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塬鈺,于靜蕊,華 影,王歡歡
護患關系是指護士與病人之間在提供和接受護理服務過程中,自然形成一種幫助與被幫助的人際關系[1]。在臨床工作中,護患關系是醫患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無論社會還是衛生系統本身,在改善護患關系方面都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但護患關系仍然存在很多不和諧的方面。許多學者對護患糾紛發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進行過深入而細致的探討[2],但從護士和病人兩方面對護患關系緊張的認知調查還有待研究。為縮小護患認知差異,緩解護患緊張關系,筆者對臨床一線護理人員和住院病人進行了認知比較分析,從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現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法,2011年7月—2011年12月對錦州市兩家三級甲等醫院的護理人員212名和住院病人299例進行問卷調查。護士納入標準:在崗的臨床一線護士;排除標準:非臨床科室護士(如手術室、供應室等)。病人納入標準:住院滿3d的病人;排除標準:病情危重,有神經、精神系統癥狀,未成年。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具備正常的閱讀與理解能力,并能自行完成問卷填寫。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在咨詢相關專家和查閱文獻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護患關系緊張調查問卷,分為護士版和病人版,內容分3部分:一般資料、對護患關系現狀及發展趨勢的認知、對護患關系緊張相關因素的認知(包括護理因素、病人因素、管理因素、社會因素)。采取Likert 5分法評分,非常同意(1分)到非常不同意(5分)。對30名護士和21例病人進行預調查,經過預調查護士問卷總體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7,病人問卷總體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93;由5名專家(3名護理管理專家,2名公共衛生專家)對問卷的內容效度進行評價,具有較高的效度。問卷首頁設計統一的針對性指導語,調查人員結合醫院各臨床科室工作的實際,主要選擇在15:00~17:00發放調查問卷,以匿名方式完成,并遵循保密原則。
1.2.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等,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士和病人人口統計學結果(見表1)
2.2 護患雙方對護患關系總體狀況的認知(見表2)

表1 護士及病人的一般資料

表2 護患雙方對護患關系總體狀況的認知比較 人(%)
2.3 護患雙方對護患關系發展趨勢的認知比較 結果顯示,護患雙方對護患關系發展趨勢的認知不同,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護患雙方對護患關系發展趨勢認知比較 人(%)
2.4 護患雙方對護患關系緊張相關因素各維度的認知比較護士認為相關因素依次為社會因素、病人因素、管理因素、護理因素,而病人認為相關因素依次為管理因素、社會因素、病人因素、護理因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護患雙方對護患關系緊張相關因素各維度認知評分比較(±s) 分

表4 護患雙方對護患關系緊張相關因素各維度認知評分比較(±s) 分
維度 護士問卷 病人問卷 t值P護理因素 3.47±0.58 3.08±0.647.053 0.000管理因素 2.27±0.81 2.98±0.51 -12.141 0.000病人因素 2.16±0.67 3.07±0.59 -16.232 0.000社會因素1.93±0.62 3.01±0.75 -17.207 0.000
3.1 對護患關系現狀和發展趨勢的認知 表2顯示,護患關系緊張的現狀仍存在,有39.2%的護士、18.1%的病人認為護患關系緊張。與歐志梅等[3]的研究數據接近,但比樂虹等[4]的研究結果積極。表3結果顯示有36.8%的護士認為護患關系會有惡化趨勢,病人只有12.0%認為護患關系有不斷惡化的趨勢,比潘傳德等[5]的研究結果稍積極。護士和病人對護患關系的現狀和總體趨勢的認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護士的認知明顯比病人的差,護士對于護患關系表現出更多的擔心與恐慌,其原因可能與護士的護患糾紛經歷有關[3],這會影響到他們對待病人的態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進而有可能引發新的護患糾紛,加劇護患關系的緊張程度。
3.2 護患關系緊張的相關因素認知
3.2.1 社會因素 護患雙方認為社會因素是護患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分別位列第1位和第2位。社會因素包括醫療體制、新聞報道、法律制度等方面,目前我國的醫療保障體制還不完善,多數病人是自費醫療,醫療保障覆蓋面較低,醫療費用自付比例高達70%[6],社會深層次因素對護患關系的影響還有待深入研究。
3.2.2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是病人最認同的原因,護士認為其排在第3位。原因可能是護士熟悉醫院管理體制、環境等,而對于病人來說卻十分陌生。陌生環境使病人不知所措,病人容易產生焦慮和威脅感[7]。美國醫學研究所(IOM)報告書中認為事故的發生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體制不健全[8]。病人對醫院環境和醫院管理制度的陌生與不滿,為護患之間的理解和溝通設置了無形的障礙,使得彼此相處的態度和要求出現越來越多的分歧。
3.2.3 護士與病人因素 護患雙方對病人因素的認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護士認同程度要高于病人,由于雙方出發點不一樣,對問題看法也不一樣。我國各地的相關研究顯示,護士1年中遭受暴力的發生率為55.58%~74.72%[9,10],護士可能通過目睹和聽聞這些負性行為,擔憂自身健康和安全受到病人的威脅,從而會認為病人因素是護患關系緊張的原因之一。而護患雙方均認為護理因素為護患關系緊張的末位因素,這說明了本研究中的護士對自身的服務質量基本滿意,同時反映了病人對護士的服務也認可。可見,護患關系多由管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外因共同推進,通過護患雙方的行為所表現,進而形成。
3.3 改進護患關系的建議 醫院和社會方面需要做出積極的工作調整和改進,護士與病人應積極配合,為創造和諧的護患關系共同努力。一方面,醫院管理部門應改善整體就醫環境,對病房設置以病人健康為宗旨,人文溫馨為出發點,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0年“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方案》,將優質護理服務作為“一把手”工程。定期對護士開展相關政策、制度方面的培訓,及時解決病人反饋糾紛和投訴。護士應積極響應醫院管理政策,將相關培訓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立足于“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為病人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病人也應積極配合護理工作,并以寬容和理解的態度對待護士,對自身的權利適度把握。另一方面,政府應該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特別是立法機關應完善處理護患糾紛的相關法律、法規,探索第三方仲裁機制,形成第三方調解機制,減少護患糾紛。
[1]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2]唐春梅.護理糾紛的原因與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1):76-77.
[3]歐志梅,蘇維.社區居民、醫院病人和醫務人員視角下醫患關系的認知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7):3251-3253.
[4]樂虹,魏俊麗,向雪瓶,等.醫患關系雙方認知差異比較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1,31(1):15-17.
[5]潘傳德,王建華.醫患雙方對醫患關系認知差異性的調查分析[J].醫學哲學,2005,26(12):63-64.
[6]王君鰲,劉瑜.從暴力索賠分析醫患矛盾難以緩解的深層次原因[J].醫學與社會,2007,20(5):43-44.
[7]張建吉.新入院病人心理狀況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2):188-189.
[8]潘春娟.護患糾紛的原因與對策[J].護理研究,2002,16(9):544.
[9]李波,寧宇,寇長貴,等.護士在醫療場所遭受暴力侵害的現況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05,25(12):23-25.
[10]于立群,蔣守芳,唐曉霞,等.唐山市醫院工作場所暴力現象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6,33(2):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