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志 勇, 劉 心 報
(1.北京物資學院北京現代物流研究基地,北京市 101149;2.合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
物流業既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產業,又是服務和支撐生產制造與流通消費等其他國民經濟產業的基礎性產業。物流業具有涉及社會經濟領域廣,吸納就業能力強,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的產業特點,在調整產業結構、整合產業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基礎作用。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物流業總體規模快速增長,服務水平顯著提高,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不斷改善。[1]2009年3月10日,我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出臺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物流業被正式列入國家發展經濟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我國物流業迎來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期。隨著物流業發展與物流研究的深入,作為物流理論研究對象與研究出發點的物流基本概念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與物流業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現實形成極大反差的是,目前學術界對物流基本概念問題的認識還很不充分,理論落后于實踐的問題十分突出。
2007年5月1日,經十多家國內知名物流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幾十名專家學者和高級管理人員歷時一年多、五易其稿修訂完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GB/T 18354-2006)開始實施。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對物流(logistics)的定義為:“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并將物品或貨物(Goods)定義為:“經濟與社會活動中實體流動的物質資料”。[2]
對比2001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GB/T 18354-2001),[3]可以發現,前后兩個物流定義不僅實質內涵沒有變化,連措辭也基本未變。是學界對物流的定義問題已經基本認識清楚,現有定義已經比較完善了嗎?回答顯然是否定的。這是因為,當人們用這一國家標準物流定義對現實中各種物質實體運動現象進行分析與界定時,往往不能很清晰地得出結論,甚至連基本的邏輯自洽要求也難以得到完全滿足。比如,既然說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那么河水的流動過程是物流嗎,導彈的飛行過程是物流嗎,火箭的升空過程是物流嗎,機械裝置的運轉過程是物流嗎,螞蟻搬運食物的過程是物流嗎,等等。此類問題依據現行國家標準物流定義,均難以得到合理而充分的解答。正如何明珂所指出的那樣,“物流也是一個系統,即物流系統,物流就是物流系統,物流與物流系統從概念上講沒有區別,物流系統概念就是物流這個概念的省略語”,“物流的定義,尚未統一”,“到底物流系統是什么樣子,這一問題是很難回答的,因為人們目前對此還沒有真正從理論上認識清楚,已有的認識存在大量的沖突和矛盾,不能系統地解釋物流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等問題,尤其不能解答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4]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教授在2004年中國物流人才教育高峰論壇上作報告時指出:“物流的基本概念,有內涵無外延,反復爭論無結論。”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王佐也撰文指出,我國的國家標準物流定義導致物流管理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被分割成了“物流”和“物流管理”,并把“物流”定義為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這很容易使人們對物流管理產生一種順勢的理解,即物的流動或貨物運輸。[5]除此之外,何明珂、[6]、[7]、[8]、[9]王仲君、[10]靳偉、[11]、[12]周元福、[13]樊宏、[14]蔡南珊、[15]宋杰珍、[16]傅新平、[17]王健、[18]徐壽波[19]、[20]、[21]、[22]、[23]等眾多學者也都從不同角度,對物流概念問題提出了各自的觀點。
