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泗 薪, 陳 亞 蕊
(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市 300300)
多重驅動力共同推動綠色物流的快速發展,新物流時代已經開啟。現代制造業作為物流的主要服務對象,支撐著現代物流業的蓬勃發展,是現代物流業主要的收入來源。我國是農業大國,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對于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催生出對物流的旺盛需求,還要求更有效、更環保、更智能的物流服務與之配套。現代服務業有別于傳統的服務業,既要改造和提高傳統服務業,又要發展包括現代物流業在內的新興服務業。總的來說,現代制造業與現代農業共同推動綠色物流的發展,同時綠色物流也對它們進行有效的反饋。圖1即為現代制造業、現代農業與綠色物流共同發展的模式圖。
綠色物流指物流過程中在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的浪費為目標,利用先進物流技術實施運輸、倉儲、包裝、加工、廢棄物利用等活動。[1]
(1)制造業推動綠色物流的發展。我國是制造業大國,技術含量低、勞動力成本低、資源浪費多等現象普遍存在,實力不強。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及物流部門主要的服務對象,目前制造業創造的物流業務量占物流業務總量的70%以上,是物流業發展的需求基礎。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不言而喻。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是實現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我國主要承接發達國家和地區傳統制造業的轉移,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處在制造業的低端部分,即“微笑曲線”底部,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同時對環境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二五”規劃綱要)要求產業轉型升級,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國制造業逐步向高端制造業發展,制造業的興旺發達在整體上提升了物流業的發展,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物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推動了綠色物流的發展。

圖1 現代制造業、現代農業與綠色物流共同發展模式
(2)綠色物流助力現代制造業。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發展,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物流業作為重要的服務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通過與制造業在產業鏈上的互補,提高了生產效率與節約化程度,而綠色物流作為資源最優配置的一種現代化物流方式,順應了現代制造業發展的需求,可有效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現代制造業與綠色物流的交叉融合與互動發展,能夠同時促進現代制造業與綠色物流的共同發展。[2]
(3)現代農業物流綠色化建設。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十二五”時期,國家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健全與之配套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產品流通、儲備與應急保障體系成為非常重要的環節。[3]隨著農村市場的對外開放,物流作為銜接農村與城市、國內與國外的橋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代農業包括供應、生產與銷售環節,現代農業物流就是運用現代化物流手段,對農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供應鏈的整個環節進行組織和管理。適應“十二五”規劃綱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現代農業進行物流綠色化建設,不僅能促使農產品實現自身價值,還能降低農產品生產與流通成本,將資源消耗降到最低,在提高顧客滿意度的同時,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高端服務業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杜人淮認為,高端服務業是在工業化比較發達的階段產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以提供技術性、知識性、公共性服務為主的,處于服務業高端部分的服務業。王廉等認為,高端服務業已經成為經濟的皇冠、發展的動力源和火車頭,并具有高智、高效、高資(本)、高收(益)、高時(尚)的五高特征。劉陽提出,發展高端制造業十分重要,高端制造業具有高技術知識密集、高風險、高成本、高附加值、成長性好、關聯性強、帶動性大等特征。
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城市發展的地位和水平。在發達國家,高端服務業占GDP的50%左右,特大城市通常占60%以上,而發展中國家僅占20%左右。[4]
綠色物流是現代物流的核心組成部分。物流要發展,一定要與綠色生產、綠色營銷、綠色消費等綠色活動緊密聯系起來。人類經濟活動不能因物流而過分地消耗資源、破壞環境。此外,綠色物流可以充分利用物流資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經營成本。
高端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的區別在于五“高”和兩“低”兩個方面。高端服務業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資本投入、高附加值、高產業帶動力、高開放度、低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等特征,而綠色物流正是順應了高端服務業發展的趨勢,以降低資源消耗和減少環境污染為目標。因此,高端服務業與綠色物流是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的,高端服務業大力支持綠色物流的可持續發展,而綠色物流的成功實踐在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促進高端服務業穩定發展。可以說,確立綠色物流在高端服務業大背景下的地位是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物流促進了高端服務業的發展。圖2就是高端服務業與綠色物流聯動發展的模式圖。
