.0 3.69 <0.05術后12 h血鉀(mmol/L) 4.2±0.0 4.3±0.0 1.05 >0.05術后12 h血PH值術前血鉀(mmol/L)
2.2 兩組高鉀血癥發生率比較 于術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高鉀血癥發生率明顯升高,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于術后12 h,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高鉀血癥發生率沒有明顯變化,P>0.05,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詳細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高鉀血癥發生率比較(例,%)
2.3 高鉀血癥相關性分析 術后高鉀血癥的主要致病因素為術前高血鉀和術后低PH值,而與大量輸血治療沒有明顯相關性,詳細結果見表3。

表3 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術后高鉀血癥的影響因素
嚴重外傷,尤其是擠壓傷和燒傷,術后容易出現高鉀血癥,這已經被臨床所熟知。但是大量輸血導致高鉀血癥病例多為擠壓傷和燒傷患者,而非擠壓傷、燒傷患者大量輸血后,血鉀變化的相關性研究相對較少[3]。本研究發現,手術、輸血前后,兩組血鉀水平沒有明顯差異,但術后12 h內,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高鉀血癥的發生率明顯升高,P<0.05,術后12 h后,兩組發生率沒有明顯差異。術后高鉀血癥的主要致病因素為術前高血鉀和術后低PH值,而與大量輸血治療沒有明顯相關性。另外,數學速率也是影響大量輸血后高鉀血癥的重要因素,所以,輸血時不提倡大量快速輸血,對于其相關影響程度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總而言之,臨床大量輸血并不是導致高鉀血癥的直接原因,但是還有部分患者在大量輸血后出現血鉀升高,所以,輸血過程中,仍然需要對血鉀水平,進行密切觀察和監測,同時注意腎功能的變化情況,排除腎功受損所致的血鉀升高,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4]。
[1]伍玉容.大量輸血導致血鉀變化的相關分析.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2):109-110.
[2]周立紅.大量輸血后血清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的變化.臨床急診雜志,2008,9(2):80-81.
[3]陳紅.24例短期大量輸血后血清鉀、鈉及鈣離子濃度變化分析.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8(3):60-61.
[4]陳愛蓉.外傷患者大量輸血后血鉀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實用醫藥雜志,2011,27(13):2374-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