依據上述情況,我們有理由相信,目前學術界對物流基本概念的科學認識與準確界定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導致兩個版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沒有產生實質性變化的原因是,學界對物流的基本定義問題仍然沒有達成一致認識,沒能提出更為合適的物流定義。所以說,對物流及物流系統等基本概念進行認真梳理與科學界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緊迫性。本文將主要從物流概念的演變、物流與物流系統的定義、物流學科的產生、物流與商流的關系等幾個方面入手,談一談我們對物流相關基本概念問題的理解與認識。
需要說明的是,下面分析的是“物流”概念內涵的形成與演變過程,而不是對“物流”這個名詞出處、由來等的文字考證。
從本質上講,物流業是從事物品經濟性實體運移相關作業活動的現代服務業。我們知道,物質實體宏觀的空間位置移動是宇宙中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根據移動產生的原因,可將物體的宏觀位置移動現象劃分為自然運動、機械運轉、經濟運移等三種基本類型。這里,自然運動現象對應宇宙與自然環境中天然形成的各種物體運動現象;機械運轉現象指工程機械系統中由人力造成的各類機構運轉現象;經濟運移現象描述的是社會經濟領域中由需求導致的各類物品運移現象。在人類目前的知識體系中,自然的物體運動現象主要歸屬天文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物理學、數學等理學學科的研究范疇;機械的機構運轉現象主要是力學、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等工學學科的研究對象;經濟的物品運移現象主要劃歸經濟學、管理學、軍事學等綜合學科門類進行研究。具體如圖1所示。
需要強調的是,對自然的物體運動現象和機械的機構運轉現象進行研究,一般并不需要直接考慮物質實體的商品經濟屬性;而對經濟的物品運移現象進行研究,卻必然要涉及物品的財產所有權轉移、經濟價值變化等商品經濟屬性。也就是說,理學學科對自然運動現象的研究和工學學科對機械運轉現象的研究,其重點主要是對物質實體客觀的純物理性運動運轉規律進行揭示,一般不需要直接考慮物質實體運動運轉的社會經濟動因,運動運轉的主體對象是沒有或被剝離掉社會經濟屬性之后的抽象物質;而經濟管理類學科對經濟運移現象的研究,卻要把需要運移的物品視為具有特定社會經濟屬性的商品,其研究重點是探索物質商品實體在支撐其商流活動時經濟的偏社會性運移規律。

圖1 物體宏觀位移現象的三種基本類型及其歸屬學科
實際上,由社會現實經濟需求導致的物品實體空間移動與時間等待是人類社會經濟系統有效運轉的一個基本前提。如果我們將社會經濟領域中人為的物質商品實體運移活動稱為物流活動,對物品移動這一基本人類社會經濟生活需求的滿足自然就產生了物品搬運這一自發的基本物流活動,而對物品搬運活動的深入研究與邏輯展開,就形成了包裝、裝卸、儲存、運輸、加工、信息等傳統物流活動功能的分工。進入現代社會后,人們在豐富傳統基本物流活動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集成研究,創新出了一種非常科學有效的實用物流方式——配送。配送可以說是物流方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在此基礎上,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全面集成物品移動相關作業活動的物流概念就應運而生了。這就是現代物流概念的由來,其具體演變過程見圖2。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物流概念的形成與演變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樸素的物流概念只是反映了現實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個客觀需求,而其概念內涵的深化卻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創新應用的基礎之上。傳統物流概念主要指倉儲、運輸等單一的基本物流功能,而現代物流概念所要強調的卻是單一物流基本功能的系統集成。顯然,現代物流的集成化要求離不開以系統科學與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技成果的支撐,由此也就決定了物流概念界定的復雜性、物流科學的交叉學科性質以及物流產業的復合型特征。
關于物流的定義,本文基于對物流概念形成演變過程的分析研究以及對物流內涵的歸納梳理,將現代物流概念定義為:“物流是社會經濟領域中,為實現由人監控的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有計劃的實體運移而進行的相關作業活動全過程的總稱。”與現有國家標準對物流的定義相比,這個定義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強調了物流的社會經濟特性。物流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這一界定將物體宏觀位置移動現象的三種基本類型(自然運動、機械運轉、經濟運移)作了相對區分,劃定了物流學科的研究范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中物品或貨物(Goods)的二次定義對這一特性有間接體現。
