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力維
(東北財經大學 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遼寧 大連116025)
1. 改革開放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釋放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資源。我國人口基數龐大,雖然人口增長率近年來已有所下降,但每年凈增人口依然很多,而占人口總數五成左右的農村人口則是代工廠勞動力的主要來源。一直以來我國城市化水平很低,2011 年才超過50%,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20 個世紀50、60 年代我國制定的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的實施大幅提升了我國的工業化水平,但重工業能夠吸納的城市就業很少,從而抑制了城市化進程。近幾十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推進,農村生產力日益提升,大量剩余勞動力得以釋放。
2. 我國目前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2011 年我國基尼系數為0.477,2012年為0.474,雖有下降但仍高于0.47。貧富差距懸殊,再加上農村地區教育、醫療及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相對滯后,這就使得大批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對于那些農村打工仔來說,即使城市的代工廠要求再嚴苛、工作環境再惡劣、工資再微薄,仍比農村生活狀況要好,這也就更直接地解釋了許多進城的農村打工者千方百計想進“血汗工廠”的原因。
運用經濟學工具對代工廠的長期存在進行分析:
假設存在兩種生產要素:勞動(L)和資本(K),它們的價格分別為w 和r,給定一個既定產量y,以及廠商的生產函數f(L,K)=y,便可以求其成本最小化問題,經濟學中的等產量曲線顯示的是一種技術約束,即能夠生產產量y 的L 和K 的所有組合,而另一個工具等成本線則反映了對應于既定成本的各種要素投入的所有組合,等成本線是一條直線,其斜率為-w/r,使生產成本最小化的要素選擇可以通過在等產量線上找出與最低等成本線的切點來決定。如圖1 所示:C1和C2為等成本線,C1較為陡峭,表示勞動力的價格較高而資本的價格較低,即勞動要素較為稀缺而資本要素較為豐裕,此時應在A 點進行生產,同理C2較為平緩,表示勞動要素較為豐裕而資本要素較為稀缺,按成本最小化原則,應選擇B 點進行生產。現實中我國的勞動要素較為豐富而資本要素較為稀缺,符合等成本線為C2的情況,因此應選擇生產點B,而B 點對應的正是較多地使用勞動要素、較少地使用資本要素,即應采用勞動密集型技術,如此一來便可達到成本最小化的目的。

圖1
從國際產業轉移的角度來看,一般來說國際產業轉移遵循一定的梯度規律,從產業類型來看,一般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開始,然后到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在產業轉移和升級的低層次階段,占支配地位的是“自然的”比較優勢,即充足廉價的勞動力或豐富的資源,而在產業轉移和升級的高層次階段,往往需要進行大量實物投資、人力資本投資和研發投資,所以,相比之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較為容易、順利,不需要很高的技術水平,何況發達國家往往會保護其先進技術和高技術產業以遏制發展中國家技術升級,更加不會向我國轉移高資本、高技術密集型產業。所以,代工廠的長期存在恰恰是國際產業轉移規律的體現。
除了富士康公司怵目驚心的“十二連跳”事件,古馳、GE、美泰等多個知名外資品牌在華的生產企業又被曝出用工環境惡劣、工人得不到休息、加班嚴重超時且工資不合理等種種黑幕。某些跨國集團在其本國遵守法律規定,而到了中國,其代工廠就成為了壓榨工人的“血汗工廠”。究其原因,其中不乏有我國用工環境的因素以及打工者自身的因素,如我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相關的保障勞動者權益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企業缺乏強有力的工會組織、勞動者自身維權意識淡薄等。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那就是代工廠所從事的生產環節本身就為“壓榨”行為埋下了“隱患”。近年來,國際分工的趨勢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轉向了產品內分工,跨國公司作為分工的主體,在全球范圍內整合最優資源,以達到其利潤最大化的目標。發達國家牢牢占據微笑曲線的兩端,而我國的代工廠卻只能在微笑曲線的最低端徘徊,始終未能擺脫困境。
近一兩年,當你走進阿迪、耐克專賣店,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部分運動鞋標簽上的“中國制造”“廣州制造”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越南制造”。近年來,不少跨國集團紛紛“飛”往東南亞的緬甸、越南等地投資建廠,就像他們當初“飛”到中國尋求廉價勞動力一樣。跨國公司的這種類似于候鳥遷徙的行為招致中國代工廠主們的抱怨和不滿,頻頻指責跨國公司過河拆橋。
跨國公司“飛來又飛走”,首要原因在于我國用工成本的上升使得我國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漸漸瓦解,所以跨國公司就會把訂單拋給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勞動力價格更為低廉的越南、緬甸等國。
應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代工廠運營和管理體系。加強政府監管,強化勞動者的維權意識,監督和鼓勵代工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
一直以來,代工廠從事的是貼牌生產,沒有自己的品牌,無法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也無法享受到品牌帶來的高附加值,進而就喪失了企業做大做強的動力。創立自主品牌,確立自身的目標市場和營銷模式有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宜家的中國代工廠因為不堪忍受利潤不斷降低、外商不斷施壓的日子,勇敢地轉換了自身的角色,從一個追隨者轉變成一個挑戰者,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嘉宜美大型家居連鎖”。值得注意的是,嘉宜美成立的初衷只是復制宜家,因為其自身是代工廠出身,對成本非常了解,可以采取價格策略打入市場。然而只憑自有品牌是遠遠不夠的,企業不能長期依靠價格優勢存活,重要的是應使自己的產品具有一定的辨識度,所依靠的是在迎合市場需求基礎上的技術創新和設計創新,這就需要企業在積累了一定量的資本后轉變思想、加大研發投入、吸納高素質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雖然這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并且可能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周期才能見效,但唯有如此方能徹底改變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從整個國家的角度來看,要使代工廠從困境中解脫出來,短期路徑是鼓勵代工廠創立自主品牌,對科研投入和技術創新提供政府支持;從長期來看,應著力提升整體產業結構,提高人均資本量。
在此強調的是教育的作用,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本投入,具有無限增值的可能性,對產業結構的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動力。關于這一點,可以從圖1 中得到說明,比如我國企業當前面臨的等成本線是C2,在B 點進行生產,政府通過制定相關的短期產業政策與資金投入大力扶持企業自主創新、提升技術水平,于是,接受扶持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產點由B 點跳到了A 點,然而在短期內,單個企業所面臨的全社會的資本勞動比率是不變的,即其等成本線的斜率不會改變,因此,在接受政府扶植的情況下,企業所面臨的等成本線為C3。而C2與C3之間的成本差距則有政府來埋單,并有可能引發短期內失業人數上升等問題。在長期,通過長期產業政策和科教興國等戰略,可以逐步提高社會總體的資本勞動比率,企業生產點的轉變并非由B 跳到A,而是由B 點沿著等產量曲線移動到A 點,由于教育投資的長期獲益性,生產點的移動還會繼續下去。
[1]林毅夫. 解讀中國經濟[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80 -81,104.
[2]王瑜. 中國代工末路突圍[J]. 寧波經濟,2013(1) :41.
[3]程行歡. 不堪“成本殺手”壓價宜家中國代工廠集體倒戈[N]. 江蘇經濟報,2013 -01 -07.
[4]張敏. 家居建材市場生死局 誰倒在了黎明前?[N]. 證券日報,2013 -0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