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全和
前不久,江蘇教育電視臺因錄制競猜節目《棒棒棒》時,對錄制現場的惡言丑行不加制約,致使粗俗視頻網上傳播,被國家廣電總局宣布停播。為什么正規的電視臺錄制節目現場會出現嘉賓與觀眾尖聲對罵呢?作為嘉賓的干露露母親說:“說白了吧,別人給我錢,我才發飆的,要不然我能那么去做嗎?”一語道破“天機”,說明當下有些電視節目為了追求收視率,真的是不擇手段。
說到底,新聞媒體之所以喜歡在節目中加入不雅語言,甚至傳播低俗惡俗節目,原因不外乎新聞媒體為吸引受眾眼球,追求轟動效應,一切以收視率為中心,助推低俗惡俗節目產生。但是筆者認為,現在電視臺以及新聞媒體最迫切的任務不僅是要 “凈言”,而且還要“凈動”。廣電總局對電視臺節目當中的不雅語言“動手術”,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凈化熒屏,避免誤導青少年盲目模仿。可客觀而言,電視中不雅語言對觀眾的負面影響,要遠遠小于不雅動作對觀眾的負面影響。眼下,隨著網絡媒體的不斷發展,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爭奪生存空間之戰日漸激烈。不少新聞媒體拼足了勁追求轟動效應,為吸引受眾的眼球想盡了 “招數”。以往電視節目中的不雅鏡頭,如今竟成為一些節目的“噱頭”和“看點”,白花花的肉體若隱若現,一觸即發又充滿曖昧和性暗示的香艷戰斗,叫人血脈賁張,遐想連翩。就連鑒寶類節目目中,也有砸古董的鏡頭,擲地有聲,讓人看后不寒而栗。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些新聞媒體的編導深知,理性動作很難形成轟動效應,往往就安排一些出格言行來對罵,以此搶奪“眼球”。特別是一些談話類節目的從業人員,不從觀眾喜聞樂見的內容上下工夫,反倒覺得如果沒有“火藥味”和“露相”就沒人愿意看節目。于是為了爭吵而策劃爭吵,為了動作而搞動作,制作的節目讓人覺得像鬧劇一樣低俗。大眾媒體擔負著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的責任,對公民道德意識的培養具有特殊滲透力和影響力。自覺抵制低俗惡俗之風,積極倡導格調高雅、健康清新的時代風貌,是媒體必須擔負的重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