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衛生部啟動了“優質護理示范工程”活動方案,旨在深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而延續護理是以病人為中心,從醫院延續到病人家中的優質護理服務,在護士和病人乃至家庭成員之間進行有目的的互動,以促進和維護病人的健康,是一種從醫院走向社會、走向家庭的延伸護理服務模式[1]。我科于2010年1月—2011年7月在食管癌同步放化療病人中實施了延續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1年7月在我科初診并行兩周期誘導化療加同步放化療的中晚期食管癌出院病人77例,其中男50例,女27例,年齡40歲~70歲,病史2個月~4個月,KPS評分大于70分,所有病人均有明確的病理診斷,鱗癌70例,腺癌7例。放化療前各項檢查指標無異常,無放化療禁忌證。隨機將入選病人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病人年齡、性別、病程及出院時KPS評分、體重指數、照射野的皮膚反應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具有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
1.2 方法
1.2.1 出院病人常規指導 ①休息和活動: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進行體能鍛煉,以不感到疲勞為度,勞逸結合,注意個人衛生,防寒保暖。②飲食指導:視病情進食半年到1年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根據復查情況,按醫囑進普通飲食。按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原則合理搭配食物,滿足身體營養需求。③皮膚護理:按住院期間的護理方法繼續進行照射野皮膚護理6個月以上。④服藥指導:講解藥物的相關知識,按時、按量、遵醫囑堅持服用,必要時與醫務人員聯系。⑤復查指導:出院后若無病情進展、身體不適按1個月、3個月、半年、1年的時間間隔回院復查。⑥自我觀察:教會病人及時發現轉移、復發的癥狀,如有異常及時就診。
1.2.2 干預方法 對照組于出院后1周內電話回訪1次,責任護士了解病人的健康狀況,根據反饋再次做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繼續延續護理3個月。①成立延續護理小組:小組成員由護士長、責任護士、床位醫生組成。②出院時發放健康聯系卡,有床位醫生和責任護士的姓名、電話、科室電話等信息,方便醫患、護患之間及時溝通。③發放疾病康復健康維護手冊。④每半個月電話回訪1次至出院后3個月。出院后1個月來院復查時進行面對面的指導,評估病人對疾病康復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遵醫行為,根據病人存在的問題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健康教育。⑤在病人的直系家屬中選擇1位能與醫護人員有效溝通的成員作為固定的聯系者,每次回訪與該家屬交流,了解病人出院后的遵醫行為,要求其協助院方督促、強化病人的康復行為,共同幫助病人完全康復。⑥組織病人參加醫院“癌友協會”定期舉辦的活動。
1.2.3 觀察指標及標準 所有病人于出院3個月進行書面測評,內容包括對護士工作滿意度、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①按我院自行設計的護士工作滿意度測評表對病人進行測評,總分100分,≥90分為滿意,70分~89分為基本滿意,<70分為不滿意。內容主要以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為主。②比較兩組病人并發癥的發生率: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皮膚炎按美國放射腫瘤學組織判斷標準,達到Ⅱ級以上均視為并發癥;食管梗阻的病人根據臨床表現判斷。③兩組病人健康知識掌握度應用自行設計問卷表進行測評,問卷通過參考文獻[2,3]、咨詢專家以及結合研究者臨床經驗研制而成,包括休息與活動、飲食知識、皮膚護理、服藥知識、并發癥的預防、自我觀察共6項。知曉相關內容80%以上為掌握,60%~80%為基本掌握,小于60%為未掌握。
1.2.4 統計學方法 分類變量資料用Pearson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比較。

表1 兩組病人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例

表2 兩組病人對護士工作滿意度比較 例(%)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延續護理是基于人文關懷理論和整體護理理論之上,為滿足出院病人的需求而開展的延伸服務,它使醫院的醫療護理服務不再局限在病人住院過程中,而是延伸到其出院后的繼續治療和康復中[4]。由于腫瘤具有轉移的特性,所以病人必須定期復查跟蹤疾病的進展,掌握自我護理知識,增強機體抵抗力,降低腫瘤復發的危險性。有研究提示,放化療對病人的后續效應還會維持一段時間,晚期放射性損傷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步增加[5]。因此,對腫瘤病人和放化療腫瘤病人來說,延續護理顯得尤為重要。
康復期的癌癥病人對病情采取回避態度,常出現情緒低落、自卑等情緒反應[6],不利于疾病的康復。本研究在優質護理服務的基礎上對中晚期食管癌病人實施了延續護理,如定期與病人交流,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說,使病人保持穩定樂觀的心理狀態,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加深了護患關系的和諧,同時又可以對存在問題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針對性的解答,減少了病人往返醫院的時間。兩組對護士的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真正做到了“三好一滿意”。
有研究提示,病人出院回家的最初一段時間是治療不能很好延續或者一些潛在的不利事件易于發生的危險時期[7]。本研究對出院3個月內的病人實施延續護理,醫護人員通過定期回訪,發現病人自我護理中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病人通過閱讀疾病康復維護手冊,掌握了自我護理知識,并能通過健康聯系卡與醫護人員取得聯系,及時解決康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家屬在病人疾病康復中的參與等措施都促進了病人康復的信心和遵醫行為。從表1和表3可以看出,實驗組在掌握疾病康復知識和降低并發癥方面都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放療是目前治療食管癌的主要手段,由于照射后食管黏膜充血、水腫,進食固體食物時可導致食物梗阻。護士回訪時對實驗組病人不斷強化飲食宣教和家屬對病人飲食的督促,無一例發生食管梗阻,對照組卻發生了4例食管梗阻,后經胃鏡解除梗阻3例,口服過氧化氫催吐1例,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又增加了經濟支出。故延續護理作為住院護理的延伸,可以給予病人不間斷的護理干預,有效保障了治療效果[3]。
本研究顯示,延續護理不但提高了病人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而且最大限度地開發了病人及家屬參與護理的能力和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度,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陳蘇紅等[8-10]報道,通過延伸服務,能及時得到醫療護理的信息反饋,促進了臨床護理質量的提高,樹立了醫院的服務品牌。但哪些疾病需開展延續護理、如何更好地發揮延續護理的作用,還有待在以后的臨床護理實踐中不斷探索。
[1] 胡君娥,付沫,唐運香,等.身心互動健康模式對鼻咽癌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9,24(22):5-7.
[2] 鐘美興,謝紅英,曾琳,等.臨床路徑健康教育模式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9):64.
[3] 李晴,周婷婷,李韜彧,等.延續護理在腹膜透析治療腎病綜合征伴急性腎損傷患者中的應用 [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2):114-117.
[4] 覃桂榮.出院患者延續護理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護理學雜志,2012,27(3):89.
[5] 胡雁,陸箴琦.實用腫瘤護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83-87.
[6] 張慧,周郁秋.癌癥患者康復心理行為干預模式及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8):681-684.
[7] Kripalani S,Amy T,Jeffrey LS,etal.Promoting effective transitions of care at hospital discharge:A review of key issues for hospitalists[J].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2007,2(5):314-320.
[8] 陳蘇紅,杜偉麗,黃玉桃,等.直腸癌結腸造口術后延伸護理服務的研究[J].護理與康復,2008,7(1):9-11.
[9] 蘇天蘭,張靜萍,時利群,等.慢性傷口病人出院后的延續護理[J].全科護理,2011,9(2A):289-290.
[10] 楊巧紅,翟翠球,李東娜,等.出院后延續護理對重型顱腦損傷病人綜合功能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0,24(6C):1635-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