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玲
(中共湘潭市委黨校,湖南 湘潭411100)
1993 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提出“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概念,隨后歷次黨的代表大會都突出了“開放型經濟”這個關鍵詞。黨的十五大進一步強調要發展開放型經濟;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到2020 年,開放型經濟體系將建成和完善;黨的十七大報告作出明確判斷:開放型經濟進入新階段;黨的十八大提出要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此外,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等重要文獻中都多次強調了“開放型經濟”這一概念[1]。把握住開放型經濟的特征和發展規律,構建起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有助于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在國際經濟學中,開放型經濟是指商品、服務及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跨越國界流動的經濟[2],也就是按照市場規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經濟狀態。根據不同國家建立開放型經濟的歷程,大體可以分為基于政府政策主導和基于市場而形成的兩種開放型經濟類型。
經濟發展質量實際上是指經濟發展滿足使用者需要的能力和程度,即經濟發展對人的適用性[3]。開放型經濟下,發展質量就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配置與流動的優劣程度,包括發展速度的穩定性、經濟結構的改善、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和整體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等。
經濟發展效益是指一個經濟體消耗一定量的成本后,在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及人民群眾生活改善方面獲得的實際收益[4]。其既包括短期的、顯性的經濟收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投入與產出關系,如勞動生產率、投資產出率等,還包括長期的、隱性的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是指在全球范圍內,按照市場規律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生產能力的充分利用。相對于區域開放型經濟而言,其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不僅取決于區域內部資源的擁有量和開發程度,而且取決于與區域外部(包括國外及國內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和產業分工合作程度、對外部資源的利用能力和外部資源的流入數量[5]。

表1 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指標體系表
在一個開放的區域系統中,國民收入賬戶是衡量一國經濟開放性的主要工具。它提供了開放條件下一國對外經濟交往的系統記錄,而這一賬戶的不同內部結構則反映出一國不同類別的對外交往狀況。可以借助國民收入賬戶中的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中的某些子項來分析開放型經濟的發展趨勢和基本特點。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國家統計年鑒以及海關統計年鑒能夠查閱到的指標項,可構建反映開放型經濟質量和效益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1. 速度的穩定性
速度的穩定性是指開放型經濟運行的平穩狀況,它是衡量經濟發展是否健康和有質量的重要指標。該層面的指標可以通過以下二級指標予以反映和衡量:
貨物和服務對外貿易增長波動率=(當年對外貿易增長率-上年對外貿易增長率)/上年對外貿易增長率。商品和服務的跨國流動是開放型經濟的首要特征。對外貿易的波動只有在適當的范圍之內,才能避免外貿大起大落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才能保持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
內貿增長波動率=(當年對內貿易增長率-上年對內貿易增長率)/上年對內貿易增長率。對開放型經濟而言,它主要反映國內貿易的情況,衡量對國內市場依賴程度,并采用國家統計年鑒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一指標進行計算。
外商直接投資增長波動率=(當年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增長率-上年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增長率)/上年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增長率。當一國經濟開放到相當程度時,開放性就不僅體現在商品、服務流動這一較低形式上,還體現在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獨立的國際流動。該項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內開放環境的好壞和開放質量的高低。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波動率=(當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率-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率)/上年我國在外直接投資增長率。對于區域開放型經濟而言,特別是內陸省份,境內省外資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
2. 結構的改善
結構的改善是指開放型經濟的協調程度,它是經濟發展質量的關鍵,也是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開放型經濟“多元平衡”的首要內容。該層面的指標主要包括貨物與服務貿易結構、貿易方式結構、進出口結構、外資與內資結構等。
貨物貿易占貿易總額比重=貨物貿易總額/貿易總額。服務貿易占貿易總額比重=服務貿易總額/貿易總額。實現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進出口均衡發展,有助于平衡我國經常項目余額,減少我國累積的巨額貿易順差。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是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服務貿易能夠實現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對外經濟合作與交流。
一般貿易占貿易總額比重=一般貿易進出口額/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加工貿易占貿易總額比重=加工貿易進出口額/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在貿易方式上,自主的一般貿易往往能夠獲得比加工貿易更大的經濟效益;但現階段,加工貿易對穩定就業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兩者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比例關系有助于實現經濟的包容性增長。
出口占貨物貿易比重=出口貿易額/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進口占貨物貿易比重=進口貿易額/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進出口貿易結構比是評價貨物對外貿易發展質量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后危機時代,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應保持進口與出口之間的協調與平衡。
