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瑞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甘肅 合作 747000)
小學教師的職業壓力較高,因為他們承擔著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承受著較高的社會期望。隨著我國小學教育的改革,諸如評優選先、工作調動、職稱評定、教師聘任等,在給每位教師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和壓力。西部民族地區小學教師,尤其是45歲以下的教師群體,由于年齡特點、個人修養、教學經驗、職業適應等方面的問題,使他們比45歲以上的教師承受著更多的外在期望的壓力及更多內在的角色沖突。加上期望與現實的差距,身心疲憊,極易產生職業倦怠情緒。職業倦怠是指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等因素所表現出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其核心部分是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情緒衰竭是指個人情緒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完全喪失;去個性化是指個體以消極、否定或冷漠態度對待服務對象;低成就感就是個體自我評價的傾向降低[1]。為了解經濟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狀況,本文擬對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臨夏回族自治州兩地的45歲以下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情況和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并提出預防和克服職業倦怠的對策。
首先,對26名教師進行訪談,探討目前影響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因素、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及預防和克服職業倦怠的意見,并對訪談結果進行總結。其次,隨機抽取甘南地區的合作一小、合作三小和臨夏地區的臨夏市東關小學、臨夏縣新集小學等23所小學的223名在崗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所抽教師的年齡均為25~45歲,性別、職稱和任教課程均不限,其中男教師149名,女教師74名。調查內容涉及情緒衰竭和去個性化以及個人缺乏成就感3種類型,還涉及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和個人因素3個方面對教師職業倦怠情緒的影響。調查時由教師選出職業倦怠的主要類型,并寫出產生職業倦怠的主要根源。共發問卷270份,收回239份,其中有效問卷223份,有效率為82.59%。收卷后將調查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將產生職業倦怠問題的主要根源進行分析歸類。
經統計,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區,約有54.71%的小學教師感受到了職業倦怠,其中有31.39%的教師情緒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喪失;有13.90%的教師對工作持消極、否定或冷漠態度;有9.42%的教師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率比較高,并且男教師的職業倦怠率高于女教師(見表1)。

表1 西北民族地區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情況統計[n(%),人]
根據教師在問卷中所寫職業倦怠的主要根源,將產生職業倦怠的因素分社會、學校和個人3個方面進行了歸類整理,結果如下。
2.2.1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是小學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經統計,在上述223名在崗教師中,26.35%的教師在面對經濟轉型時期的喧囂浮躁和欲望膨脹時,崇高的職業理想與清貧的現實發生了強烈沖突,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失落心理。10.21%的教師不能順利完成角色轉換或不能很快適應新的教學工作,面對教學中出現的很多問題無法有效解決時,情緒變得暴躁、悲觀、消極,產生倦怠感。46.42%的教師認為好多學生是獨生子女且缺乏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些家長不但不重視對子女的思想教育,而且當自己的子女頂撞教師或與其他學生發生爭斗時袒護子女;部分學生受“讀書無用”等思想的影響或因家庭貧困而對將來的升學深造失去了信心,于是學習的自覺性降低甚至經常曠課。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不同民族之間語言的差異性等原因,使得學校教育的難度增大,教師受學生、學生家長和他人尊敬的程度逐年降低,因此失去了對工作的熱情,產生失落倦怠情緒。
2.2.2 學校因素 學校因素仍然是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的主要因素。在上述223名教師中,有51.46%的教師認為學校在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職稱評定、年度考核、評優選先、人事管理等方面,論資排輩和“走后門”現象嚴重,從而極大地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36.41%的教師因校內統考、升學考試、獎罰制度等壓力而整日忙碌,身心處于極度疲勞狀態。45.57%的教師認為學校領導缺乏職業道德和管理水平,為了個人名利和“政績”,只注重表面工作(如為應付檢查而讓教師花費大量的精力按指定的格式編寫教學文件和匯報材料等),不注重教學管理,對工作業績的評價不公正,未做到以情感人、以情用人,獎罰制度不夠合理等,使他們感到壓抑、憋屈。
2.2.3 個人因素 除社會和學校兩大主要因素之外,個人因素也是產生職業倦怠感的重要因素。在上述223名教師中,有12.64%的教師具有高成就和高工作動機,他們期望自己成為博學多才、成就出眾的人物,這種高標準的角色期望使他們在工作和學習上產生了沉重的壓力。尤其在受到挫折時,內心苦不堪言,心理感到壓抑,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對工作感到厭倦。14.76%的教師在事業上富有競爭性,在為人處事方面正義感強,對不合理現象深惡痛絕,不愿屈從,刻意追求自己的獨立人格。然而他們張揚的個性往往使他們在群體或上、下級關系中發生沖突,導致情緒極度疲勞,產生職業倦怠。29.81%的教師由于工資收入低,婚姻問題解決不理想,住房問題無法解決,孩子無暇照顧,或由于照顧老人的生活,解決子女的上學、就業和婚事等問題,工作和家庭二者難以兼顧,產生了沉重的心理壓力。
對于產生職業倦怠感的同一教師來說,其中兩種以上因素往往并存。
綜上所述,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因素可歸結為社會、學校和個人3個方面。因此,社會、學校和教師本人都應采取必要的措施,預防和克服職業倦怠。
對社會而言,要給予小學教師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并倡導新型的職業價值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增強他們的職業自豪感。教育主管部門要支付必要的經費,積極支持教師進修學習和討論交流,使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迅速適應新的教學要求。要大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家庭環境,使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做到社會、家庭和學校三結合,以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品質。教育部門應組織專業人員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使學生家長認識到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消除“讀書無用”的思想,從而對子女的教育工作引起足夠的重視。要切實做好對貧困生的幫助工作,使有限的經濟補助真正落實到貧困生手中。要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財力,在偏僻的農牧區也應開展幼兒教育或學前教育,使兒童為接受小學教育打好基礎。另外,要呼吁全社會關心教師、支持教師、尊重教師,讓他們在一個被愛的、被尊重的氛圍中工作[2]。
對學校而言,首先要讓每位領導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不圖個人名利,不搞表面工作,力求搞好教學管理工作。其次,要以人為本,建立和諧的教師管理制度、科學的考核制度和獎勵制度,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的工作,在職稱評定等方面不能論資排輩,杜絕“走后門”。教育管理者應根據教師的心理特征,做好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經常與教師溝通,多征求教師的意見和要求,要對教師進行鼓勵和幫助,及時疏導教師的不良情緒,使他們心情舒暢地開展工作。還要根據學校的財力、人力等條件,多給教師外出進修、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努力提高他們的工作水平,增強他們的工作熱情[3]。
對教師個人而言,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教師職業,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為人師表,從而主動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克服職業倦怠。要從多方面、多途徑了解自己,多方位、多角度看待周圍世界,從周圍世界中提取有關自我的真實反饋,做到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虛心聽取他人意見但不影響自己的情緒。要面對客觀現實,對自己嚴格要求但不過分苛求,不為外界環境所誘惑,建立符合客觀現實的工作期望。在遇到心理困擾和挫折時,要學會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鼓勵、自我解脫,正確對待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得失問題。總之,要正確認識職業倦怠,及時調節心理不適,及時消除心理障礙,使自己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4]。
[1]殷佳琳.高職教師職業倦怠探析[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2(3):13.
[2]向祖強.論教師的職業倦怠及克服[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7):91.
[3]汪曉琳,胡俊勝,余國新.減輕農村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的對策研究[J].職業時空,2009,5(1):119.
[4]馬學玲.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