二是強調了物流的物品實體特性。物流是物品的實體運動。這一特性強調了物流概念最本質的內涵,劃定了物流與商流的研究邊界,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對物流的定義是一致的。
三是強調了物流的主觀目的特性。物流是按照人的預先計劃發生的。這一要求強調了物流活動的目的性,突出了物流與商流的緊密聯系。在物流與商流的相互作用中,從根源上講,商流起引領和主導作用,是商流方向引導物流走向。當然,物流系統技術水平與運作效率的高低對商流的方向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和影響力。相關學科對商流的研究也要將物流作為一個重要的可變因素加以考慮。

圖2 物流概念的形成演變過程
四是強調了物流的運作可控特性。物流是在人的監控下發生的。強調人對物流過程的監控,一方面是強調了物流的人工性與可控性,另一方面是強調了信息對物流活動重要的支撐作用。系統科學理論與信息技術手段是物流由理想變為現實的重要前提條件。
(1)碼頭拆除分區清挖順序:4區不受地基處理影響,開工后先施工4區,5區在地基滿足強度要求后立即進行開挖。施工順序為4區→其他→5區,由下游往上游施工。
五是強調了物流的綜合集成特性。物流是相關作業活動全過程的總稱。提出物流的綜合集成特性,一方面是強調物流活動的系統性,另一方面是強調物流系統活動形式的多變性與功能結構的復雜性,改變了國家標準中通過逐一列舉物流功能細分活動來定義物流概念的做法。本文認為,物流系統功能性活動的具體劃分方式并不是物流概念的本質內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物流業的發展,現有物流功能性活動的分類會發生變化,一定會有更多新型的物流功能活動形式被不斷創新出來。
另外,關于我們在定義中強調的物流的主觀目的特性與運作可控特性,還可以找到一個旁證。事實上,在現代物流的發源地——美國,對物流的定義也是強調物流的目的特性與可控特性的。1998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M)對物流的最新定義是:物流是供應鏈流程的一部分,是為了滿足客戶需求而對商品、服務及相關信息從原產地到消費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動及儲存進行的計劃、實施與控制過程。[24]
由于上述定義更像是物流管理的定義,所以國內學者大多認為,中美物流定義的這種不同是由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導致的,美國對物流的定義實際上是物流管理的定義,中國對物流的定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物流定義。比如,有學者指出:“比較中美物流定義的差異可以看出,美國對物流的定義與我國相比多了客戶需求、效益和計劃、實施與過程控制兩個部分……為解決中美文化差異和較全面反映國外物流的內涵,我們在國標中增加了‘物流管理’這一詞條,即‘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達到用戶所滿意的服務水平,對物流活動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所以中美物流概念沒有理解的差異,只有文化的差異”。[25]
本文認為,盡管從表述上看,美國對物流的定義確實不像對物流概念本身內涵的界定,但美國物流定義中所強調的物流活動的目的特性與可控特性,卻是非常重要和可取的。
有了前面對物流定義的分析和界定,就可以相對清晰地討論物流系統的定義問題了。本文認為,物流和物流系統是有必要分開來討論的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當然,在某些不至于混淆的特定情況下,我們會將“物流系統”簡稱為“物流”,但不能因此認為物流和物流系統在本質上是同一個概念。至于物流概念的構成要素本身也是一個系統,這是另外一個層面上的意思,與本文的討論關系不大。
基于上述認識和前面對物流的定義,我們可以進一步將物流系統的定義表述為:“物流系統是由物流這種社會經濟現象所涉及的各種因素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簡單來講,物流系統一般指物流現象發生的現實載體。物流的基本目的是有效實現物品有計劃的實體運動,從而物流系統的基本目的就是實現物流的目的。
本文認為,物流系統的基本結構是由供應系統、運輸系統、接收系統、監控系統等四個子系統構成的。而物流系統的四個子系統又可細分為供應地、接收地、需流物品、運輸系統、裝卸系統、加工系統、儲存系統、監控系統等八大基本要素。其中,供應子系統負責物流活動的前期準備工作,是由供應地、需流物品、裝卸系統、加工系統、儲存系統等要素組合形成的復合系統;接收子系統負責物流活動的后期善后工作,是由接收地、需流物品、裝卸系統、加工系統、儲存系統等要素組合形成的復合系統;運輸子系統負責完成物品實體運移這一物流最核心的活動;監控子系統負責整個物流活動的整體控制,它們本身也是復雜系統。物流系統的基本結構如圖3所示。