我國綠色物流的發展起步較晚,在觀念、制度、技術等方面都不完善。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備的綠色物流體系,分析國外綠色物流現狀,結合國內實際,對我國綠色物流具有借鑒作用。
(1)密集而先進的綜合交通網絡。海、陸、空、鐵立體交通網絡發達,對港口的“綠色”保護措施不斷加強,并出臺了針對綠色物流的法規措施。
(2)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這是一種從原材料供應、采購、生產、使用、消費到廢物回收、重用整個過程的環境保護和生態管理。

圖2 高端服務業與綠色物流的聯動模式
(3)注重采用逆向物流。美國許多公司都建立了逆向物流管理系統,主要針對使用之后的回收、修理等問題,以提高自身競爭力,提升顧客滿意度。
(4)政府引導,引進先進技術。政府積極引導,以現代物流帶動社會經濟發展。在美國,政府通過宏觀調控,積極引導企業實施綠色物流,一般企業在進行物流活動時,對物流的倉儲、包裝、運輸等環節采用先進技術,盡量減少資源耗費,為物流綠色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5]
(1)多式聯運,降低碳排放量。在物流的整個過程中,公路運輸和航空運輸是碳排放量最大的環節。為實現物流運輸環節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德國采用包括公路運輸與鐵路運輸在內的各種運輸方式的多式聯運,不僅可以降低碳排放量,而且可以提高貨運能力。
(2)租賃方式普遍。德國物流企業普遍采用租賃的方式。租賃的方式相對于購買的方式,從長遠看,更行之有效,更節約成本,而且對于租賃的車輛,政府會給予一定的貼息政策。
(3)加強對企業員工低碳意識的培訓。注重對員工及客戶低碳意識的宣傳和培訓,其目的是減少碳排放。物流企業對內部人員進行培訓,是強制性的,以加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在德國的物流公司,不管是高層還是普通員工,都有較強的環保意識。對整個社會而言,他們認為存在于一個一體的大環境下,獲取經濟利益與保護環境這兩個方面并不矛盾。
(4)先進的綠色物流技術。德國非常注重研發綠色物流技術,注重對科學技術手段的應用,是世界上最大的綠色物流技術出口國。[6]
(1)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流市場。日本政府和企業非常重視綠色物流的發展。2009年,日本政府提出要建立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流市場,減少物流系統對環境的載荷,創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減少環境負載,日本政府引進了一些有利于物流綠色化實現的目標值,并監督企業實施。
(2)綜合交通運輸的能源運輸體系。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污染、能源限制等,日本政府提出要在物流行業采用靈活的貨物運輸方式,發揮海、陸、空、鐵各自的優勢,開展聯合運輸。
(3)綠色物流合作。為提高物流效率,日本已經成立了一個“綠色物流合作會議”,將已經成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計算方法運用到提高貨主與物流企業的協調與合作方面。[7]、[8]
(1)加強政府引導與政策支持。加強政府在綠色物流發展中的綜合管理與宏觀調控功能,以實現國民經濟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這種發展必須堅持以綜合效益為中心,要對各個環節進行協調,將加強環境保護與降低資源消耗納入國家管理規范體制,提高物流綠色化發展的地位。因此,我國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經驗,組成一個具有權威性的政府機構,監督和管理物流綠色化活動,促進環境、資源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
盡快完善綠色物流相關法律體系,通過立法為綠色物流提供保障。通過立法控制物流污染發生源,限制交通量,控制交通流。對實施綠色物流的企業,由政府給予“綠色補貼”;對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企業,由政府給予懲罰。提高排污收費標準,逐步征收環境保護稅,提高資源稅比重,通過一系列制度改革,推動企業進行物流綠色化建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并為政府積累綠色物流發展基金。[9]
(2)開發綠色物流技術,建立物流綠色化標準。綠色物流的成功實施,不僅依靠政策制度的支持、綠色物流觀念的樹立,更離不開物流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當前,我國物流技術的水平與綠色物流的要求相比,差距還比較大,與國外綠色物流的水平相比,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借鑒德國先進的綠色物流技術,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強條形碼(BC)、電子數據交換(EDI)、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綠色物流技術創新。如今,一些大的物流公司入駐中國,搶灘中國物流市場。我國物流企業必須加快調整與整合,加快物流綠色化建設,否則將失去競爭力。
排放標準即對某一污染源單位時間內排放物中所含污染物成分規定的允許含量。產品排放標準規定了產品的物理乃至化學性能以及這種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所排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許量。我國排放標準與產品標準的制定不嚴格,指標偏低,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綠色壁壘逐漸興起,環境管理系列標準ISO14000已經成為眾多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綠色物流將是它們贏得國際市場的必然選擇。因此,應借鑒發達國家綠色物流指標標準,制定嚴格的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推動我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
(1)實行多式聯運、共同配送等綠色運輸方式。充分利用海、陸、空、鐵運輸方式的優勢,合理搭配,有效利用,采用將它們有機結合起來的綠色運輸方式,盡量減少公路運輸,多采用海運或鐵路運輸,提高配送效率,并將先進技術應用于這個多式聯運的交通運輸體系,建立一個物流成本最低、資源耗費最少的智能運輸系統。