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出口貿易額。工業制成品出口在總出口中的份額反映了地區出口貿易中工業制成品部門和初級產品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制成品的附加值相對較高,對應獲得的貿易利益也就會相應增多。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工業制成品出口值。它不僅反映出口工業品中高新技術的含量和貢獻以及科技進步狀況,還包含科技進步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國際競爭力等諸多經濟發展質量的內容,是對前一指標的進一步細化。
3. 發展的可持續性
發展的可持續性是指開放型經濟長期發展的能力。支撐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傳統生產要素的紅利空間正在縮小,要實現經濟長期穩定發展,需要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6]。以要素貿易條件、貿易競爭力和外向型企業R&D 投入等指數來評價開放型經濟持續發展能力,能合理反映要素稟賦的變化趨勢,有利于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質量。
要素貿易條件指數=(出口商品價格指數/進口商品價格指數)×出口商品生產部門要素生產率指數。這是單項要素貿易條件指數,它能反映該國的價格優勢、要素生產率和競爭能力的變化趨勢,進而體現該國貿易利益的變動情況。
貿易競爭力指數=(出口額-進口額)/(出口額+進口額)。它是分析國際競爭力時常用的測度指標之一。該指標作為一個與貿易總額的相對值,剔除了經濟膨脹、通貨膨脹等宏觀因素方面波動的影響,其值在-1 ~1 之間。如果越接近于0,表示競爭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如果越接近于-1,表示競爭力越薄弱,處于劣勢;如果為-1,表示該產業或產品為進口專業化;如果越接近于1,則表示競爭力越強,處于優勢;如果為1,則表示該產業或產品為出口專業化。
外向型企業R&D 投入指數=外向型企業研發經費/地區R&D 總投入。以外向型企業研究與開發投入占整個國家研發投入比重評價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有利于加大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力度,使經濟在不斷科技創新中得到高質量的發展。
出口商品品牌優勢指數=報告期出口商品品牌數/基期出口商品品牌數-1。品牌是一種高級生產要素。出口商品中是否擁有一定數量且具有良好信譽的自主品牌,將影響該國出口商品的最終競爭力。
1. 投入產出的效率
投入產出的效率是指開放型經濟發展過程中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它是衡量整個經濟發展效率和資源配置有效性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單位投入獲得的產出越多,表明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經濟發展效益越高。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評價開放型經濟發展效益的指標主要有以下幾個:
外商投資企業勞動生產率=外商投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企業平均人數。這里采用人均主營業務收入來衡量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提高,意味著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由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由勞動力成本優勢向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
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產出率=外商投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企業平均資產。投資產出率,也稱投資產出效果系數,反映企業單位資產投資額所帶來的收入。
2. 生產能力的充分性
福利經濟學認為,生產能力的未充分利用是社會福利的最大損失。生產能力的利用程度越高意味著要素利用得越充分。鑒于統計數據的限制,這里只衡量了勞動力、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要正確評價開放型經濟生產能力利用的充分性,必須完善該指標的統計和考核辦法。
外向型企業就業彈性系數=當期外資外貿企業就業人數增長率/同期GDP 增長率。該指標從勞動就業變化角度來衡量生產要素的利用程度。外向型企業就業彈性系數越大,說明外向型企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就越強,反之則越弱。
利用外資彈性系數= 當期利用外資增長率/同期GDP 增長率。根據我國統計年鑒投資資金來源的分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包括國家預算資金、國內貸款、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5 大類。利用外資彈性系數越高,說明外資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大,該指標包含著外資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強弱的信息。
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是由多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指標所構成的整體,它提供了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開放型經濟發展優劣程度以及效益高低的評價標準;有助于政府對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進行綜合評價并有效監控,從而科學決策。
在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完成后,可以利用連續若干年的相關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法、綜合指數法等計量方法測算出一國或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水平。在實證結果運用的過程中,仍要結合定性分析,并跟蹤監測。由于統計數據的欠缺,在進行效益分析時,指標體系以經濟效益分析為主,缺乏對綜合效益的評估,而且對經濟效益方面的評價也不夠全面。因此,要在實踐運用中開展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的研究與改進。
[1]襲長洪. 中國建立和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演進軌跡及特征評估[J].改革,2008(9) :15 -25.
[2]姜波克. 國際金融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李永友. 經濟發展質量的實證研究: 江蘇的經驗——基于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的分析[J]. 財貿經濟,2008(8) :113 -119.
[4]方建中. 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J].群眾,2013(2) :52 -53.
[5]田伯平. 江蘇開放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基于體制、政策和環境的視角[J]. 江蘇社會科學,2011(3) :236 -243.
[6]任保平,郭晗.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創新驅動機制[J].學術研究,2013(2) :69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