上述物流與物流系統的定義基本彌補了現行各種物流定義存在的不足,可以比較好地分析解釋物流理論與實踐中遇到的各種物流基本問題。限于本文的研究主題和研究重點,這里只給出本文的研究結論,不再作進一步的展開。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壽波基于物質實體運動的普遍性規律,提出了一個“大物流論”,[26]、[27]、[28]、[29]、[30]希望將物質實體所有的宏觀微觀空間位置移動現象統一納入大物流學科體系的研究范疇。盡管本文認為大物流論是一個非常宏大超凡的科學研究構想,但基于現實考慮,本文研究的物流還是特指社會經濟領域中的物品運移現象。

圖3 物流系統的基本結構
社會需要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原動力,物流科學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也不例外。大家知道,物品實體的經濟性運移是一個由來已久的社會需要,人類有記載的運輸歷史也已有六千多年,那為何之前就沒有提到物流呢?這是因為,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人類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越來越強,導致各種人類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從而在客觀上對物流服務活動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現實要求。在理論與實踐中將物流系統人為分割成單項功能加以研究的傳統做法,越來越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物流服務質量更高的要求了。社會經濟領域中物流現象所涉及的相關作業活動的集成研究被提上了學術共同體的議事日程,這是物流學科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此外,始于20世紀中期的現代系統思想、系統理論方法、電子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支持,使物流學科產生的歷史必然性變成了現實。現代系統科學的成果不僅為物流學科的建立提供了豐富而完整的物流系統集成思想,也為物流復雜系統分析提供了科學而有效的實用建模手段。借助以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進行物流復雜系統分析所必須克服的高效信息處理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
總之,社會對高質量物流服務的需求是導致物流學科產生的根本動力。社會需求結合物流功能的集成化思想使物流學科的產生具有歷史必然性。歷史必然性以及系統理論、信息技術兩大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使物流學科的產生具備了現實可能性。這就是物流學科20世紀中期興起于西方,并繁榮于當今世界的理論緣由。上述有關物流學科形成原因的分析可歸納如圖4所示。
在學術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經濟等基本的物流學科體系以及由倉儲、運輸、貨代、信息等產業復合構成的現代物流業體系。截至2012年10月,全國開設物流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已達400多所。2009年,我國政府將物流業列入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進一步充分說明了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現代物流業對一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迎來了物流業發展與物流科學研究的春天。
梳理物流與商流的基本關系,對于我們完整而準確地認識物流與物流學科是非常重要的。商流、物流、信息流是現代流通經濟的重要內容,由社會專業化分工導致的商流與物流的分離是現代流通經濟突出的特點。在現代經濟中,商流與物流是既分離又統一的。
如前所述,對應經濟性物品運移現象的物流研究需要涉及物品的所有權轉移、價值變化等商品經濟屬性。也就是說,對應物品實體運移過程的物流與對應物品所有權轉移過程的商流是密切相關的。商流過程是經濟活動的主題,物流過程是經濟活動的支撐。商流過程主要關心商品價值屬性以及商品所有權的流轉,計量價值額是其屬性度量的核心;物流過程主要關注物品的流動屬性以及物品的時空變換,計量物流量是其屬性度量的核心。

圖4 物流學科的產生
伴隨生產、流通、消費、回收這一社會大商流過程的社會大物流過程,可劃分為企業物流、社會物流、生活物流及逆向物流。社會生產的目的是創造使用價值,商品流通的目的是傳遞使用價值,商品消費的目的是實現使用價值,強調回收的目的是挖掘使用價值。支撐商品使用價值創造過程的是企業物流,支撐商品使用價值傳遞過程的是社會物流,支撐商品使用價值實現過程的是生活物流,支撐商品使用價值挖掘過程的是逆向物流。也就是說,企業物流的目的是支持生產,社會物流的目的是兌現流通,生活物流的目的是完成消費,逆向物流的目的是促進回收。