(2)建設現代物流中心,關注綠色物流。現代物流中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它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整合各種物流資源為手段,以降低物流總成本為目標,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改變傳統經濟粗放型發展方式,突出集約式發展,在選址上,應科學合理,要與物流園區的產業布局對接,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考慮環保要求。整合物流工具,使海、陸、空、鐵等網絡交通運輸方式齊聚園區,發揮區域多式聯運的便捷優勢。物流園區應引進物流人才,承擔技術創新的責任,發展適合自身特點的綠色物流技術。同時,整合各種資源,通過降低資源消耗和最小化物流成本,達到發展綠色物流的目的。
總體來說,就是主要從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入手來發展綠色物流。圖3就是發展綠色物流的軟件與硬件優化策略。
伴隨著我國構建和諧社會與節約型社會戰略的開展,我國制造業正在走入綠色供應鏈時代,必須進行自主創新,降低能源消耗,發展低碳經濟,加強信息化建設,向綠色制造轉型。
當前,“低碳”、“節能”等字眼頻繁出現,不僅表明了現代技術的熱點,而且揭示了現代制造業發展的趨勢——綠色制造。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上,每個國家都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綠色和低碳理念不斷滲透到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制造業中。
綠色制造流程是一個閉環系統,從產品設計、原料選購、生產加工、產品銷售到廢品回收利用的綠色制造業的整個壽命周期,對環境影響最小,資源效率最高。也就是說,要在產品制造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始終以環境保護為中心,加強產品制造各環節的綠色環保性,其中就包括物流環節的綠色化。圖4就是綠色制造流程簡圖。
在制造業與物流業的互動發展中,物流業常處于被動地位,物流業的發展應遵從制造業發展的需要,通過建設現代物流園區,重點關注綠色物流建設,為企業提供集成化、專業化的綠色物流服務,通過集聚效應來滿足現代制造業物流綠色化建設的要求。最后,還要通過信息化建設將綠色物流融入現代制造業,在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之間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物流信息的共享與統一。
我國高度重視制造業與物流業的互動發展,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始終未變。只有積極將綠色物流融入到現代制造業中,把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及資源有效利用統一起來,才能推動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10]、[11]
現代農業物流存在于農業供應物流、生產物流、儲運物流及銷售物流中,加強對原材料采購、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從供應源到需求方的產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是現代物流的重點。


在原材料供應方面,要選用對環境污染小、資源消耗低的材料,從源頭上嚴格控制。加大農產品生產環節的技術投入,支持農業生產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組建技術研發機構,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以最小化的成本生產農產品。在綠色倉儲方面,要做到科學規劃,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各類專門倉庫。在綠色運輸方面,要合理利用各種交通運輸工具,優化運輸路線,降低碳排放,保護環境。加快農產品信息市場網絡建設,在農業生產者、銷售者、需求者之間形成信息共享平臺,共同分享農產品信息,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與運輸過程。同時,還應建設綠色回收系統,在銷售農產品的基礎上,對用戶不滿意的產品或廢舊產品進行綠色回收,對農業生產材料進行回收再利用。[12]將綠色物流融入現代農業的整個產業鏈,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圖5就是現代農業綠色物流系統圖。

圖5 現代農業綠色物流系統圖
[1]董葆茗.低碳經濟與我國綠色物流的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11(5):33-37.
[2]韋琦.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關系演化與實證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1(1):115-119.
[3]洪水坤“.十二五”規劃與中國物流業發展機遇[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1(13):28-31.
[4]王廉.高端服務業經濟研究[J].經濟師,2009(3):42-44.
[5]、[6]、[7]、[10]Xiu guoyi,Chen xiaohua.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s of Green Logistics[R].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Science,Electric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August,19-22,2011,Jilin,China.
[8]Yang Fang,Zhang Feiyan.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Experience Abroad[J].Market Logistics,2010(22):142.
[9]QuanChunguang,ChengXiaojuan,WangKexi,Pan Pan.Research on Green Logist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December,2008,China.
[11]蘇秦,張艷.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現狀分析及國際比較[J].中國軟科學,2011(5):37-45.
[12]王靜.低碳經濟的綠色物流模式下西部農產品發展措施[J].甘肅社會科學,2011(3):2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