社會生產、流通、消費、回收這個社會大商流過程可細分為供應、生產、銷售、流通配送、報廢回收、再生與廢棄等中間環節,而與之相對應的企業物流、社會物流、生活物流、逆向物流這個社會大物流過程也可細分為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配送物流、回收物流、再生物流與廢棄物物流等物流分類。現代經濟社會中物流活動與商流活動之間密切的相互聯系與基本支撐關系可歸納如圖5所示。
本文認為,目前學術界對涉及物流基本概念的相關問題還沒有達成共識,對物流基本概念問題進行認真梳理與科學界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緊迫性。本文結合對物流概念形成演變過程的分析、對物流與物流系統科學定義問題的研究、對物流學科產生背景的梳理以及對物流與商流基本關系的歸納等,較為深入地探討了物流的幾個相關基本概念,給出了自己的結論和看法。
首先,本文將物質實體宏觀位置移動現象劃分為自然運動、機械運轉、經濟運移等三種基本類型,從而界定了物流學科的研究范圍。然后,在深入分析物流概念內涵形成與演變過程的基礎上,給出了本文的物流定義。該定義強調了物流概念內涵的社會經濟特性、物品實體特性、主觀目的特性、運作可控特性與綜合集成特性。在此基礎上,本文又進一步給出了物流系統的定義,并提出了物流系統本質上由八大基本要素與四大子系統構成的觀點。接著,本文探討了物流學科產生的根本動力、歷史必然性與現實條件。最后,本文分析了伴隨生產、流通、消費、回收這個社會大商流過程的企業物流、社會物流、生活物流、逆向物流這個社會大物流過程。

圖5 生產、流通、消費、回收過程中商流物流的基本支撐關系圖
[1]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EB/OL].[2009-03-13].http://www.gov.cn/zwgk/2009-03/13/content_1259194.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GB/T 18354-2006)[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GB/T 18354-2001)[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1.
[4]何明珂.物流系統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62、211.
[5]王佐.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本源和創新[J].中國流通經濟,2009(2):16-19.
[6]何明珂.解讀物流定義(連載一)[J].市場與電腦,2002(1):17-19.
[7]何明珂.解讀物流定義(連載二)[J].市場與電腦,2002(2-3):21-25.
[8]何明珂.解讀物流定義(連載三)[J].市場與電腦,2002(4):37-39.
[9]何明珂.解讀物流定義(連載四)[J].市場與電腦,2002(5):17-19.
[10]王仲君.物流概念辨析[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25-27.
[11]靳偉.第一講 物流概念和物流定義[J].中國物資流通,2002(1):40-41.
[12]靳偉.物流概念性模糊[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5(3):3.
[13]周元福.對現代物流內涵的再認識[J].經濟師,2005(4):82-83.
[14]樊宏.中外物流定義比較分析與建議[J].物流技術,2005(5):21-23.
[15]蔡南珊.關于物流概念本質的再思考[J].中國流通經濟,2004(7):19-21.
[16]宋杰珍.物流含義辨析[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13):49-50.
[17]傅新平.論物流的概念、功能與發展趨勢[J].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43-46.
[18]王健.現代物流概念的比較研究[J].發展研究,2005(1):59-61.
[19]、[26]徐壽波.物流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前沿[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6.
[20]、[27]徐壽波.大物流論[J].中國流通經濟,2005(5):4-7.
[21]、[28]徐壽波.大物流再論[J].中國流通經濟,2007(10):7-10.
[22]、[29]徐壽波.商品物流理論研究[J].管理世界,2009(7):1-9.
[23]、[30]宋伯慧,徐壽波.物流定義探討[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26-29.
[24]徐天亮,劉志學.中美“物流”定義的分析與比較[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2(9):22-24.
[25]牟惟仲.從物流定義談物流企業的創新服務[J].中國儲運,2003(3):4-6.